第六百七十二章 大示恩爱,时日无多

自从楚王奉旨清剿余孽,最终逼出了戚家堂的“阴山娘子”交待王妃的行踪,王妃能否平安归来以及这年余的经历就成了楚州市坊间的热议话题,百姓们虽对“阴山娘子”不甚了了,但经过有心散布的舆论,大家对戚氏的作为与品性自认有了把握,再者民众也的确不曾受到戚家堂的祸害骚扰,一时同情声一片,大都希望朝廷能赦免戚家堂的罪责。

不过对于楚州贵族勋富而言,当然不会关注戚氏的祸福,自打楚王赴藩,无疑成为楚州城的最高掌权,对于这位少年时候就才名远扬的年轻王爵,贵族们无不好奇倾奉,拜帖源源不断送去王府,殷切希望得能楚王青眼有加,使家族在楚州的地位更上一层。

不过楚王自从赴藩,别说没有大设宴席亲近贵族,甚至鲜少露面,楚州除了先楚王的旧部故交之外,多数权贵甚至不曾见过王爷尊容。

王妃的下落自然也是大家衷心关注的要事,当戚家堂出面,甚至有人暗中追察这一脉余孽的栖身所在,以期能提前一步迎回王妃,借以争取楚王的眷顾,这么大的人情一献,还怕将来不被楚王府引为挚交?可惜戚家堂自打在市坊散布了王妃在手的消息,便率众隐身,短时之内要察其影踪并非易事。

不过动心讨好参与其中的诸贵也察得不少戚氏以往事迹,又间接有了一帮证人深知戚氏好义,绝不是为非作歹逆上欺民的罪寇。

后来,听闻与楚王妃一同被掳的婢女已被戚家堂作为“证据”交返,楚王又立即向朝廷谏请恩赦的旨意,民众们更是关注,尽都翘首以待王妃能否平安归来。

单纯的百姓因为坚信戚家堂是义士,又不大通透政局宗法,并没有人议论王妃落入贼手后是否已失清白,但权勋贵族却“思想复杂”一些,他们虽在地方远离京都,但有的家族仍不乏子弟出任朝官,对天子有意打压卫国公的事略有耳闻,有的便揣测着天子恐怕不会答应赦免戚氏,这也占理,戚家堂终究是东明余孽,朝廷一意清剿谁也不能说是无情无义。

这么一来,王妃很有不能安好,天家与卫国公府的矛盾就水火不容了,更要关注楚王的态度。

不想朝廷很快就有了“恩赦”的旨意,勋贵们尚且不及好好分析一番情势,楚王就雷厉风行地与戚家堂有了接洽,并将王妃迎了回来。

车與入城,举城沸腾。

当日未到傍晚,贵族们便纷纷递帖,表达了对王妃归来的喜悦与恭贺。

男人们并不关注别家妇人的“声誉清白”,他们看到的是天家的态度——尽管天子对卫国公府诸多忌惮,不过也大受掣肘,这恩赦的旨意一下,似乎就是天子妥协之意。

不过后宅女眷们却有些窃窃私语,虽并不敢说什么断定的话,但也微有质疑——戚家堂主虽是妇人,但不可能整帮草寇都是女子,王妃是否失身谁能说得清楚,莫说宗室,便是换作一般大族,出了这等事,就算能平安归来,妇人也少不得被事后追究,不过都说楚王对王妃情深意重,这回为了追察王妃下落,楚王的作为也是有目共睹,但真就到了毫不在意王妃被掳的地步?甘愿承担天家的压力与世人诟病?

这些豪门女眷自幼受家族庭训,深明越是权贵之族越是注重钱权,为了这两字,别说女儿发妻,便是子弟男丁一旦损及家族利益都会被毫不犹豫地牺牲,其实都不大信得过世间真有楚王这般的男子,为了情义二字,能置所有不顾。

甚至有人暗中揣测,楚王重前那番作态,多少还是有些“沽名钓誉”,为的是博得世人“重情重义”的赞誉,也许并没想到王妃能平安归来,接下来王妃的下场与处境,才真能说明问题。

有的心中暗自笃定,就算楚王顾忌人言,不至主动弃妇,也许王妃因为被掳已是惊惧兼加“身染重疾”,不过多久就会香消玉殒,更有可能在天家的逼压下,楚王最终妥协于“忠孝”不得不停妻另娶,当然,也有可能王妃自觉自愿恳请下堂,从此青灯古佛,只保性命。

总之,权贵们尽管纷纷递帖拜贺,其实都不以为会得到楚王的立即回应。

但楚王府却在次日就有宣告,深感诸贵对王妃归来的敬贺之谊,为了答谢诸贵,楚王与王妃定于十日后设宴,答请道贺诸家。

与之同时,楚王还将在城郊白云寺设十日法会,行布施、放生、义诊等针对民众佛徒之善事,以谢皇天先祖庇佑王妃平安归来。

此消息一经公布,再度让全城沸腾,勋贵们颇为诧异楚王非同一般的高调,平民百姓却都对布施、义诊的法会称颂不已。

及到庆宴当日,楚王府门前自是车水马龙、宾客如云。

楚州远离京都,民风相较锦阳而言更为开放,普通贵族往常设宴也没有讲究一定得男女分席,但大家普遍认为楚王到底是在京中长住,身份又不同一般,应当不会“入乡随俗”,而是照循京都庆宴惯例,便纷纷叮嘱女眷,切莫不知趣地追问王妃被掳经历,更不能表现出任何诋诟鄙夷的情态——楚王行事一贯简敛,这回如此张扬,可见传言不虚,楚王待王妃必定爱重。王妃今后是否会遭皇室问责不是大家关注的事,眼下一定要奉承讨好,不能开罪楚王。

哪知宾客们一入王府,却并没男女分流,而是被司仪一并迎往宴厅,大家这才醒悟过来楚王是要携王妃同席宴客。

那一日,与宴宾客亲眼目睹了楚王与王妃携手而出,并肩共坐上席,笑语妍妍地举盏答客。

一个气宇轩昂,温文尔雅,虽威严不露但惊才逸绝实不容人小觑,一个端仪雅姿、丽质天成,频笑间明眸善睐使人如沐春风。

举宴宾客一时难以将目光移向别处,似乎那些琴瑟弦唱、婀娜舞姿尽都沦为黯淡,唯有上座一双夫妻,时而四目相交、会心一笑的心意相通成为关注焦点,让人心生羡慕。

没有人认为世俗礼规能将这对光风霁月的眷侣分开。

没有人再怀疑楚王是惺惺作态,言不对心,也没有人再质疑落落大方的楚王妃遭受过不堪启齿的污糟事。

甚至有人为曾经的揣测与猜疑暗怀羞愧。

而这场宴会后,楚王与王妃甚多出现在众人视线中,他们有时共乘一與游赏郊景,携手于秋水之畔,并肩在红叶蹊径,不少游人闲士都有幸与之邂逅,有那胆大上前攀谈者,楚王也不介意,竟然相邀一坐,谈古论今、交流经史,还有不少竟然得了王妃亲手沏泡的香茗,受宠若惊。

楚王甚至还携同王妃参与过一回士子们举办的茶会,那些早闻楚王琴艺惊绝而无缘亲赏的文士自是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诚请楚王能抚琴助兴。

虞沨的才名虽早有传扬,让人如雷贯耳,但他一贯不爱当众显摆,也从没在任何宴会诗会上展露琴艺,亲闻沙汀客琴音者屈指可数,但这一回,楚王答应得甚是爽快。

并笑请王妃与他联袂合奏。

在场士子大饱耳福。

这个秋季,楚州无论贵族抑或平民,不少亲身感触到楚王夫妇果然当得明珠玉壁、天作之合的评价,早前传言不虚。

这当然是虞沨有意而为,旖景归来,至少要让楚州民众坚信戚氏那番说法,王妃果然毫发无损,丝毫没有曾受污辱的惊痛情态,要止流言纷扰无端诟病,那么首先自己就要落落大方,身正形端。

两位主子当众大秀恩爱,众多侍卫婢女表示可以理解,但让关睢苑贴身侍候诸如秋霜、夏柯等婢“惊慌失措”的是,就算在家,王爷的举止也越发让人面红心跳。

虽说当年在锦阳,王爷也常有与王妃携手游园的时候,婢女们已经习以为常。

眼下却远远超出了“携手”的程度。

比如某日,王爷与王妃趁着闲睱坐于茶舍里各自看书,一旁侍女正在奉茶,就见王爷突地把书一抛,人往王妃膝上一倒,说了一句“困了,我小睡片刻”,顺手就搂了王妃的腰……再比如某日,夫妻俩趁着风和日丽,将午膳摆在一处四面皆空的红亭,待膳后,一堆婢女正在收拾杯盘,王妃正品着一碗银耳甜羹,王爷就忽然凑了上前,竟当众亲吻了一下王妃的唇角,笑着解释:“王妃不慎,甜汤沾了唇角。”

王妃大羞,婢女们也是目瞪口呆,王爷却不顾王妃的“嗔怒”,干脆搂了人长吻。

夏柯与秋霜立即背身,可怜的小丫鬟们没有这等定力,纷纷砸了手里的杯盘,好一片狼籍。

虞沨的反常不仅让婢女们不知所措,镇日“提心吊胆”,几乎成了主子不诏大家就心领神会的避之千里,就连旖景也觉得诧异。

自从归来楚州,不需虞沨专门意会,她也明白王爷忽然热衷于与她“抛头露面”的用意,但往常在家,他也坚持形影不离,就算在书房接见幕僚议事,也多让旖景候于扇后,好吧,旖景认为这还不足为奇,因为一旦京都旨意抵楚,诏他们回京,接下来就要面临风雨莫测,让她多听听幕僚们打探来的各种隐情有个心理准备,将来应对起来才不会手忙脚乱。

但是,王爷除了每日一个时辰接见幕僚,基本不离寸步,无论大小琐事,梳发更衣沐浴洗漱都要旖景亲力亲为,当着婢女在场也全不收敛,动辄“偷袭”,膳后在苑中散步,也不管是否众目睽睽,突然就是一个拥吻,实在让旖景也有些不知所措。

她隐隐不安。

某日清晨,她醒来,却见枕畔人呼吸急促,满额冷汗,触及掌心却一片冰冷,唤了好一阵才将人唤醒,恍惚地看着她时,目中似乎有不及掩饰的痛楚。

但他很快清醒,搂着她解释是做了噩梦。

旖景召见良医正,询问虞沨脉息,良医正却称一切正常。

可她就是不安,因为感觉到他似乎是在争分夺秒地珍惜与她相处的时候,似乎害怕这种时候会在某日戛然而止。

有时候她分明感知他偷偷看来的目光带着些微妙的哀凉,立即回应时,总能看见他及时展颜温柔一笑,又似乎并无端倪。

她忍不住询问多回:“远扬,你是否身感不适?”

他总会回以亲吻:“我很好,旖景,我只是觉得时间流逝太快,我们很快就没有这样的闲睱了,别胡思乱想。”

旖景归来的事自然会上禀天家,就算天子没有刁难之意,也会诏人回京问清受掳始终,再有太皇太后与大长公主是旖景亲长,无论如何也会让旖景回京一趟。

只这一去,怕是就不能再回楚州。

楚王府私下的消息流通尽在关睢苑掌握,事涉要紧当然密不透风,但王爷与王妃的恩爱和谐却被有心散布,当然让秦子若听了满耳。

她心中暗嫉,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因为她也明白,苏氏的轻松愉快并不会太久,天子的诏令很快会抵达楚州,到时才是决一胜负的时候。

在那之前,她必须隐忍。

而关于楚王妃平安归来,与楚王夫妻恩爱的佳话当然也从楚州为据点,四散传扬。

大君殿下的耳目轻易察知。

消息由薛东昌心惊胆颤地禀报至大君面前,他十分担心大君为此大发雷霆。

可他话音落后,一片沉寂。

大君甚至没有停笔,注意力仍旧集中在上谏施行科举的奏章上。

过了很久才说:“把耳目从楚州撤回。”

“那小娘子……”

“好好照顾,东华公主若是要来看望,不用阻挠。”

第两百六十四章 福祸相依,生死与共第五百零八章 暴死真相,恶母狠子第四百八十六章 飞花渡头,人约子夜第五百二十三章 平乐姻定,卫冉入京第四百四十七章 表妹“企图”,原因仰慕第两百四十五章 瞎眼老妪,张或是殷第八十六章 一事变迁,混乱全局第两百零二章 御史还朝,两相斗法第六百九十三章 王妃智断,廷益清白第六百二十一章 尽在筹谋,世子心计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个误会,或生事故第三百二十二章 时日太慢,婚期太远第两百四十六章 疑似“呷醋”,劫后重逢第一百二十三章 携手合作,并肩共进第五百二十六章 众芳比才,昭显风范第四百一十三章 又遇重创,柳暗花明第五百九十九章 人逢悲痛,脱胎换骨第五百三十一章 只恨当初,不该遇见第三百章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第七百四十五章 不幸病重,太后歹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若你离开,我已心死第六百四十九章 以你之死,引发冲突第八十七章 妻妾之间,明枪暗箭第两百三十一章 旖景劝言,将计就计第三十五章 心腹既有,着手计划第三百五十四章 隐伏杀意,真相将明第七百六十一章 自舍疆域,丧心病狂第七百六十五章 莞尔之间,有若朝晞第五百一十章 深沐天恩,并非无患第六十二章 再遇高阁,悲喜难明第六百六十一章 金元遭疑,预料之中第五百七十八章 当众揭露,剑指皇后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个忠婢,一段前尘第六百八十六章 以死相逼,妥协不难第四十二章 巴掌甜枣,俱都给之第九十一章 胜负委实,定于最初第三百五十六章 改制在即,谁将作乱第七百五十八章 杨秦互掐,辽王不愚第五章 再见故人,深藏爱恨第三百五十三章 果断绝后,扼制谣言第两百五十章 争分夺妙,不及辞别第五百一十三章 各有谋划,歪打正着第七百五十二章 秦公被殴,楚王醒转第七百六十四章 再行试探,将要团圆第六百六十章 脱身禁苑,销声谜局第十四章 疑惑乍起,变故悄然第七百三十八章 一败涂地,秦母求死第两百九十八章 细察人心,温言劝服第一百章 心有抱负,强势而立第四百五十章 离家出走,姐妹交心第六百零一章 留书提醒,事实真相第六十七章 暗藏心意,问君知否第两百九十章 村落遇险,“一箭中的”第五百四十九章 太妃出马,二婶遭殃第五百五十四章 归人在途,又遇故旧第一百零二章 你若释怀,我便心安第四百零七章甄府赏菊,郁集黄氏第七百一十一章 王妃“中计”,入宫“和离”第四十三章 故作懵懂,擢升樱桃第五百五十六章 大变之前,引燃后院第三百二十七章 原本“闲谈”,却生惊疑第五百零四章 年氏逞凶,反被气死第四百三十六章 翁媳计定,决不买单第五百八十七章 情义二字,更重江山第四十二章 巴掌甜枣,俱都给之第一百七十八章 莫如当初,爱恨无涉第三百九十二章 一波刚平,烦恼又至第四百五十六章 虞洲娶妻,秦妃“乐祸”第三百零六章 一时冲动,惹火烧身第两百五十六章 当众明辩,不惧群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迷雾渐消,险在眉睫第五百九十九章 人逢悲痛,脱胎换骨第四百九十八章 雷霆手段,旖景之威第六百四十二章 黄恪归国,史载之宴第五百四十五章 一计落空,又生一计第五百四十五章 一计落空,又生一计第六百九十七章 三大收获,混乱局势第七百五十一章 卫冉归来,当堂争执第一百三十四章 看似退路,委实陷井第四百二十二章 挑唆示好,大有成效第四百八十四章 折辱不成,子若受冷第六百八十七章 不在情深,只望互利第一百七十三章 小小蹊跷,指向何处第两百零二章 御史还朝,两相斗法第两百一十章 长卷之上,共画来年第五百六十章 君臣交心,争取后路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守”调换,挑拨露馅第三百五十九章 化险为夷,线索联成第四百九十五章 秦妃挑衅,旖景不忍第两百五十六章 当众明辩,不惧群情第五百零七章 诸子弑母?人伦悲剧第四百一十三章 又遇重创,柳暗花明第两百七十九章 各生毒计,抢夺先机第七十四章 水莲庵里,委实风流第一百零七章 失而复得,完壁归赵第两百二十二章 福王慰妻,两妃争强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君归府,晓晓“报仇”第四十三章 故作懵懂,擢升樱桃第三百九十章 冬雨之死,神秘“青雀”第六百八十一章 隔扇有耳,贪欲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