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反旗”高举,开诚布公

“帝后今日是想逼诱三姨姐作证?”

回到傍晚时分,楚王府的车與轧轧启动时,当王爷在王妃意味深长的注视下老实交待了刚才与秦子若那番对话,便立即转变了话题——早前采薇当众点了三娘的名,却意外得到了那样一番结果,也许旁人因为关注殿中情势不及深思,虞沨当然能将其中蹊跷一目了然。

旖景颔首:“三姐今儿个受邀,我便隐约有了猜想,后来见她借故离席,而皇后身边的采薇也紧随其后,几乎笃定,当殿中对质时,我本打算在三姐‘作供’之前率先质疑锦帕、鞋印两桩,也算给她提个醒,斟酌言语别牵涉其中,哪知被武安候世子夫人抢了先,就知道三姐也是早有打算,别看对我冷漠得很,也没有加害之意,早先,是专程去道一声谢。”

却想到谢氏十分领情,三娘却仍旧冷若冰霜,后来谢氏专程先上车與,给姐妹俩空出私话的机会,三娘开口就是一句:“你也不需谢我,更别以为我是顾及姐妹之情,不过一笔写不出两个苏字,你若被人栽赃,我也落不着好,就当我还了欠你的人情,今后两不相欠。”

这话实在有些呛人,旖景却不以为意,但没打算与三娘“两不相欠”,很是刁钻的提醒:“那桩事成了眼下这样结果,三姐应当明白,就算你一口咬定见着我扼杀大皇子,我也能凭自辩脱罪,反而三姐成了同谋,自身难保,是以,你依然还欠着我人情,以后还得慢慢找机会还清。”

眼见三娘似有恼怒,旖景也没再多说,扶了她一把送她上车。

这时想起,不由唇角带笑,三娘大约是不想与她来往过密,今后有若陌路,可她却偏要纠缠,讨要这个人情——三娘既说是欠,看来对与蔡二郎的这桩姻缘是满意的,表面上却还执拗,其实过去那些恩怨,已经不知不觉地放下了。

本来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姐妹之间何必不闻不问老死不相往来,三娘既端着架子,便由她“纠缠不休”好了。

“我跟你一同回卫国公府,长姐也会过去。”虞沨却说。

旖景不免惊讶:“这时便要摊牌?”

虞沨修长的手指在膝盖上慢慢一敲,才将看向纱窗外一片血色霞影的目光收回,侧面时背了天光,眼睛有若深水,那一双幽漆的瞳仁瞧不见底。

不知为何,旖景就有些心慌意乱起来,瞪着眼,满是疑问。

虞沨却又笑了,伸手握住她的指掌:“我原没想到太皇太后今日会这般干脆,就请出了先帝手诏,大约是想正式给圣上一个警告,不过以圣上的心思,只怕难以体会太皇太后的苦心,反而会以为是步步紧逼,也许,紧跟着又有波澜……慈安宫有监政之权,这事我并未与祖母、岳丈说明,唯三叔、四叔两人晓得,只今日竟是个这样的结果,祖母心中势必会有疑问,莫如干脆挑明,将来岳丈也明白应当如何行事。”

虞沨说得不错,大长公主凭外孙女婿的暗示与私下度量,也大概想到先帝驾崩前对太皇太后有所嘱托,但别说今日这位当众宣布要临朝听政,参与国事,便是“信口雌黄”说出旖景根本不曾被掳,而是为了察明真相实情才“销声匿迹”了一段儿,彻底断绝了今后再有“失贞毁誉”的诋毁之辞,同时似乎太皇太后也怀疑天子与秦家勾结,早想把旖景置于死地。

突然地风云变幻,太皇太后如此果决,都在预料之外,自然让大长公主惊疑不定。

因为她一直清楚真相,旖景被掳确为事实,都是虞灏西那孽障任性胡来,仅就被掳这一桩,的确与天子、秦家无干,那么太皇太后缘何认定“幕后真凶”,公然维护?

今日之后,世人无疑皆会心知肚明,大约不敢议论天子,却势必笃信是右相府意欲谋害楚王妃——王妃从失踪到安返,秦家明里暗里搅出的风波足以说明!而王妃被掳刚好又是发生在先帝驾崩之日,秦家行此罪行的目的就绝非想与楚王府联姻这般简单。

谁会相信老谋深算的秦相仅为一个孙女的“思慕之心”便不惜做出掳杀王妃的恶罪?倘若目的真是这么简单,那才叫匪夷所思。

当旖景与虞沨赶到远瑛堂,几位长辈皆已上座,但在场女眷除了大长公主这位大当家,却唯有旖辰与旖景,别说黄氏,就连利、许、林三位婶子也只是在院子里“候命”,监督着不让仆妇们听墙角。

虞沨与旖景见了礼,才一落座,大长公主迫不及待就问:“沨儿,这时没有外人,你老实说,当初我颇为担心景丫头即使安返怕也会被有心之人诟病,你便安慰我早有准备,只说了借用戚家堂的一桩,我当时便想恐怕也不万全,却见你胸有成竹,难道是早有准备要嫁祸圣上不成?”

这话问得直接,就差点明虞沨早怀“不臣之心”了。

卫国公府之所以能受三代帝王信重,与楚王府一般,都在“忠君”二字,当初高祖兴兵,苏庭与先楚王屡立战功不提,便是太宗、先帝登位,也离不开两府鼎力支持,大长公主虽也晓得当今天子步步紧逼意在压制,但也没产生“逆上”之意,认为无非让权求安便罢,实际上早在老国公在世,也就有这一层权势太重必引忌惮的担忧,特意交待让世孙苏荇从文,不图武职,卫国公虽也让儿子不可放松骑射武艺,但更加重视的仍在文教。

实际上太皇太后把苏荇调入宫卫,大长公主也是颇为忧虑的。

因此她这时问话,难免带着些肃意,三爷苏轹颇为同情地看了一眼刚刚落座又起身禀话的虞沨——这位早与侄女婿“串通一气”,盖因苏轹以为,今上如此多疑果辣,卫国公府仅是让权不能安保,若没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觉悟”,等着天子清算,大约也只有奋起反抗一条活路。

大长公主却伸出手臂往下一压:“坐下说话吧,别讲究这些虚礼。”

虞沨坚持一揖,才又坐下:“我确是早有预料圣上与秦家不会善罢甘休,为了打压卫国公府,势必不容两府维持姻好,旖景安返,更会使圣上坐立难安,借用戚家堂只是权宜之计,根本而言,要保旖景平安而根除构陷,只能是太皇太后出面力保。”

“是以,我让戚氏作供,有人暗中接触余孽让其谋害旖景,就是要让太皇太后生疑,步步暗示,最终导致太皇太后决断,借着我那套说法,用来警示圣上与秦家,当然这其中也需造成太皇太后对秦家更增厌恶,渐成忍无可忍。”

事实上虞沨虽未直言让太皇太后当众申明旖景并未遭掳,但诸多说法,无不暗示旖景被掳另有因由,是有人心怀不轨,及到这回皇后生辰,天子竟用陷构杀害大皇子的死罪逼迫,越发印证了虞沨的说法,太皇太后为了干脆利落了断,又需警告天子,便大有可能从根本上断绝人言诽谤旖景失贞,最简单彻底的法子,就是宣布旖景根本不曾被掳。

“事实上,倘若天子与秦相不怀恶意,也不会屡屡构陷,天子若不步步紧逼,我也不愿还以利害。”虞沨这话倒也不假,环环套套,固然有他筹谋在前,关键还是对方“密切配合”才能成事。

“你为何料及天子不会善罢甘休?”大长公主深吸一口长气。

“因为我早知晓太皇太后有监政之权,而先帝传位不留手诏,是有意使得圣上有所忌惮,不能独断专行。”虞沨继续说道:“先帝既早有让太后临朝监政的手诏,更兼自知病重不支,决无仓促而不及留书的可能,应是虽觉诸位皇子唯圣上有果决之能,却担忧圣上多疑自专重用外戚专权而排除忠良,导致权力失衡使国政动乱。”

早知,自是因为太皇太后在先帝驾崩之前,就展示手诏,问虞沨要天察卫之报,而那时先帝尚在人世,却不曾阻挠,说明手诏确凿无疑。

“圣上欲将礼部长官调任,而安插秦、陈族人,此事被太皇太后拒绝而后无果,越发证明圣上不能专政。”虞沨之所以知道其中仔细,却不是太皇太后意会,而是如姑姑有意泄露。

“圣上生性本就多疑阴诡,又因没有先帝笔诏,继位也不那么名正言顺,当知太皇太后足能干涉政务,越发不能容忍卫国公府仍掌重权,时时忧心,只怕被慈安宫架空而为傀儡。”虞沨说到这里微微蹙眉:“是以,卫国公府若要自保,除非与太皇太后、严家反目,天子也许才会稍微安心,不至于斩尽杀绝。”

可这么一来,卫国公府岂不是违逆了先帝本意,更不可能安保旖景。

实际上当先帝决意不留传位诏书之时,就注定天子会对卫国公府颇多忌惮,太皇太后越是维护,天子就越要将卫国公府根除才能安心,有没有秦怀愚在旁挑唆并非关键,不过虞沨种种作为,只是让太皇太后笃信秦相居心叵测而已,这也并非挑拨,秦相贪欲膨胀意图权倾朝野也是事实。

“慈安宫仅有先帝监政之手诏,天子应当不会坐立难安,毕竟他已坐上龙椅,这也是慈安宫在后支持,即使监政,也必须顾及天子,天子何故摁捺不住?”大长公主仍有疑惑。

“是,本应如此,因太皇太后想必早得先帝意会,天子继位自是先帝决断,论理,天子不应忐忑难安,可祖母不知是否记得,那时我大隆属国与西梁属国冲突,原本可以协谈解决,但圣上坚持动兵!”

属国之争确是虞沨从中操作,意在找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出使西梁解救旖景,但不想天子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坚持兴兵,险些搅和了虞沨的盘算。

“这说明什么?”大长公主其实隐隐猜到一个可能,却不敢笃信。

“说明先帝并非只留给了太皇太后诏书!”虞沨沉声说道:“就连兵符也不在圣上手中,圣上之所以坚持动兵,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让慈安宫交出兵符!”

先帝不留传位诏书,反有遗旨让太皇太后监政,甚至把兵符也交给了慈安宫,也难怪天子如此焦灼。

因为无论是比名义,还是比“拳头”,他都落于下风,兵符不在手上,而地方诸多将领又是苏、楚两府旧部故交,难怪天子必须紧盯卫国公府,身在龙椅也胆颤心惊。

苏、严本为姻好故旧,天子认为不可能争取卫国公府,唯有打压夺势,于是才制定打压苏家,威逼显王父子投诚的计策,费尽心机要加厚太皇太后对显王父子忌惮,可没想到,旖景居然安返,这使天子的计划有半路夭折的威胁,是以,他才必须用计陷旖景于“声名狼藉”,逼迫太皇太后决断,不遂,再生陷旖景于死罪之策,本也是孤注一掷,要么与慈安宫彻底撕破面皮,但倘若太皇太后稍有迟疑,选择牺牲旖景保住天家颜面,那么天子就是大获全胜——

一方面搅和了苏、楚姻亲之好,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慈安宫与苏家生隙。

想通了这一层,大长公主深深叹一口气,看向虞沨的目光却分外复杂:“那么,沨儿以为,先帝为何这般决断,明明看好圣上,却设置重重阻挠,不留诏书也还罢了,竟连兵符都交予太皇太后,岂非……倘若太皇太后与圣上祖孙反目,完全可以废位!先帝既有意让圣上继位,仅只担忧他重用外戚,怕是做不到这步的罢。”

虞沨重重颔首。

可他还没有说话,旖辰却摁捺不住,起身上前,双膝跪倒——

第七百三十九章 拨乱反正,太后施令第七百七十五章 领兵出城,直面生死第六百二十三章 奇葩皇后,令人叹服第一百一十一章 太后疾愈,皇子姻定第四百四十章 脸面尽失,勇闯青楼第六十三章 入宫谢恩,商谈姻缘第七十章 拈花识香,实有内情第六百五十五章 果然如此,剑指白衣第五百四十二章 家宴认亲,虞湘婚事第五百零二章 分析局势,险恶难避第六百五十章 再潜西梁,关键一步第四百二十三章 秋意渐凉,男女秋月第三百四十章 探望小姑,长嫂发威第七百三十五章 当众揭发,子若强辩第三百二十四章 施计试探,莫名好友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君归府,晓晓“报仇”第三百三十三章 剑伤小五,言及谋划第九十九章 别出心裁,掌管茶楼第四百三十二章 不甘吃亏,直言分家第两百六十九章 当面过招,请猜胜负第四百二十八章 虞洲定亲,舅父入京第五百九十一章 “青雀”之用,忠义难全第四百四十八章 小别重逢,情意绵绵第一百六十六章 必死无疑,绝不饶恕第三百四十二章 借机立威,杖责刁奴第一百一十五章 伴驾行宫,勃然而怒第六百一十一章 无情杀戮,冷厉逼问第一百一十七章 注定纠缠,放手不易第三百三十七章 反感渐重,浴室意外第六百六十五章 归来故国,杜宇断旧第十五章 一段遗恨,隐埋祸根第三百九十二章 一波刚平,烦恼又至第一百五十五章 厚颜如是,无可奈何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个忠婢,一段前尘第一百八十七章 蛇已出洞,不见闷棍第七百一十八章 平息市议,仍有余波第四百五十三章 前世轨迹,今生陌路第一百章 心有抱负,强势而立第一百七十九章 个中真相,委实惊心第五百八十四章 无情天家,谁主输赢第三百四十三章 香河来人,青州寄信第五百四十四章 谋划分府,江月发招第七百三十四章 罪证“确凿”,如何脱罪第七百七十四章 兵犯皇城,死仇兄弟第四百五十一章 二娘悔悟,商议家事第三百一十七章 惊悉真相,天子“恶意”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君归府,晓晓“报仇”第六百二十六章 不是旧怨,实为至交第三百四十三章 香河来人,青州寄信第五百五十七章 远庆九年,悄然而至第七百六十三章 秦杨二女,谁更“诸葛”第六百三十三章 有望渗入,确定关键第三十一章 存心试探,初明隐情第一百九十八章 分析朝政,牵涉党争第三百二十九章 早有忌防,更深怀疑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谋而合,双管齐下第五百二十四章 早通款曲,乐阳之谋第三百五十六章 改制在即,谁将作乱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谋而合,双管齐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阿昭直言,舅父真心第七百五十二章 秦公被殴,楚王醒转第三百四十四章 簪缨望族,清高太甚第六百二十八章 被逼无奈,自找耻辱第五百三十九章 没有渔翁,皆是蚌鹤第一百二十三章 携手合作,并肩共进第四百一十七章 挑事生非?远远不算第三十五章 心腹既有,着手计划第七百四十三章 缱绻怀忧,病势日沉第一百一十五章 伴驾行宫,勃然而怒第六十一章 抛砖引玉,奇耻大辱第两百八十一章 婚事在议,不料变故第两百六十二章 他乡遇故,才知音讯第二十六章 赐名之喜,责罚之恨第六百六十章 脱身禁苑,销声谜局第七百六十四章 再行试探,将要团圆第四百五十二章 揽事上身,旖辰登门第四十九章 温言安慰,巧救腊梅第三百九十二章 一波刚平,烦恼又至第七百二十一章 三朝回门,有药可救第一百三十三章 步步紧逼,欲揭真相第五百八十三章 帝君抉择,皇后将废第六百九十四章 无奈妥协,损兵折将第四百六十八章 开幕落幕,“真相大白”第七百六十三章 秦杨二女,谁更“诸葛”第两百六十五章 瞒天过海,丧尽天良第七十七章 妖孽皇子,险失清白第五百四十七章 唱念到位,主角忽改第五百五十三章 高中之后,并非添花第九十四章 月下阴谋,如何破解第五百一十五章 机锋对恃,“公主”落败第两百三十七章 储君无能,实为隐患第六百零七章 朝局变动,市坊传言第三百六十八章 登门赴邀,有意争执第三百一十六章 三心二意,实为一心第三百七十四章 家庭会议,挑破隐密第一百二十九章 传花击鞠,旧怨新仇第一章 醒来豆蔻,爱恨重头第七百一十八章 平息市议,仍有余波第三百零四章 沉寂当中,风声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