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新征幕僚

第114章 新征幕僚

时辰一到,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行刑者手起刀落,鲜血飞溅,燕荣身首异处,并未遭受太多痛苦,哪像崔澈手下的骑卒王庆,总要在犯官的脖子上多补几刀,才能把脑袋斩下。

崔澈挤出了欢呼的人群,与裴秀暂时分别。

今日杨素休沐,邀他过府一聚。

“崔郎何时启程赴任。”

凉亭中,杨素拨弄着炭火,问道。

崔澈将青梅酒倒入炭火上的红泥小炉,回答道:

“明日入宫向二圣请辞,后日一早出发。”

“崔郎能解国家之急,圣人可是赞誉有加,私底下常与老夫夸耀,道是为长公主觅得一位佳婿。”

杨素收回了手,笑道。

“小侄与长公主的婚事,也是多亏了叔父。”

崔澈倒完了酒,将盖子盖上,微笑道。

时至今日,他早就弄清楚自己婚事的原委,起初杨坚是要为他赐婚杨阿五,是杨素目睹了崔澈与杨丽华在桂树下的一幕,这才进言,使杨坚改变了心意。

“老夫还担心崔郎怨我多管闲事。”

“长公主柔婉不忌,持家有方,能得如此贤妻,澈又何怨。”

二人闲聊了许久,杨素这才进入正题:

“李纲此人,迂腐不堪,我与苏公虽举他为崔郎长史,却也不是当真想让崔郎与他亲近。”

显然杨素已经听说了崔澈昨日与李纲出城之事。

酒已温好,崔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为自己与杨素各自倒了一杯青梅酒,他举起酒盏,这才说道:

“小侄蒙叔父举荐,才能东出赈灾,偶得制盐之法。

“如今官拜青州总管,亦是叔父与苏尚书为小侄进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又怎会忘了叔父的恩义。”

杨素闻言大笑,举盏与崔澈对饮一杯,才道:

“崔郎与玄感亲近,便是老夫子侄,举手之劳,哪需要你挂怀于心。”

四十岁的杨素与十四岁的崔澈在后院凉亭欢饮。

酒过三巡,崔澈远远望见杨素夫人郑氏向凉亭走来,赶紧向他请辞。

杨素也瞧见了自己夫人,他长叹一声,面上浮现一丝愁容。

崔澈离席之后,与郑氏见过一礼,便要匆匆离府,可还没走出多远,就听见了郑氏与杨素的争吵声。

对比杨素的悍妻郑氏,崔澈越发觉得自家的杨丽华温婉可爱。

开皇三年(583年)十二月初三,晨曦初现,报晓的鼓声便一如既往的荡漾开来。

武城公府忙碌喧哗,众人忙着收拾行囊,等用过早膳,崔澈便要启程,前往青州赴任。

隋朝地方官员允许携带家眷上任,但约定俗成,总管、刺史这类封疆大吏,其父母以及年满十五岁的子嗣不能随行,自然是要留在京中为质。

崔澈父母早亡,更无子嗣,自然是要阖家随他搬去青州居住。

裴秀被征为总管府记室参军,这是他在并州总管府的老本行,实在是长史之位被李纲占了,剩下司马一职,裴秀又不通军事。

总管、刺史的父母不能随行,但幕僚不在此列,故而崔昭容也能同行。

崔澈昨日已经带了杨丽华入宫向杨坚夫妇辞行,独孤伽罗固然难舍爱女,却也知道崔澈此行任务重大,并未横加阻拦。

而杨坚也是对崔澈千叮万嘱,让他用心民政的同时,也不要疏忽了开田制盐。

用过早膳,家眷纷纷出门乘上马车,崔澈留了部分奴仆看护武城公府,先与李纲汇合。

又接了昨日征辟入幕的青州总管府录事参军房彦谦及其家眷,这才离京,往关东而去。

房彦谦祖籍河北冀州清河,出自清河房氏,但先祖迁居齐郡,便在青齐之地扎下根来,也是青州当地的名门望族。

北齐时,房彦谦为高澄次子,广宁王高孝珩主簿。北齐灭亡后,曾与亲朋故旧奔走,试图光复北齐,却未能成功。

杨坚篡周以后,房彦谦这才出仕,先任吏部承奉郎,又迁监察御史。

别看监察御史听起来显赫,其实也才正八品下的官职,没有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若非奏事不得至殿廷。

不过崔澈将房彦谦征辟入府着实费了一番力,先是登门拜访,搬出祖父崔季舒,才把房彦谦说动,又向杨坚请求,调房彦谦为幕府录事参军,这才成行。

崔季舒与房彦谦也确实有渊源,众所周知,崔季舒与高澄关系极为密切,房彦谦又是高澄之子的幕僚,双方能够扯得上关系也实属正常。

毕竟崔季舒被冤杀前,没少提拔士人,总而言之,这一次崔澈是沾了崔季舒的光,才把房彦谦请动。

杨坚以为崔澈要求征调房彦谦,是看重其家族在青州的声望,在北齐时,房彦谦十八岁就被辟为齐郡主薄,其家族实力在当地可见一斑。

可崔澈实际上却不是冲着房彦谦。

诚然,房彦谦能力出众,若无崔澈干涉,他将来要被外放为长葛县令,在全国县令的考核中,被评为天下第一。

但崔澈显然更在乎房彦谦的独子,年仅五岁的房玄龄。

在昨日拜访房彦谦之前,崔澈就觉得他那儿子与自己有缘,此番房玄龄也随父归乡,往青州上任。

这一次,崔澈并没有调动自己在博陵的部曲,那三千人马,说是乡团,其实已经有了精兵的模子,崔澈让张武好生操训,若将来青州出了乱子,再调这三千骑卒南下。

如今不如让他们与家人多聚聚。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崔澈想要借着开田制盐的机会,发展第二支嫡系部队。

离京之前,崔澈向杨坚请求招纳盐工的同时,组建一支盐兵团,专门看护盐场。

杨坚看在一年千万斛食盐的份上,当即应允下来,他也担心那些私盐贩子搞破坏。

崔澈打定主意,要亲手组建起这支三千人的盐兵团,不敢说把他们化作私兵,但也得深深烙印上他崔澈的印迹。

不同于过去官员六年一任,杨坚为了避免地方官员与豪强勾结,改任期为三年,崔澈自然不可能久镇青州。

感谢大家提醒,确实是两个李纲弄混了,但既然已经发了,也不好再改,以后会在查资料时更细致一点,也会淡化李纲与李充的关系,不会再提。

(本章完)

第371章 士族来投第109章 狗急跳墙第137章 出镇幽州第262章 母子离别第359章 相约同行第108章 苏威问案第199章 武官升迁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253章 徐门新人第144章 出塞劫掠第137章 出镇幽州第324章 书信往来请假一天第519章 南渡渭水第80章 前线觅功第188章 兵部尚书第592章 偷渡汉水第357章 咬金投军第57章 杨广相求第92章 可汗夜遁第225章 围困无锡第501章 徐郎何来第100章 98章被屏蔽第512章 劝降忠臣第306章 双喜临门第513章 李渊定计(3000)第508章 巨石轰击第11章 近春雅会第517章 心存死志(516章新婚之夜正在审核)第420章 目标河南第334章 调兵遣将第351章 汉王来使第33章 暗中投效第551章 撤围而去第255章 减免赋税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27章 胭脂铺子第108章 苏威问案第133章 光州刺史第7章 离邺归乡(4000)请假第619章 下诏止战第485章 废除酷法(3000)第168章 谁可为帅第609章 假戏真做第567章 二郎从军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280章 心悦诚服第235章 诱敌之计第101章 青州总管第74章 惩治罪恶第197章 药师同乘第174章 博陵三崔第490章 崔家兄弟第561章 受禅让诏第504章 李家母女第217章 矛盾爆发第513章 李渊定计(3000)第347章 变故突发第20章 抵达长安第410章 忠臣死节第260章 母女私语第361章 奚族生乱第163章 儿女之事第219章 杨广随军第523章 其人性情第474章 途经代州第109章 狗急跳墙第53章 记事参军第137章 出镇幽州第99章 放浪形骸第314章 与敌僵持第369章 仁寿宫变(二)第587章 下诏南征第235章 诱敌之计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129章 初为人父第46章 锒铛入狱第588章 兵发南阳第125章 礼轻意重第70章 击鼓鸣冤第493章 无忌嫁母第608章 拖延时间第108章 苏威问案第394章 阵前叙话第417章 晋阳重逢第481章 歃血为盟(4000)第194章 亲友重逢第259章 打听消息第400章 两军僵持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323章 仁寿元年第496章 家中之事第596章 封锁江面第88章 私兵国有第570章 崔澈教孙第340章 改变想法第183章 觊觎辽西(第四更)第94章 突厥分裂第264章 尚月尼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