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入幕之宾

第127章 入幕之宾

崔澈倒不意外房彦谦能与赵穆、王当万相识,这老小子在北齐灭亡后,四处奔走联络,妄图复国,与二人称得上是同道中人。

他也清楚,赵穆、王当万找上自己,肯定是房彦谦与他们透露了些许内幕。

房彦谦作为录事参军,崔澈的亲近幕僚,知道的事情必然要比外人更多,这才让赵穆、王当万认定崔澈心怀远大抱负。

听得赵穆一番慷慨陈词,崔澈却还是冷言拒绝道:

“二位若是为兴复高氏而来,只怕是找错了人,崔某祖父仕于前齐,为七朝元老,却被诬以汉臣谋反,蒙冤受戮,高氏与我有何恩义,偏要我搭上全家性命!”

赵穆与王当万对视一眼,无奈道:

“后主.唉!为尊者讳耻,其荒唐暴虐,赵某亦不愿多言,如今前齐宗室多以作古,唯有少数,配于蜀地,与故土隔绝,我等早已不抱复国之念。”

崔澈闻言,脸色已经缓和下来,方才阴沉着脸,不过是故意为之。

他可不想掺和进这群人的复国梦,哪怕真有一天竖起反旗,那也是他自己为主,绝不尊什么楚义帝,小明王。

提了茶壶,为众人斟了七分满的茶水,崔澈笑道:

“二位能够放下执念,着实可喜。”

此时旁观的董敬终于开口:

“明公出身显族,心胸大志,腹有良谋,乃当世之英雄,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山东士族,累世青紫,焕焉史牒,又岂能为关西茹毛饮血之辈所屈从!

“明公身负山东士人之望,自当积蓄力量,静待时机,若天下有变,则振臂高呼,山东群雄,必然响应,关东百姓,自当箪食壶浆,以迎明公!”

虽说杨坚篡国后,为关陇勋贵们恢复了汉姓,又复汉礼,但落在这群北齐旧臣眼里,不过是沐猴而冠,政治上的失意,并不妨碍他们在文化层面轻视关陇贵族。

对于这种心态,崔澈最是了解,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寻求到心理上的慰藉。

当初李渊娶走了窦家女,他也没少在私底下大骂这个赵郡破落户出身,或者高车乞伏李部的蛮人,居然敢冒认陇西李氏。

至于李渊族属真相,崔澈根本就不知道,但他就是要认定对方无耻冒认,才能发泄夺妻之恨的怨气。

董敬不鸣则已,一张口,就使崔澈脸色大变,他怒道:

“圣人以女妻澈,你怎敢与我说此不忠不孝之言!”

“董某为辅佐明公成就大业而来,若此心所付非人,明公尽可将我乱棍打杀!”

说罢,董敬闭目待死。

赵穆与王当万亦慷慨道:

“我等诚心相投,欲助明公伟业,明公若不纳,但求速死,也能使天下士人,知晓明公忠君之意!”

房彦谦急切之下,频频目视崔澈。

崔澈回以一个放心的眼神,随即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

“三位远道而来,澈又怎会加害,请吃茶。”

崔澈逐一为他们递上茶杯,这才道:

“关西之众把持朝政,山东之人有志难酬,此亦为崔某所恨也。

“今日董公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令澈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三位不惧杀身之祸,冒死来投,澈亦不敢欺瞒,澈虽有大志于天下,然今四海升平,百姓乐业,只得静待天时!”

房彦谦感叹道:

“隋主非昏聩之辈,国力亦蒸蒸日上,这天时尚且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董敬、赵穆、王当万三人随之哀叹,董敬此前说天下有变,则振臂高呼,说得倒是轻巧,但他也不知道这天下究竟会不会生变。

崔澈却笑道:

“诸君无需沮丧,天下生变,正应在储位之上,晋王与澈友善,贤名远扬,然澈却深知其人薄情寡义,好大喜功,若晋王为天下主,必滥用民力,征伐随心,天下定会生乱!”

四人闻言,脸上都泛起喜意,他们当然知道崔澈与杨广之间的关系,自然不会怀疑崔澈的判断。

“赵穆愿辅佐明公,助晋王夺嫡,待天下动乱,为明公前驱!”

“王当万亦然,愿为明公赴死!”

“明公既有此志,董敬又怎敢惜力!”

赵穆、王当万、董敬三人伏拜道。

崔澈正要将三人扶起,却见房彦谦亦拜请道:

“房某入关仕隋,屡遭排挤,幸得明公简拔,过府征辟,方能容归故里。明公待房某恩义深厚,房某今日既知明公之志,又怎能无动于衷,若明公不弃,房某愿效犬马之劳!”

崔澈心中感慨,自己为了拉拢房彦谦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他将四人扶起,动容道:

“能得四位贤士辅佐,崔某如鱼得水,今日,我崔澈立誓,此生必不辜负四位先生!”

随即崔澈拜董敬为记室参军,而赵穆、王当万二人是朝廷钦犯,崔澈为稳妥起见,为二人改换姓名,为府中宾客,遇事不决,便召二人相商。

收下赵穆、王当万后,崔澈才知晓二人因心怀忧虑,故而早生华发,相貌显老,看上去五旬年纪,实际也才四十才出头。

安排了董敬入职,又将赵穆、王当万在崔府之中安置,二人家眷早已失落,崔澈得知此事又命人在暗中寻访。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居然真的在河北找到了二人家眷,并接来了东阳安置。

经此一事,赵穆、王当万更是死心塌地,一心追随崔澈,再也没起过恢复高齐的心思。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开皇四年(584年)八月初三,杨坚同意了崔澈所请,念在百姓遭受水灾,生活贫苦,故而下诏免去青州等地今年租税。

政令下达至青、胶、光、莒四州,百姓无不欢腾。

崔澈当然不是一个做了好事,却甘于默默无闻的人。

街头巷尾开始出现许多流言,说圣人初始不肯,是崔澈据理力争,连上奏疏,这才为四州百姓求来了免除租税的恩旨。

许多百姓听说后,来到总管府拜谢,崔澈却又推功于上,驳斥流言,但四州百姓却认定了是崔澈为他们求来的恩旨。

(本章完)

第601章 扬水运河第110章 奔袭历城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460章 护寺僧兵第337章 平壤妇人(水)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423章 连成一片第240章 各有去处第429章 弑主之人第313章 西辽河畔第195章 元宵夜会第341章 有无防备第383章 入主相州第459章 汾水之鱼第82章 勿虑婚姻第35章 避难关东第157章 夜袭王庭第540章 九锡之礼第201章 初访李府第7章 离邺归乡(4000)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238章 回朝受赏第125章 礼轻意重第247章 塞北来人第555章 益州长史第428章 夜袭山谷第358章 意气之争第27章 胭脂铺子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69章 晋王设宴第263章 建造行宫第24章 为报君恩第181章 祸乱江南第78章 同姓联结第150章 突厥东征第106章 少年秦琼第69章 晋王设宴第110章 奔袭历城第479章 义成公主(3000)第363章 李密东奔第161章 刎颈之交第16章 德彝同行第262章 母子离别第135章 卸任归朝第305章 江东二陈第548章 小试牛刀第271章 视察宫殿第110章 奔袭历城第432章 洛阳易帜第194章 亲友重逢第93章 三线告捷第350章 全据辽东第155章 可汗殒命第348章 夺取辽东第102章 精骑迎主第92章 可汗夜遁第622章 班师回朝第485章 废除酷法(3000)第213章 安排诸事第203章 崔澈嫁女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274章 越府相亲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404章 消耗矢石第313章 西辽河畔第484章 军队整编第312章 三部酋长第534章 议和班师第53章 记事参军第18章 崔家儿拳第44章 提携后进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290章 揣测心思(第五更)第156章 重整旗鼓第317章 不问前罪第533章 分清主次第32章 天子禅位第10章 少年出游第469章 长远之计第273章 民部尚书第512章 劝降忠臣第300章 四贵不存第379章 呼唤家人第128章 南北之事第370章 崔澈起兵第56章 太后杨氏第376章 三路出击第540章 九锡之礼第523章 其人性情第609章 假戏真做第151章 援军将至第369章 仁寿宫变(二)第414章 联姻薛氏第274章 越府相亲第55章 征辟裴矩网吧里写状态有点差,今天先两更吧第249章 孝悌崔郎第512章 劝降忠臣第610章 约定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