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重回幽州

第575章 重回幽州

崔澈东巡,并未选择他当初从河北出兵河东的路线,即井陉道。

而是选择大军向北,出太原盆地,过代州、朔州,入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直抵幽州。

此举一来是往朔州视察朔州宫以及周边的铁勒部落,其次则是顺道巡视北疆。

等回程时,再由幽州南下,沿途经过河北各州,走滏口陉返回。

车驾行至朔州,已经是暮春三月。

大青山下,草长莺飞,崔祐之第一次望见边塞风光。

成群的牛羊,辽阔的草原,修建在巍峨高山上的朔州宫,深深的震撼了五岁孩童的内心。

“皇祖父!跑快些!跑快些!”

奔驰的骏马上,崔祐之被绑在了崔澈的胸前,兴奋的呼喊着。

崔澈在视察过接近完工的朔州宫,以及深入铁勒部民之间,彰显过存在感之后,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大青山下多逗留了几日。

崔祐之想要崔澈带着骑马,崔澈担心他坐不稳。

东魏权臣高澄也是在五岁时,跟随其父高欢逃命,后有追兵,因为屡次在牛背上滑下来,险些被高欢一箭射死。

崔澈自然不会因为孙儿从马背上掉落,就要射死他。

但在高速之下,真要掉下来,崔祐之只怕也将一命呜呼。

故而崔澈将崔祐之紧紧绑在自己胸前,听着孙儿的欢笑声,崔澈却并没有继续提速,因为远方的杨丽华正提心吊胆的看着爷孙俩跑马,一个劲地呐喊,让崔澈停下来。

策马来到杨丽华的身前,崔澈解开绳索,让亲随将意犹未尽的崔祐之抱下去,崔澈自行翻身下马。

后怕不已的杨丽华厉声斥责崔祐之,崔澈看见崔祐之被训得低下了头,笑着为他辩解道:

“獾儿在晋阳时课业重,如今好不容易出来走走,就莫要再拘束他作为孩子的天性。”

哪知道崔澈虽然当了天子,杨丽华可一点也不惯着自己的丈夫,她瞪了崔澈一眼,训道:

“獾儿年少,不知道危险,陛下是万金之躯,更应该惜身才对,哪能与獾儿一起胡闹。

“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做丈夫的要为妻子做好表率,做父亲的要为儿子做好表率,如今陛下置安危于不顾,莫非就是这样教导的獾儿?”

崔澈对此不以为意,他觉得自己行伍多年,骑术精湛,不过是跑马而已,有什么危险可言。

当然,崔澈也不会为此与杨丽华争辩,他苦笑道:

“皇后言之有理,朕受教了。”

杨丽华白他一眼,这才牵着崔祐之离开,但心底还是暖洋洋的。

她固然是因为担心他们祖孙二人的安危,情急之下,才失态冒犯了崔澈这位大燕天子。

但崔澈的态度却让杨丽华知道,哪怕当上了皇帝,自己的丈夫还跟过去一样,尊重自己。

并没有因为自己年老色衰,以及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弃若敝屣。

一如自己的父亲杨坚与母亲独孤伽罗。

崔祐之苦着脸,一边走,一边回头恋恋不舍的看向身后的祖父,与他身旁的骏马。

在崔祐之心里,能够放下身段,陪他玩耍的祖父,可要比严厉的祖母亲近多了。

崔澈在杨丽华离开后,兴致不减,又骑上了马,命人送来弓箭,在草原上射鸟猎兔。

崔文君与观音婢这对年纪相仿的小姐妹,在雍仪夫人高氏的陪同下,来到了这片旷野。

“父皇!”

崔文君高声呐喊。

崔澈听见声音,收起了弓箭,朝她们所在的方向挥挥手,策马赶了过来。

“你们怎么来了?”

崔澈问道。

崔文君笑道:

“女儿看见獾儿回去了,但没有望见父皇,听说父皇在射猎,就想来看看。”

说着,崔文君又道:

“父皇能否带女儿骑马?”

一旁的观音婢眼神中也透露着渴望。

但崔澈却笑着摇头道:

“你们都已经长大了,应该要避嫌,若是想要骑马,我让人给你们挑两匹温顺的小母马,找会骑马的宫中女官教导你们。”

崔文君高兴得直拍手,观音婢也很开心,只不过眼中闪过一抹失落。

正当两人欢呼雀跃地时候,崔澈坐在马背上,朝她们身后的高氏伸出了手:

“上来,我带你四处走走。”

在观音婢羡慕的眼光中,高氏红着脸握住了崔澈的右手,被他拉上马背。

二人共马,在草原上尽情奔腾。

崔文君认真的对观音婢说道:

“将来我若是学会了骑马,也一定要向父皇一样,来到草原上策马扬鞭。”

观音婢笑着点头道:

“你一定可以的。”

但她并不向往崔文君所说的自己在草原上策马,而是更愿意与人共乘,就像如今,坐在马背上,背靠继父胸膛的母亲一般。

崔澈的车驾并没有在大青山逗留太久,数日过后,崔澈带着家眷在将士们的护卫下再度启程。

队伍沿着于延水东出,抵达燕州怀戎县(今河北张家口怀来县)。

于延水即后世的洋河,是永定河上游的支流。

崔澈在怀来县休息一晚后,车驾驶入军都陉,行至关沟。

此地北侧为燕山山脉,南侧为太行山脉,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

也是出燕入晋,向北去往漠南草原的咽喉之路。

雄关拦道,古称军都关,北齐时又称纳款关,一直沿用至今。

崔澈途经此关,亲自题字‘蓟门关’,以此为名。

他虽然戎马多年,但少年时在徐文远门下学习的功底还没有扔下,写出来的字,还是能够拿出手的。

车驾驶过蓟门关,便是关沟,沿途走得很慢,崔澈带着家眷沿途欣赏关沟美景,倒也能从后世关沟七十二景中找到许多的对应之处。

但关沟仅四十里长,再是缓慢,也只走了三天的时间,便来到了夏口关。

此地在北魏时被称作下口,北齐时则为夏口,元时改称南口,并一直沿用至今,与蓟门关一北一南,把持着关沟的出入口。

崔澈这一次倒没有再改名,他越过夏口关,终于回到了自己的龙兴之地,幽州。

(本章完)

第334章 调兵遣将第65章 屠戮宇文第455章 卦象玄机第317章 不问前罪第170章 都蓝来访第508章 巨石轰击第566章 来来往往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304章 重组骑兵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273章 民部尚书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565章 地方分权第399章 孰轻孰重第482章 宽赦为民第407章 夜间营啸第405章 高壁鏖战第473章 三部骑兵第440章 宫闱秽事第396章 诸将争先第476章 一计不成第473章 三部骑兵第136章 任于何处第358章 意气之争第451章 出兵随州第136章 任于何处第77章 南陈夺嫡第212章 行军长史第29章 孝子阿赟第505章 渡河西进第383章 入主相州第318章 契丹归附第240章 各有去处第388章 弃军而走第269章 后发先至第132章 131大索貌阅第461章 净身修行第130章 总管外巡第164章 重回书院第370章 崔澈起兵第575章 重回幽州第294章 内外之争第510章 军民哗变第447章 东窗事发好消息与坏消息第245章 夺情与否第232章 分兵讨贼第193章 再往长安第588章 兵发南阳第127章 入幕之宾第387章 议论纷纷第163章 儿女之事第250章 回馈宗族第43章 尉迟身死第358章 意气之争第314章 与敌僵持第156章 重整旗鼓第373章 何处为先第141章 刘焯师徒第475章 重返漠南第585章 中秋揽月第134章 高家父子第124章 食盐入关第355章 朝廷忌惮第386章 四州举义第275章 荆州总管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253章 徐门新人第131章 设立义仓第103章 县令百吉第235章 诱敌之计第620章 争相献媚第130章 总管外巡第424章 虚虚实实第414章 联姻薛氏第266章 东巡泰山第484章 军队整编第256章 东阳豪杰第556章 洛阳宫室第49章 婚姻之言第195章 元宵夜会第314章 与敌僵持第182章 家中有喜第93章 三线告捷第527章 重逢李渊第81章 皇家尼寺第139章 范阳卢氏第554章 人事调令第476章 一计不成第428章 夜袭山谷第71章 一喜一忧第256章 东阳豪杰第434章 东线战起第596章 封锁江面第231章 突破浙江第326章 回朝述职第458章 绑送晋阳第437章 天子崩殂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356章 以安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