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的杨振宁,究竟有什么了不起?

作者 | 燕梳楼

昨天,杨振宁100岁诞辰。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物理学会,联合为他举办了“百岁大寿”庆典。

一个更重要的信息是,教育部受委托专程到清华大学看望慰问杨振宁,并赠送花蓝,祝福他健康长寿。

注意,这样的“国士之礼”,是一个在世科学家可以获得的最高礼遇。

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网上一条评论非常有代表性:

他作出什么贡献了?

他为科学作出什么贡献了,他又为这个国家作出什么贡献了?

言下之意就是,凭什么要给他这样的待遇,甚至把他当“国宝”一样捧着?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这样一位举世公认的大物理学家,认知都仅仅停留在他和美娇妻翁帆的花边新闻上。

这在高尖技术被卡脖子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愚昧。

今天,我就来告诉你一个真正的杨振宁。

01.

12岁,我要拿诺贝尔奖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

因为母亲念过几年私塾,所以杨振宁最要的启蒙老师来自于母亲。

在6岁时,母亲就教会了他3000多个文字,更教给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1929年,其父杨武之应聘清华大学。于是 7岁的杨振宁就住进了清华园大院。因为头比较大的缘故,被小伙伴们戏称为杨大头。

虽然杨振宁从小就很顽劣,爬过清华园里的每一棵树,还曾因考试偷看被处罚过,但他的数学天赋还是无法阻挡地突显出来,对几何和微积分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作为数学教授的杨武之当然非常高兴。但他却不动声色地请来了一个历史系的高手,教杨振宁《孟子》,并要求他全文背诵。

而杨振宁却对父亲书架上的数学书籍特别感兴趣,但又看不懂英文和德文,所以经常找父亲去请教,每次杨武之就会笑说说,不着急,慢慢来。

父亲的教育方式对杨振宁影响极大,这确实值得我们这些拼命鸡娃的父母反思。

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 杨武之

12岁的时候,杨振宁偶然看到一本书,是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从此有了明晰的人生方向。。

他一口气读完后,热血沸腾意犹未尽,便一路跑回家跟母亲夸下海口:

我要拿得诺贝尔奖。

22岁时,杨振宁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学执教。一年后,机会来了,他拿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也是在西南联大,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杜致礼。

而杜致礼的父亲,则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

02.

32岁,提出规范场理论

10年过去,杨振宁32岁。

他在物理学领域表现出来的天赋越来越瞩目。

1954年,杨振宁和学生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这个规范场理论有多牛逼?

丁肇中曾说,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有三件事: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是狄拉克的量子力学,三是杨振宁的规范场。

基于这一理论模型,诞生了7个诺贝尔奖,还有几十个其它类型的诺贝尔奖与此相关。

可以说,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几乎影响了半个世纪的基础物理学。

更牛逼的是在两年后,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杨振宁与李政道

这一个发现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个基本革命,将影响整个物理学界的方方面面。

因为这个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让他在1957年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第一年发现,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在当年需要排位的诺奖环境下,简直是个奇迹!

而这一年,他才35岁。

在颁奖宴会上,他满含泪光地说:

我的最大贡献,就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而他的科学成就当然远远不止这些。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杨—Baxter方程、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Mills规范场论……

一系列学术理论,奠定了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泰斗地位。

2000年,《自然》杂志评出千年以来20多位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

没有霍金的名字,但杨振宁却排在第18位,成为唯一在世的获奖科学家。

2019年9月21日,“求是终身成就奖”授予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

这是个极具份量的奖项,此前得主只有“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一人。

得到这个奖项的科学家,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无可争议的学术成就,高山仰止的科学精神,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写到这里,你对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还怀疑吗?

杨先生之所以并不广为人知,是因为他的成就主要在理论物理领域。

你崇拜的霍金,其成就远远不如杨振宁。

03.

52岁,打开中美科学大门

有人攻击,杨振宁不爱国。

甚至还有一些网喷子高喊“杨振宁滚出中国”。

这些无脑键盘侠什么也不会,喊出口号来却惊天动地。

那么接下来,我再来揭秘关于杨振宁到底有多爱国的一些尘封往事。

当年,大国甫定,中美冰谷。杨振宁和钱学森、邓稼先一样,都是一腔热血,渴望回国效力。但杜鲁门总统下令,禁止任何在美博去中国。

为了搞原子弹,中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终于让钱学森、邓稼先辗转回到国内。

于是很多人就骂杨振宁关键时候当了逃兵,留在美国当院士。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钱、邓学的是应用物理,而杨振宁学的是理论物理,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当时国家就决定,让钱、邓先回国,杨振宁继续留在美国搞研究。

而杨振宁也没有让国家失望,成为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其后又阴差阳错,因为杨振宁出国是在1945年,持的是“中华民国”护照,所以他在获得诺贝尔奖致辞中,特别强调自己是“中国人”。

1964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时,也并没有放弃“中国护照”,而是双重国籍。

虽然是洋院士,但心始终是中国心。

但即使如此,父亲至死也没有原谅他。

1971年,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他叩开了中美之间紧闭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大门,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5个多小时的长谈。

回国前,他列了一份需要见面的亲友名单,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尚未谋面的岳父杜聿明,而是邓稼先。

估计是心有感应,杨振宁这个时候见邓稼先,恰好救了好友一命,救了一批核武器专家。

据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忆,当时搞核武器的人受迫害很惨,“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

此时,邓稼先刚被调到青海接受批斗,危急时刻因为杨振宁的会见,周恩来命人把邓召回北京,侥幸得救。

隐姓埋名30多年的邓嫁先

1985年,邓稼先查出身患直肠癌,1986年5月至6月,杨振宁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还设法搞到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送往北京。

现在再看那条流传甚广的谣言,说杨振宁问病床上的邓稼先,为10元钱搞科研值不值。是不是就显得无比荒唐?

首次访华后回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多次找到杨振宁,他镇定而坚决地答道:

“在中国,我的父亲、母亲、弟妹们——我的亲属们都在那里,我的许多朋友在那里,我想念他们,所以我要去看望他们,这并不触犯美国的法律!”

杨振宁的大义之举,于友于亲于国于家,都坚忍若斯。

04.

82岁,相约千里共同途

你留下来,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当年和邓嫁先的一番谈话,一直深藏在杨振宁的心里。

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杨振宁对国家的贡献从来不只局限于实验室和学术论文。

中美建交前,世界华人掀起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阐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多次为之奔走疾呼,被称为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

从诺贝尔奖物理学家,到保钓先驱,这是杨振宁的另一面。

他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978年,在他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邓小平夫妇欢迎宴会上致辞。

1983年,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县数学奖”相继成立。

1997年,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他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这么多年来,他为清华培养出多名杰出青年物理学家,独自一人把清华大学冷原子凝聚态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他义务参与建设中国六十多个一流物理实验室,全身心投入中国物理学教学工作,90多岁依然给本科生上课。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清华大学盖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姚期志,一幢给林家翘,姚和林都是杨振宁劝回来的。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以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用面子为中国请回无数人才,为中国科学家打开广阔视野,不停拉近与世界科技前沿的距离。

不知道那些指责非议杨振宁的人,是真的无知,还是什么其他目的。

就在昨天的百岁诞辰庆典上,杨振宁首次披露了他与邓稼先的“世纪约定”。

1971年,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是回答杨振宁的一个疑问。杨振宁回国时,见到昔日的同学、好友邓稼先非常高兴,同时向他证中国的原子弹是否有外国专家参与。

因为当时国外的报纸上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自己人可以造出原子弹。

杨振宁和邓嫁先

当时邓稼先并没有回答他,而是说要向组织上求证后答复。

而这封信,主要的内容就是为了告诉杨振宁:

中国的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信的最后一段,主要是叙旧。因为两人是发小,从初中开始就是同学,感情早就超越了普通的同学关系,所以邓稼先用了一句话来表达再次相见的愿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把婵娟改为同途,可谓意味深长。

这是在召唤老同学老朋友,早日回国共同战斗报效祖国。

这层意思,杨振宁显然读懂了。2017年2月,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8月26日,他以95岁高龄正式恢复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他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回到祖国的怀抱。

所以昨天的致辞中,杨振宁深情回忆起与邓稼先50年前的约定,双眼含泪地说:

我这50年是合了你‘共同途’的途的,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想必,九泉之下的稼先先生,一定也很欣慰。

05.

100岁,白发对红妆

最后再来说说他和翁帆的爱情故事。

2004年12月24日,杨振宁和翁帆手挽手走进北京民政局。

在现场工作人员的祝福下,时年28岁的翁帆和82岁的杨振宁正式登记结婚。

消息瞬间成为一个爆炸性新闻,举世哗然。有人骂杨振宁为老不尊老牛吃嫩草,也有人骂翁帆贪图财产不要脸。

更有好事者引用苏轼那首诗来揶揄这对老夫少妻,表达嘲笑: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甚至还有人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怒斥其伤风败俗,悖伦理!

毕竟相差54岁啊,杨振宁比翁帆的父亲都要大。

转眼之间,他们的婚姻已经走过了18年。

当年28岁的翁帆如今已经46岁。

他们出门时,依然会习惯性的十指相扣,像年轻的情侣们一般。

仅仅这一幕,就胜过了很多走过10年、20年婚姻的寻常夫妻。

曾有记者采访过杨振宁,你为什么要和翁帆结婚?

杨振宁从来也不回避,坦诚地回答:

找个年轻的伴侣能延长寿命。

“我这个人是很老实的,我有自知之明,一个老年人的孤独,我很怕的。所以人家一问我,我就很老实地回答,如果我没遇到翁帆,还是会再婚的。”

从现在杨振宁的精神状态来看,他没有说错。

而面对杨澜同样的提问,翁帆也没有回避:

“你要知道,当一个你崇拜的男人对你表达了喜欢或者爱的时候,你很容易就爱上他了。”

我相信翁帆,说的是真心话。

杨振宁和翁帆

其实还有两个细节大家可能不知道,翁帆离过一次婚,她嫁给杨振宁是二婚。她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婚姻的味道,更不是纯真少女一时冲动。

而杨振宁的第一妻子,年轻时和翁帆长得非常像,也非常喜欢翁帆,可能这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缘份罢。

就在还有人每年都在质疑他们感情成份的时候,一个消息打了这些人的脸。

就在去年,99岁的杨振宁立下遗嘱,所有财产归子女,翁帆拥有一套别墅的使用权,也可以改嫁。

翁帆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财产分配,而是生气地说:

“我当然不会再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此刻我深信,她嫁给的是爱情。

也回击了这十余年来关于他们婚姻的种种非议。

世俗的人啊,难道你们的婚姻都是交易?

人家虽然年龄悬殊但也是光明正大明媒正娶,比那些男盗女娼之辈不知好过多少倍。

总是盯着别人说三道四的,不是眼小了,而是心眼小了。

年少不懂杨翁恋,待到懂时已中年!

显然,嘲笑他们的,既不懂爱情,

也没有文化,更不懂人生!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