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离世,多年后中行查账却发现46万存款,是何人所为?
前言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恩来总理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总理离世之后,妻子邓颖超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没有子女,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挥泪道别。
周总理离世后,工作人员整理了他的遗产情况,他发现周总理的收入很是单一,每月都靠微薄的工资生活,除此之外再无进账;然而他的支出也颇为简单,除去党费、房租、伙食等必要开支外,他的其他钱都用于订报纸、补助同事等其他小规模开支。
当时周总理的工资是400.8元,妻子邓颖超的工资为347.5元,从1958年到1976年期间,夫妻
二人十八年的总收入为161442.0元。
可是周总理光补助好友与工作人员就支出了10218.67元、补助亲属36645.51元,并且在银行积蓄超过5000元之后便上交党费。
总理去世后,他与邓颖超的总存款只有5709元。而这笔钱在邓颖超的授意下也全部交了党费。
然而,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却在周总理的名下找到了1.2万英镑的存款,加上存储的利息,折合人民币约46.7万多元。
先前提到,周总理和邓颖超十八年来的总收入仅为16万元,这突然多出来的巨款从何而来?
为什么用周总理的名义存入中国银行?这笔钱到底是周总理的私人存款,还是另有隐情?事情我们要从一个英国女孩谈起……
黑暗中的微光,小职员英雄救美
1940年二战的硝烟已经从欧洲大陆传播到英伦三岛,当时的德国在快速地进攻巴黎后,将自己的炮火轰向了英国。
伦敦在经过长时间的轰炸变得满目疮痍,在当地工作的英国女孩多利(后改名为刘道蕊)因为公司倒闭而难以生存,那时的他只有22岁。
为了填饱肚子,她来到了中国银行伦敦的分行工作。当时的伦敦分行很是重要,因为英国在二战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所以伦敦银行不光要处理英国业务,就连欧洲大陆和非洲城市的业务也有所涉及。
多莉则负责国民党在英国人员的工资管理,对于这些人的工资收入与支出自然是了如指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许多的国民党的海外员工经常会到俱乐部游玩消遣,将大笔的金钱投入其中。
多莉出生在普通的英国工人家庭,他们家也不富裕,再加上伦敦近日出现的废墟残骸让她对中国也产生了怜悯。
她说道:
“我看到中国同事在俱乐部里染上了许多英国的坏习惯,甚至是参与赌博,而他们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我真的很心痛也很同情。”
善良的她便劝说这些同事,希望他们能将工资寄回国内,让国内的家人不再忍饥挨饿,也为了自己回国后作出长远打算。
虽然有些人依然不知悔改,但有些中国人还是幡然醒悟,听进了多莉的劝告,而多莉也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帮助同事们减免一些手续费。
一个英国人能如此善意地对待中国同事,自然赢得了他的赞誉,而她的经理也对他颇为器重。转眼之间,他便在中国银行奉献了四年光景。
然而,她的善良却闯出了“大祸”。
1944年中国正是抗日战争的关键一年,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国民政府和红十字会在伦敦分行设立了募捐箱,以此来筹集资金。
然而,多莉却在一天下班后,发现国民政府的募捐箱,经常会有官员暗中盗取捐款,用于自己消费。而自己所捐献的钱财也不翼而飞,落入了别人的口袋。
多莉忍无可忍,他自知上报上级也没有什么作用。于是乎,他想出了个办法。
根据她后来回忆说:“我们那时在柜台上面放了两个箱子募捐善款,一个是蒋介石的爱人设立的,一个是红十字会设立的。我将蒋介石的那个募捐箱放到柜台底下,将红十字会的募捐箱留在柜台上面。这是因为我不相信他们,我可以肯定的是,那里的钱一定会转到那些官员的口袋里,”
谁知,他的好意却引来弥天大祸。
在那些募捐箱管理员的眼中,多莉的一举一动便是“抢”自己的钱财。
他们居然诬蔑多莉要独吞善款,要求银行将其开除。
多莉赶忙解释道:“行长,请您要相信我,我真没有拿过里面的钱,那些人都是在污蔑我啊!请您一定要查清楚。”
行长疑惑地问道:“既然不是你拿的,你为什么要动募捐箱,现在箱子里的钱少了,你的嫌疑很大。”
这时一个男子露出了诡异的笑容,赶忙插话道:“就是你拿的,这些钱都是用来支援中国抗战的,你这种人必须开除,送入大牢”
就是此人拿走的善款,现在的他正义凛然,完全忘却了自己纸醉金迷时的无耻与兴奋,仿佛高人一般,对其他人评头论足。
如此险恶之人,居然将一个善良的小姑娘逼上绝路,要剥夺他的工作与自由。
银行行长与多莉相处4年岂能不知他的无辜,他加上国民党内部贪腐如风,自然明白谁对谁错。
然而,在一个国民党专员面前,一个认真工作的小职员便显得无足轻重,尽管他知道事情的真实面貌……
此时一个男子的声音传到了三人耳中:
“我可以证明,这笔钱不是那个职员拿的!”
说这句话的人叫做刘本昆,是多莉的同事。他是一个中国人,在清华毕业之后加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工作,一年之前被调往伦敦工作。
见到同事有难他选择站了出来,他也发现有人偷窃善款,但是行长却希望刘本昆不要多管闲事,如今事发,他也按捺不住了。
“行长,这些钱不是被他拿走的,这是我亲眼所见。”
刘本昆说的时候,却将目光对准了国民党专员。
可这人依旧不依不饶,专员还是要求将多莉开除处理,将他踢出银行。幸亏刘本昆口才很好,与他据理力争,这才保住了多莉的工作。
正是因此,两人的关系渐渐好了起来,经常会外出游玩。在长时间的相处当中,多莉被刘本昆的正义感所打动,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爱河。
1949年两人度过了五年的恋爱长跑,他们婚后十分的恩爱,妻子受到刘本昆的影响,
根据丈夫的姓氏他将名字改为了刘道蕊。
并在伦敦继续打拼奋斗,两人的生活也有了起色。
同一时间,东方的新中国也正式成立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着世界各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一个蕴含五千年底蕴的文明古国,一时间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国人民不再遭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不再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站起来了。
得知消息的刘本昆拉着妻子的双手,对他兴奋地说道:
“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苦尽甘来,再也不用被战争折磨了!”
与此同时,一个重要的选择摆在了刘本昆夫妇面前:在英国承认新中国之前,到底是选择人民政府、还是台湾当局。
返乡回国,英国女孩放弃国籍
新中国成立之初,自然明白海外资产的重要性,
在周总理的直接指示下,中国银行建立中央管理处,并立即发电海外分行,要求冻结各行的资产,接受人民政府接管。
然而,电报还没有发来,中国银行的伦敦支行便爆发了危机,他们很快就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人希望返回台湾,继续接受老蒋的掌控;另一派则主张回到人民之中,接受人民政府的安排,而刘本昆夫妇便在这一派。
可一只拦路虎站在了他们面前,银行行长在收到周总理的命令后,居然不愿接受管理,甚至要将外汇转移到台湾当中,而这些钱几日之后就会被运走。
行长自知有些人反对,他便大肆裁员,将银行中大部分的员工全部遣散,只留着十多个人驻留此地,作为一个爱国青年,保住这笔外汇成了他的首要任务。
当时的欧洲已经从战乱中逐渐苏醒,伦敦支行的业务也慢慢兴起,这笔钱绝对不是小数目。
刘本昆毅然决然地集结了其他四个爱国青年,专门成立了一个起义小组。
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出了原因:
“中国人民在革命之中节节胜利,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在不断衰退,保卫伦敦中行的我国人民财产变成了重要任务。为此我和楼、郭、周、席五个人总是在家中开会讨论此事,我们一直在做努力,幸好大家都没有放弃!”
经过反复决议,他们给北京的领导发出了电报,在说明听从人民政府的指挥后,把行长的阴谋披露了出来,请求总部进行指示。
随后总部发出指令:按照总管理处要求,以中国银行的名义在伦敦的汇丰银行中开设英镑账户,并由小组成员的一人签字。
他们顺利完成任务的当天,行长突然发现账户上没有了钱财,欲哭无泪的他只能乖乖地回到台湾复命。
起义成功之后,刘本昆被总部任命为襄理,让他继续在伦敦工作。
而刘本昆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妻子买了一套公寓与汽车,两人过得有滋有味。
原本富足的生活让刘本昆受到了很多好友的羡慕,然而,此时此刻,他比任何人都想回归祖国,异国他乡这么能容纳下赤子之心的中海男儿。
从1943年开始,刘本昆一直没有返回家乡,他多想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多想看看新中国的繁荣昌盛,多想看看守望多年的家中母亲。
刘本昆总是会带着妻子来到中国驻伦敦办事处,从那里了解新中国相关的报道与电影。
他从中得知,此时的新中国还在建设当中,相比自己富足的生活,大洋彼岸的同胞却连温饱都成了问题,这让刘本昆不止一次地伤心落泪。
但他却无法回去,当时的英国政府虽然承认了新中国的,但迟迟没有与其建交,自己的妻子是英国人,
如果带着刘道蕊起身回国,她将何去何从?她的国籍该如何是好?
妻子看他总是魂不守舍,便明白了缘由。她很清楚在中国生活肯定比不上英国,但她却坚定地支持丈夫的抉择,为此她愿意放弃自己英国国籍。
1957年刘本昆激动地给总行领导写下一封信件:“我希望回到中国工作,我的夫人也同样愿意同我一起回国。”
但他们的返乡之旅并不顺利,刘道蕊决定成为中国革命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阻力,除了家人的阻拦之外,英国政府要求他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接纳他为公民的文件。
然而,中国大使馆得知消息后,立即帮他申请了文件,并为他颁发了入籍证明。英国移民官看到证明后大吃一惊,无奈之下只能同意申请。
1967年总部安排刘本昆夫妇返回国内,收到信件的刘本昆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
归心似箭的他将英国的房产低价处理,只拿到了1.2万英镑的价格便踏上了回国之旅。
而这1.2万却出现在周总理名下。
回国捐款,贫苦余生
1967年6月,周总理正在中南海办理工作,忙碌一天的他又收到秘书传来的文件,这时周总理发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
“敬爱的周总理:
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款去了1.2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从工资中节省而来,我们打定主意,要将这笔钱陆陆续续地交给国家使用,用作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然而我们不知道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能稳妥可靠,不得已之下,我们才将此事交给您进行处理,只因我们相信您!”
在信封当中还有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而这笔钱正是刘本昆卖出房子的结余,他们初次回国,并不了解国内情形,在万般无奈之下,将这笔钱送到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
1.2万英镑可是一笔巨款,周总理收到款项后立即做出批示:“这是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必须尽快查明捐款人,把捐款全部退回去。”
然而,国内情况复杂,让工作人员始终无法确认捐款人的消息,只能先将这笔钱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入中国银行当中,再去寻找神秘的捐款人。
刘本昆夫妇回国之后,刘本昆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际部副总经理,妻子则被安排到新进员工的培训之事,对于这笔巨款也没有放到心上。
1986年刘道蕊经过了组织的考验,佩戴上心心念念的党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7年中行进行了一次内部审计,突然发现了30年前的这笔巨款,根据当时的汇率而言,这12万英镑加上30年来所产生的利息,折合成人民币高达46.7万元,而当时100平米的楼房差不多在6万元(不同城市并不一样)。
经过核实,银行很快就查清了捐献者的信息。上级得知消息后下令:
“将这笔款项的本金与利息一并还给刘本昆夫妇,按照周总理当年的指示来办。”
此时的刘本昆夫妇已经退休了将近十年光景,二人在退休之后很是艰难,因为长时间的工作,刘本昆的身体变得衰弱,用着微薄的退休金来吃药住院,很是艰难。
银行领导得知他们的近况后,十分坚定地要将钱款退回,这位老人从英国辗转回国,在国家最为艰难的时候保卫下人民的资产,现在病重,正是急需钱财之时。
可两位老人怎么也不愿意收回这笔属于他们的财产,
老人说道:“我们把这笔钱已经捐出去了,我们就不能收回,你们收着就好!”
这时,刘本昆缓缓地说道:“当年我是怀着愧疚的心情回来的,当时国家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拿起笔杆子、抛头颅,洒热血来干革命的时候,我却身在英国。如今,新中国成立了,我就想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一点点的贡献,那又不行吗?”
双方意见相左,就如此僵持下去。这时刘道蕊向领导提议道:“我们可以用这笔款项,以我丈夫刘本昆的名义建立一个基金会,用来表彰银行之中工作优秀的青年员工。”
最后,银行领导知道无法违逆老人的决定,便勉强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就在那一年,有8位青年员工成为了刘本昆基金的获得者。
不幸的是,刘本昆老人并没有见到第二届的获得者便先行离世,而他的遗孀刘道蕊女士没有和儿子一起到香港生活,反而一个人留在了北京,直到去世。
有人想不通他为什么不和儿子团聚,老人笑着回道:“他们虽然想接我去香港生活,但我的一生都热爱着这片土地,这里有着我所深爱的人和一生的事业,我不能离开。”
2009年1月6日,这一天是刘道蕊的生日,中国银行的员工为他热热闹闹地举办了生日聚会,此时的她来到中国整整42年了。看到这些年轻的员工,刘道蕊亲切地说道:
“十年之后,我还要在北京过自己的生日,你们一定要来……”
然而,刘道蕊女士的生命停留在了2013年,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