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价值医疗落地的4个切口
过去三年,疫情让很多人都接受了互联网医疗的方式,随着2022年底的全面开放,下一步才是互联网医疗常态化的考验。
过去三年,互联网医疗的天花板并未见顶,相反现在仍然很初阶,医疗服务不仅仅是卖药,而是更多的资源引入,扣准医疗资源问题,才可能破局之处。
从无人问津到不可或缺,未来互联网医疗面临的局面跟以往全然不同,但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又从始至终没有不同。
把技术、算法、管理、运营等能力,带入医院成为院方助手,更好地辅助科室、医生、护士的工作,解决患者们的普遍需求,这可能是互联网医疗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在未来足以复制放大形成规模的潜力。
本期良医从一场医疗会议中总结提炼有效信息并结合落地案例,从“数字化场景落地、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服务、打破信息孤岛”四个角度分享2023年医疗行业的4个价值切口,欢迎大家分享和讨论。
良医财经「产业观察」的第39篇。
⚕️ 主笔/ 木梓
✂️ 文章架构师/ 丹丹
出品/ 良医财经
01
数字化场景落地
——提升120智慧急救体系
院前急救是急诊救治的第一步,也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院前急救起步较晚,无论是模式、装备、急救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先看一组数据。
2014年-2019年,我国急救中心数量呈增长趋势,2019年共有急救中心数量448个,其中296位于城市,152位于农村。
但我国院前急救人员配备不容乐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平均每名急救人员负责1 万人口的急救工作,而我国平均每名急救人员则需要负责约11 万人口的急救工作。而这一数据也会随着院前急救医生数目的减少而增加到13 万。
各种急危重症发生时黄金救命时间为/最初几分钟,120电话占用、救护车调度不及时、道路拥堵导致急救反应时间延长,出现“医疗空白区”,严重影响院前救治效率。
如何实现更科学高效的院前急救协同救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更需要注意的是,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是一个联系紧密,但又处境不同的学科,这意味着需要清楚的衡量好两者的区别,科学的优化院前急救这一场景,才能搭建更专业高效的黄金救治体系。
国内不少地区已经关注到这一缺口,以重庆为例,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自主研发的120系统“渝视救”已经正式启用。
“渝视救”在传统电话报警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呼叫及常规电话报警向视频报警转换的功能。其通过视频,可直观了解患者病情,帮助医生进行判断并对现场人员进行准确有效的自救互救急救指导,还可以向现场人员发送急救标准操作视频,为现场救治提供更科学的方法手段,提高全市院前急救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普及了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穿透性”也成为此次系统升级后一大亮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部主任黄健介绍道,升级后的系统可以将信息进行有序地传达,比如呼叫120指挥中心后,还会继续进行信息分发到医院、急诊科、科室等等,最后连接到医生。不仅缓解了拥挤的状态,还增强了针对性,打破了信息的割裂。
数据显示,重庆主城已有14万多人关注“渝视救”视频120微信小程序,其中聋哑人用户2万余人,累计视频接警3700余次。
院前“起跑的一公里”和院内流转的“最后一公里”,将会成为影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对急救医疗体系的一个严峻考验,也是医疗行业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集技术、服务、救治为一体的综合场景。
02
医疗资源下沉
——“阳山模式”的合理化复制
根据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在线医疗用户数量已突破3亿,互联网医院数量超过1700家,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让更多病患在基层实现优质就医,仍然是目前的核心问题,也是在推动推动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应当实际聚焦的问题。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如果往简单的说,其实就是最终提高基层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也就是扩容。在促进区域之间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我国互联网医疗已经做了一段时间,比如说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但这种扩容是有相对性的,不是无限扩大,也不是三级医院一味扩大单体规模或建很多分院,而是说要优质均衡发展。
对于患者来讲,不是说基层立刻马上就能利用到三级医院的医生、服务等,而是通过医联体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转诊等方式,把需要利用优质资源的患者对接到上一级医院去,并且可以实现互联网医疗方式指导基层的医生诊疗。
这就需要互联网医疗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筛选机制,过滤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并实现通过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和互联网医疗等途径,在本地就能够利用优质医疗资源。
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为例,早在2014年,省二医就建成网络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网上转诊,将省级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并在随后几年不断完善互联网医院,打造了省、县、镇、村一体化分级诊疗“阳山模式”。
以前在阳山流行一句话“大病去广州,小病去贺州。”在省二院帮扶五年后,当地的县域住院率从70%提升到85%,填补阳山医疗技术空白149项,更多山区群众能够留下来看病,避免了外出就医的奔波。之前许多做不好、不敢做的手术都先后成功完成。
阳山模式的成功有几个重要的实践举措,有脚踏实地,也有仰望星空。
一个是打通桥梁,均衡惠民。阳山地区当地老百姓绝大多数只会讲方言,为了解决沟通问题,互联网医院打通了省二医、县医院和村医三方平台,让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面沟通。村医既懂当地方言,又懂医学知识,把方言翻译成医学术语给省二医的医生听,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同时,村医生可以通过远程诊断中心,实现三方或多方会诊,将基层做的B超、X光、CT等检查数据上传到远程诊断中心,由省级专家进行诊断,再反馈到村医。从2015年至今,阳山医院集团建立了血液透析中心、区域数字化病理中心和医学检验中心等,并与乡镇卫生院签订检验病理诊断技术服务协议。
一个是融合发展,通过线下医院积极利用互联网医院将医疗服务延伸。比如构建省县镇村一体化,建设以省二医网络医院为龙头、阳山县人民医院为节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为远程医疗点的医疗服务网络,建立集团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检测中心等等。
一个是对数字化医疗的探索。比如省二院已投入使用的人工智能AI医生,有AI中医,AI西医,AI皮肤等功能;2021年实现的全国首家5G全场景智能体医院,包括5G+院前急救、5G智慧安防、5G线上就诊、5G智慧病房、5G“智慧大脑”五大场景。
2022年,省二医院互联网医院每天为800多名患者提供线上就诊服务,每天配送600多张处方的药品。累计开展线上问诊近2万例,健康咨询近4千例,开出处方近2万张,累计配送药达近1.5万单。
优质资源的拓荒与下沉,需要更多类似“阳山模式”的探索,这是医疗业务本身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互联网医疗发挥补充角色优势的一条必战之路。
03
优化医疗服务
——院内院外的打通在企业微信
互联网是一种高效率的介质,拉近了人和人的关系,让原本陌生的两个节点,有可能创造出信任关系。而这种信任关系,是整个医疗生态中,最宝贵最稀缺最有价值的。
因此在未来医患关系的模式建立中,企业微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最有可能成为基础服务平台。
从几个方面来看。沟通上,对内可以快速搭建医院组织架构,医生用企业微信,好友关系、数据的各种归属权是属于医院的,对外企业微信和微信是打通的,患者用自己的微信就可以直接和企业微信上的医生沟通,成本很低;技术上,给予腾讯强大的技术支持,有着成熟稳定的算法;工具上,可以实现更多的服务模块;生态方面,方便院内跨部门、院外跨组织之间的办公协同,便于同各个项目连接等等。
更重要的是,基于企微的第三方开发如微盛、微盟等,也是对其功能的有效补充,这点已经在浩浩荡荡的进程中了。在企微,多方势力在里面深耕互联。
从现实来看,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接入企业微信,基于企业微信建设智慧患者管理平台、构建智慧管理和数字职工服务平台等等,对院内自身管理进行信息化升级。
北京友谊医院最早在2017年11月就开始使用企业微信,快速建立了全院的人员和组织,并且和院内的HR系统进行了数据同步。
在企业微信下面近40个移动的应用,医院常接触的一部分是管理类的应用,比如说BI系统,OA、考勤打卡、审批等;也有临床类的,比如说云影像、电子签章认证、住院通知、患者360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科研类应用。
而在与患者服务上,友谊医院通过本院的8585热线小程序和微信客服打通,落实患者的需求,对医患关系进行了尝试和改善。从最初的一两个人,到目前已经形成了8585工作小组,落实热线的接听和后续服务,构成了“即时接触即办”的一个流程,在8小时内解决患者需求,和院内诊疗形成一个有效闭环。
同样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也在这方面做了同样的实践。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平度院区提供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为例,患者可以通过院区公众号、宣传海报等方式扫码在线预约,上传出院小结、导管穿刺部位照片等详细信息和完成支付后,即可等待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医院端则通过企业微信对订单进行处理,管理人员在企业微信上就能完成对订单的审核、分配等操作,同时还可以在线实时查看订单数据统计,跟进订单处理情况。
此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还基于企业微信联动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等微信生态能力,为来院患者提供了预约诊疗、诊后咨询、线上复诊、线上处方、智能随访、转诊会诊等能力,患者通过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能力,通过微信就可以享受到医院提供的丰富服务。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是未来的一大趋势。但医患关系的完善仍需要更多院方和平台的磨合,良医曾撰写过一篇文章《“新医患关系”的春天,大概率在企业微信!》阐述了对这一观点更详细的思考,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链接阅读。
04
打破信息孤岛
——“一码通”只是开端
目前数据孤岛成为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一块“硬骨头"。
形成数据孤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医疗机构不愿意将患者的信息共享,主要的顾虑在于信息安全以及医疗数据共享的获益机制尚不健全;二是各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不统一,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打通信息壁垒纷冗复杂,尤其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改政策不断深入,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也对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提出挑战。
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有几大明显趋势。逐渐标准化,不同时期的产品不同,有时甚至由多达几十个不同的供应商提供,这是导致一家医院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兼容和信息无法互通的主要原因;逐渐云端化,云计算技术近年来正逐渐被医疗机构接受,它使区域医疗信息化或更大范围内的医疗信息互通互联成为可能,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同时还能够多维度地保障医院信息数据安全;逐渐集成化,将应用程序的开发和集成技术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平台,在两者之间构建一座桥梁是必然;逐渐区域化,这是医疗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也是最终实现两级平台和跨医院之间互通的基础。
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医院参与了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比如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重点推进了“一码通”的融合工作,破除多码并存互不通用的信息壁垒。
具体而言,就是基于国家统一标准的“电子健康码”,强化行业内一码通用,包括重点解决医疗机构的“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问题,拓展在诊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服务、健康教育等领域的使用,逐步实现了行业内一码通用;推进跨部门的“多码融合”,比如支持金融支付码、市民卡,同时也鼓励和推动各地探索利用统一“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入口,加强档案与病例的有效融合等;实现“一码通行”,包括落实健康码信息互认机制和规则,方便人员出行和跨省流动。
同时,还引入腾讯等第三方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打造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健康管理开放生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
在健康数据共享这里,陕西卫健连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于电子健康卡在医疗、健康、防疫场景应用,为每一个陕西人建设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账户,将妇幼保健、慢病管理、计划免疫、人口信息、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纳入健康码进行连接。
只有信息互联互通,才能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进而解决跨区域就医垫资跑腿的麻烦,进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通共享。
以十年为周期,未来以数据为核心资源的数字化时代,是引领和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力量,将会深刻影响医疗健康行业,这项任务的落地和普及,道阻且长,目前行业内做的也可能只是开端的第一个脚印。
05
良医财经的思考
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是本质
过去几年,互联网医疗已经从疾驰的快速道进入一个较为规范和冷静的阶段。商业化是必然,但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成为公立医疗资源的有力补充,对患者的每一种需求都能有应答,是医疗企业的本职。
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本就该是以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医疗。它不是一项平台,提供一个简单的咨询问诊平台;它不是一个门面,提供一个技术的壳子;它不是一种概念,编织一个理想化的故事。
疫情激化的“药神”效应,已经成为过去式,真正的医疗战刚刚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做出了示范,头雁飞过,想必群雁自然也会有了顺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