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小学校服质量提升与美育交流会:多方共促校服质量提升 公平共建统一大市场

来源:环球网

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上半年观察报告指出,当前,校服产业面临质量安全、区域保护、创新力不足、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为此行业需要凝聚多方智慧,共谋发展。

近日,由《中国纤检》杂志社主办、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协办的“2024年中小学校服质量提升与美育交流会”在上海召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中国服装协会、各地纤维质量监测机构以及校服企业代表,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为中国校园服饰产品质量的提升、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以及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责任共担、质量共治 不断提升校服质量获得感

近些年,我国加大校服监管工作,已基本覆盖正规校服采购各个环节。“自2016年起,全国各级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对学生校服进行监督抽查,依据多项标准(包括物理安全、化学安全、服用性能等)确保产品质量,学生校服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副院长蒋洁蓉介绍。

蒋洁蓉指出,需要建立共治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推进校服质量提升。作为监管部门,政府应加强对校服市场的监管,确保校服安全质量;校服生产商应承担起质量保障的责任,提供符合标准的合格产品,要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实现工艺优化、低碳运行和绿色转型;学校和家长应关注校服的使用体验,及时反馈问题,协助监管部门完善标准。

“长远来看,校服行业需要匹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严禁垄断行为,促进良性竞争,实行品牌化管理,保护知识产权,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标准化工作,助力有潜力的企业出海,拓展国际市场。”蒋洁蓉表示,校服质量提升是人心所向,当前产业环境,具备政策、结构调整优化这一“天时”,完整产业链、大市场这一“地利”,多方关注参与这一“人和”;依托公平竞争大市场、可持续产业链、“政府、企业、家、校、机构”共治机制,可协同实现校服全生命周期质量共治,不断提升学生群体校服质量获得感。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促校服产品质量提升

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人口存量下降的同时,家庭结构变化、消费观念变化、生活质量提升对校服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世滨从行业现状、质量发展、数字化建设和统一大市场四个方面分享企业经验,倡议行业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校服被形象地称为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质量是其生命线和底线。“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测出来的。质量问题除了与成本有关,更与交期有关。质量问题首先从结果来看,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从工厂内部来看,则是意识问题。”杨世滨认为,要做好质量源头管理,从原材料抓起确保供应链质量,包括供应商筛选和加工工艺改进。

对于数字化工厂,杨世滨认为,可以采用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数字化改进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确保产品质量;同时,数字化可用于内部管理和品牌商提供透明数据支持,实现校服产品全程溯源。“工业产品无法保证质量绝对不出问题,可追溯目的在于,质量问题出现后,知道如何追溯、修正、弥补,并寻求未来的改进。”

“目前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市场拓展、产品质量和性价比上。质量保证体系需要考虑终端拓展和宣传,在建立统一大市场时,必须强调树立和保护龙头企业。”杨世滨认为。

公平竞争、释放活力 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诚信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则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诚信问题关系到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如果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不仅会损害公众利益,还会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进而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省与省之间的贸易壁垒高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水平,这也反映了中国在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导丁茂中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下,公平竞争审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是公平,竞争的本质是市场的灵魂。在活跃的市场中,可通过管理来提高效率;然而,过度干预会抑制市场活力。”丁茂中认为,政府应发挥自然配置作用,而非微观干预,政府需尽快建立规章以优化市场环境,以推动公平竞争。

会议现场,丁茂中还对《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背景、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解析;深刻剖析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基本规则和审查范围等核心问题。他认为,本次条例的正式施行,无疑将有助于破除市场壁垒,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此次交流会,多方就“共促校服质量提升”“共建校服统一大市场”等议题达成共识,多方专家、企业代表还围绕校服质量提升、校服美育功能等角度开展演讲与讨论,取得了一系列交流成果,为保障中小学生校服质量安全,促进校园美育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