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出资人报告:政府资金主导,市场变革新周期开启

在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历程中,近年来的演进轨迹尤为复杂且充满变数,其背后交织着宏观经济的波动、政策的频繁调整,以及市场内部结构的深刻变迁。

近日,执中发布的《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出资人解读报告2024》,详细呈现了去年以来国内一级市场机构LP的资金流向图。

整体而言,市场面临着募资端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政府引导基金在私募股权出资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而产业方与财务投资方则在资金配置上显得更为审慎。这一系列动态不仅考验着市场的适应能力,也孕育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政府资金主导募资市场,国资占比超7成

近年来,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全国LP认缴出资持续下降,相比起2020年的2.08万亿,2023年全国LP认缴出资额仅约1.34万亿,这一数字近乎腰斩。

尤其是2023年政府资金成为股权投资市场中的绝对主角,彰显了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决心与行动力。2020年至2022年,政府资金出资占比稳定维持在43%至50%,2023年政府资金出资占比达65.6%。

政府积极出资的背后,是迫切需要通过基金发挥引导作用,支持当地产业发展的强烈诉求。2023年政府引导基金共发布了189则基金管理机构遴选公告,同比增加 425%。从出资规模来看,2023年政府引导基金共认缴出资2,703亿,相比2022年认缴出资2,479亿,增加9.1%,是2023年各类型机构LP中唯一出资金额增加的类型。

政府引导基金的大量涌现和活跃操作,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显著增加,更在于其对市场规则的灵活调整。

2023年,河南、陕西、河北等多地下调返投比例,并放宽返投比例界定标准,进入2024年,江西甚至出现0.6倍返投。

多个地方政府下调返投比例、放宽返投标准,这些举措对于降低门槛,吸引更多市场化GP参与,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方面意义重大,同时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在招商竞争中力求创新与突破的迫切需求。

政府引导基金的这种“开放”姿态,标志着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的新探索,有助于激活市场活力,为初创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尽管政府资金的主导为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作为募资市场主力军的产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却显著下降。

从认缴出资规模来看,2023年产业出资方共认缴出资2,006亿,相比 2022年认缴出资3,950亿减少49%。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企业普遍采取保守策略,优先保障核心业务的现金流稳定,减少对外投资风险。

同时,财务投资者的谨慎态度也反映了市场整体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预期的保守评估,特别是金融机构,除保险资金保持一定稳定外,银行、券商等传统金融资本的出资意愿显著降低,证券资金的缩水尤为明显,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资金供给的紧张局面。

5大省市出资超千亿,资金继续向经济发达城市聚集

在地域分布上,资金向经济发达地区的集中趋势愈发明显。从各地域出资情况整体来看,2020年-2023年全国机构LP累计认缴出资排名前五省市分别为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其中,北京是4年内唯一认缴出资破万亿的城市。

2023年全国LP出资总规模1.34万亿中,有1.04万亿来自五大经济带,占比77.6%。 其中长三角地区出资总量保持领先,2023年出资总量占五大经济带中的36.7%,超过京津冀、中三角及成渝地区的占比之和。

这不仅体现了经济实力与投资活跃度的正相关性,也反映出区域经济格局的深层次调整。2023年出资千亿以上的省市共有五个,除安徽外,均为沿海发达省市,其中,浙江省出资最多,出资规模高达1,626亿,广东省从第四跃居第二,出资超1,500亿。

从基金备案情况来看,2023年度中国私募股权备案基金总数7,689支,备案总规模2.84万亿元,规模同比下降3%。受各省市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影响,基金注册地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股权私募投资行为活跃度较低,呈现地域不平衡性,这与各省市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差异程度高度相关。其中,广东私募生态领先全国,从备案基金规模、基金数量及项目数量等均在前三。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崛起迹象,预示着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如果对比逐年数据不难发现,过去几年老牌经济圈均在减少出资,中三角和成渝地区等新兴出资金额连续增加。2023年长三角出资总金额与2020年相比减少1,876亿,珠三角出资减少1,496亿,较2020年下滑57.5%,京津冀出资总金额减少3,976亿,较2020年锐减75.7%。但总体上,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资金的地域集中化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均。

投早投小成共识,市场开启变革新周期

面对市场的复杂性,投资者纷纷调整策略。在政策对“投早、投小”的持续引导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市场整体追求提早布局,纷纷以创业基金为主 体涌进早期投资领域,期望提早投入项目,提高单个项目ROI(投资回报率),进而提升基金DPI(投入资本收益率)指数,与后续募资形成正循环。

同时,在国家政策和资本关注下,融资赛道集中度进一步升高。2020-2023年,热门赛道中融资金额累计最高的赛道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包括半导体芯片等战略细分领域,其次为生物医药赛道。战略性新兴行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资额占比逐年增加,近4年企业融资金额占全市场比例不断攀升,从 2020年不足50%,到2023年占比61%,提升了18个百分点,资本力量进一步向行业集中。从2023年数据来看,发生16,818起融资事件,其中10,180起为新质生产力产业融资,占比高达61%,呈现明显的产业集中现象。

尽管政府的积极信号和政策导向为市场带来一丝暖意,但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仍需直面"募资难"与"退出渠道受限"的双重挑战。市场参与者在积极应对的同时,也寄希望于未来更细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投资生态的优化。

在行业周期更迭的大背景下,投资机构需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投资策略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以期在下一个市场周期中抓住新的增长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未来虽充满变数,但也蕴藏着无限可能,关键在于如何在变革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