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大甩卖问界,华为惊呆了所有人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
7月2日晚,赛力斯发布公告。
赛力斯控股子公司收购华为及关联方的“问界”商标,以及44项外观设计专利,价格仅为25亿元。
根据《财新》报道,问界相关资产的市场评估价值为102.3亿元,这个成交价只有2.5折,可以说是“骨折价大甩卖”。
华为重申了自己的原则:坚持不造车,以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帮助赛力斯在内的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这一决策意味着,华为战略方向的定型。
用大白话理解就是,华为用大喇 叭宣布:我和亲儿子分家了,你们可以打消顾虑了,我可以给问界提供服务,也可以把问界的解决方案,完整的向其他汽车品牌提供。
至此,华为多年的内部战略冲突结束,任正非做出了自己的历史性抉择:
要成为中国的博世,而不是另一家比亚迪或小米。
弯道超车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超越了燃油车,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优势还在快速扩大。
这意味着燃油车巨大的机械技术门槛——比如发动机、变速箱在一夜间清零,而在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大家重新回到了一条起跑线上。
主导中国汽车市场的,本来是大众、丰田等历史悠久的跨国企业,如今,他们的根基已经动摇,也给了新势力千载难逢的入场时机。
雷军为小米SU7的车主开车门
弯道超车的时代开始了,然而,资本的悲喜剧各不相同。
腾讯CEO马化腾押注李斌,投资蔚来汽车早早布局,蔚来也在今天争取到了一席之地。
何小鹏离开阿里巴巴后,创立小鹏汽车。
贾跃亭高喊“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创立了法拉第未来和乐视的股价奇迹,随后前往美国“造车”,九年了,人们仍然在等他回国。
曾获国资注资的赛鳞汽车被查封,CEO王晓麟卷款66亿逃往美国。
李嘉诚51亿注资的长虹汽车,目前已破产。
董明珠携手王健林,投资珠海银隆,今天银隆资产十不存一。
许家印的恒大汽车一地鸡毛,为他2.4万亿的天量债务又增加了一笔。
小米的雷军则表示:“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凭借着多年的营销功力,小米发布会仅27分钟,大定破5万。
360的周鸿祎成了雷军的“迷弟”,竭力造势当网红,以挽救其投资的哪吒汽车。
而新势力需要挑战的,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积累深厚的两大霸主,特斯拉和比亚迪。
同时,所有的行业观察者,都在密切关注一个巨人的动向:
华为。
手机,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在手机市场打出了翻身仗,摆脱了过去的低端形象,而华为全力出手破局,证明了自己的雄厚实力。
而汽车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品市场,也将是未来资本角逐的焦点。
随着手机、半导体和通信业务遭到美国制裁,再加上市场的全球性低迷,华为也开始把未来赌注押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力求“弯道超车”的机会。
问题是,华为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禁令
多年以来,华为也在犹豫,应该去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问界汽车,是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汽车品牌,也是余承东亲自领军的重大战略项目。
他们的合作,开始更像是难兄难弟。
2019年,华为在被美国制裁后,手机业务受阻,只好转战汽车市场。然而,这一行水太深,再加上华为坚持不造车,在推出智驾系统后,并没有得到传统车企的认可,处处碰壁。
赛力斯前身是东风小康,于2016年进军新能源车市场,推出的首款电动车销售惨淡,和最终死掉的大多数“新势力”一样,东风小康走到了悬崖边上。
最终,两家企业抱团取暖。
余承东全力攻关,华为深度参与到问界的产品定义、整车设计当中,还用自己巨大的品牌影响力给赛力斯引流——兼顾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品牌运营。
在智选模式下,华为负责提供技术和营销,赛力斯则投入巨资扩大生产,仅仅三座智慧工厂的投资,就高达165亿元。
可以说,余承东下了重注。
然而这一次,华为内部却争议重重,甚至举棋不定。华为高管在战略上有重大分歧——是亲自下场,把赛力斯当代工厂来造车,还是和博世一样,身居幕后,成为汽车产业链的供应商巨头。
2023年3月8日,“AITO问界”突然改名“HUAWEI问界”,一时间,市场沸腾,准备迎接一个强烈的冲击信号——华为出手造车了。
任正非迅速出手,踩下刹车。
仅仅二十多天后,任正非署名签发了《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并发在公司内网上,重申“华为不造车”的基本战略,不允许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出现华为标志。
禁令有效期为五年。
当天下午的年报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面对全球上百家媒体,直斥有人不珍惜华为品牌,强调华为要回到“不造车”的战略上来。
余承东深感失望,他的留言里充满了不甘心。
一年多过去了,余承东的汽车业务高歌猛进,不断突破,而任正非仍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品牌
对汽车来说,品牌是核心资产。
毕竟,买BBA豪车的人,有多少是为了实际体验,又有多少是为了买那块牌子,大家心知肚明。
问界汽车真正的价值,也是背后的华为品牌。
每一次问界的发布会,华为的余承东才是真正的主角,很少有人关心背后的赛力斯。
华为是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公司之一。
凭借着通信技术崛起,随后进军消费者领域,在被美国制裁前,华为+荣耀手机一度销量全球第一。
它打败了一个个曾经“高大上”的国际竞争对手,又在中国长期被“卡脖子”的芯片设计上取得突破。
在美国全面制裁下,华为绝处逢生,留下的伤疤如同勋章。
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沉迷于短期利益和低端市场拼杀,华为在其中鹤立鸡群,建立了高科技、高端化和善于国际竞争的形象。
这也是赛力斯要竭力靠拢华为的原因。
赛力斯得救了,靠着华为的品牌加成,今年1-6月份,AITO问界系列累计交付量为181197辆,在新势力中排名第二,在5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中,华为M9的销量更是排名第一。
快速抢占市场的同时,问界也扭亏为盈。
眼看问界已经取得历史性突破,华为却完成了180度转向——明明打下了大好江山,却拱手让人。
这一结局,恐怕并非余承东所愿,却符合任正非的战略判断。
博世
任正非想做博世。
德国博世集团,创立于1886年,至今已近14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汽车产业的供应商,整合了汽车行业的上游产业,几乎全世界所有的车企,都离不开它提供的零部件整合方案和服务。
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员工人数超过 42万,遍布 50 多个国家,2022年销售额达到884亿欧元,其中在中国销售额达到1323亿人民币。
2022年底,博世位列胡润世界500强第58位。
在德国历史上,博世一度扮演过和华为相似的角色。
在100多年前,博世就主张给员工高薪,让他们能买得起第一套房的首付,创始人罗伯特 ∙ 博世曾自豪的宣称:
同时,博世集团反对公司上市,反对依靠金融市场融资,始终担心被金融市场绑架,他们主张:
一战爆发之前,博世公司90%的收入已经是来自于德国以外,后来也一直如此。
博世家族持有博世7%的股份,93%的股权归博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这也是欧洲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之一,但是扮演的角色颇有争议。
博世不仅主导着全球汽车行业的格局,在中国也有巨大的利益,根基深厚。
在今年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语出惊人:
在徐大全看来,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一片红海,他希望主机厂到国外能够以技术为先导,认真造好车,而不是靠低价的成本把中国的“卷”带到国际上去。
他声称,国外是一个有秩序的竞争市场,我们不要打破这个秩序,而是通过技术,通过更好的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博世也许已经感受到了威胁。
毕竟,比起厮杀的血流成河的汽车市场,博世在供应商市场,一直过的十分滋润。
市场上风起云涌,总有淘金者今夜崛起,又有富豪明日坠落。挖金子的矿工各有悲喜,但是做那个卖铲子的人,却稳赚不赔。
然而,世间岂有稳坐之江山?
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国王把敌人们的宝剑收集起来,铸成了铁王座。国王永远不应该坐得舒服,所以铁王座上许多尖刺和倒钩,暗示着秩序背后的永恒真相。
在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看来,市场格局的发展,靠的是“创造性破坏”,
新的竞争,不断地破坏经济结构,从而激发经济活力,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将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徐大全口中的“秩序”,终归只是梦幻泡影。
断尾
华为的逻辑可以理解,毕竟,成为一家车企,意味着去当其他车企的竞争对手。
毕竟,谁敢买竞争对手的东西呢?
这对华为推广自己的鸿蒙智行,成为汽车行业的供应商非常不利。
谁知道,你会不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亲儿子问界,给我们次品呢?甚至,真有事时,你会不会下绊子呢?
要么当大众,要么当博世,既想当大众又想当博世,就会引得其他车企心中怀疑。
任正非的目标是做博世,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于是,他干脆斩断华为造车的路,向众多厂商表明自己的战略方向:
——我是来帮你们做蛋糕的,不是来和你们分蛋糕的。
华为给车厂提供了三种合作方式,分为Tier 1模式、HI模式、智选模式。
Tier 1模式为标准的零部件模式,包括车联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电机电控等标准化的零部件,和过去博世做的差不多——就是卖硬件。
HI模式即Huawei Inside,是华为的全栈解决方案。包括硬件和软件,在智能化时代,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需要OTA版本不断升级,智能驾驶也需要云端运营,华为希望扮演互联网企业的角色——卖系统、卖软件,提供长期服务。
智选车模式是HI模式的升级,为车企做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营销方案,提供销售渠道和零售,甚至可以在华为零售店内卖汽车。简单的说——华为给车企当产品经理和销售,凭着电信设备和手机卖到全球第一的经验,帮车企做产品,卖汽车。
目前,华为的“博世”之路进展不算顺利,大车厂更关心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安全,华为 的主要合作者多是小型车企,或较大车企的非核心品牌。
凭借着问界这个出头鸟,华为终于打响了自己的牌子——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能做到头部。
在证明实力后,华为急流勇退,剖明心迹,继续扩大合作空间,坚定地走供应商占战略。
出海
导致华为做出决策的重要原因,可能有出海的问题。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已是大势所趋。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俄罗斯、巴西、墨西哥成为中国汽车三大进口国。
而卖到墨西哥的汽车,最终转口目的地仍然是美国。而另一个强烈信号是,中国品牌的汽车的全球销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品牌。
贸易战的核心,也变成了汽车。
首先是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关税从25%升到100%;随后,土耳其对中国汽车加征40%关税;欧盟也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7.4%到38.1%的临时关税,仅仅一个月内,中国电动车在全球市场遭遇围堵。
这都说明,全球汽车产业的旧格局正在瓦解,新的“汽车大战”要开始了。
而华为一直是制裁风暴的焦点,可以想象,美国的贸易制裁和长臂管辖,基本不可能放过华为。
一旦问界汽车向海外进军,它到底属于赛力斯,还是属于华为,就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如果问 界品牌由华为持有 ,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华为和问界脱钩,可以参考当年对荣耀的“壮士断腕”。
2020年11月,荣耀从华为拆分,摆脱了和华为在法律上的关系,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2023年,荣耀在海外市场取得全面突破,增速超过200%,在欧洲市场增长高达300%,并在两年内实现了盈利性增长。
今天,问界和华为脱钩,也有利于问界的“出海”。
让问界属于赛力斯,而不是属于华为,可以大幅度减少地缘政治风险。
这也是任正非与余承东的重大分歧之所在。
余承东作为一员闯将,以华为自身的发展为主,按照商业逻辑办事,自主品牌,自主造车,不断滚雪球发展,做大做强。
而任正非,关心的可能是更长远的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格局,和华为在险恶风波中的生存之道。
他不想成为贸易战中的靶子,更希望华为身居幕后发展。
这一次,任正非的战略,正式成为了华为的大方向,而余承东的想法被否决。
学校
做供应商,和做汽车品牌的逻辑不一样。
消费品市场靠营销力,靠品牌心智沉淀,靠供应链整合,而供应商的市场,靠的是以技术和专业化的服务。
显然,任正非对华为的技术更有自信,认为这是华为真正的护城河。
华为的决定,支持的人不少。
在支持者看来,华为立足于做一家供应商,能降低国内车企的"内卷"程度,反过来更好的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本功”,为整个行业提供推动力。
毕竟,相比于西方车企的上百年历史,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时间太短,最欠缺的还是基本功。
失望的人也有很多,毕竟,中国不仅缺博世这样的供应商,也缺少大众这样,具备硬派形象和技术风格,能提供高端化形象的品牌。
而为了华为的牌子,买了问界汽车的消费者,或许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这未尝不是一个信号。
一直以来,华为的成功,在于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成功。
然而,随着贸易战的激化,华为作为中美冲突的核心靶子,在国际上已经已经步履艰难,或许,华为将迎来历史性的转型。
在更多领域退居幕后,做供应商,做服务商,做平台,做系统,孵化更多有“华为基因”的企业,再让这些“新华为”重新去国际市场冲锋陷阵。
从荣耀到赛力斯,都是如此。
据说,荣耀内部流传着两句话:
一句是:“永远不要忘记,你曾经是华为人。”
另一句是:“要时刻记住,你已经不是华为人了。”
其实,如果真的有更多的荣耀和赛力斯出现,他们还是不是华为人,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企业有起有落,有 分有合,有兴有亡,重要的是,给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的人,能留下一点什么东西。
牛顿说,“我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希望中国的优秀企业,能成为真正意义的“黄埔军校”,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优秀企业,解决更多的就业,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而不是和某些商业教父一样,只想着为社会“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