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他的答案是……|博物馆探寻记

物馆

中国科学家

编者按:

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正式对公众敞开大门,这不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一座传承智慧与探索精神的灯塔。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位位科学家无私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以人类的未来为使命,无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

为庆祝博物馆正式开馆,特策划“博物馆探寻记”系列图文,每期为大家讲述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35岁,该是道坎儿吗?

这几年,“35岁门槛”时不时成为舆论焦点,也让很多人疑惑,“35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别急,哪怕年龄再翻一倍,今天这位主角,同样“燃”出新高度。

45年前,一个冬日的下午,在北京郊区原子能研究所一座静谧的大楼,党支部正在所长办公室召开支部大会,讨论王淦昌的入党申请。

最终,参会的21名党员一致通过。王淦昌在72岁高龄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听到这个好消息,王淦昌的同事杜祥琬,高兴地写信给他表示祝贺。

5天后,王淦昌回信说,“其实这事我早应该奋斗争取,以自己努力不足,以致拖到现在,非常惭愧。希望你和同志们多多帮助,俾能对党和人民做出应做的事。”

此时的王淦昌,已过古稀之年,完成了从深受外国导师器重的“Boy Doctor”(孩博士),到受人敬仰的“两弹一星”元勋的转变,还有什么“应做的事”?

继续推动原始创新!因为“现代化是不能从国外买来的”。

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秦山核电站项目,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认为,可以引进国际上成熟的90万千瓦核电站技术,没必要从30万千瓦的原型核电站做起。

王淦昌非常不赞同,“我们能自行设计、制造原子弹,为什么就不能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

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无核电的历史,掀开了核工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1983年,美国为抢占21世纪战略制高点,出台“战略防御倡议”。德国、日本等国纷纷随后提出科技发展计划,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浪潮涌起。

王淦昌又坐不住了。他联合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提出要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

1986年10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被批准通过。计划实施时间为15年,总经费投入100亿元人民币,自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王淦昌仍然关心着“小太阳”的进展。“小太阳”是他独立提出的,一种研究核聚变能的新思路。

据杜祥琬回忆,那时王淦昌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但“我给他汇报实验的情况,说实验又取得了进展,他就把两个手从被窝里伸出来,鼓鼓掌,说大家一定会做的更好。”

“入党,可以多做工作;不做工作,没意思;安度晚年,我不高兴;享福我更不喜欢。我喜欢这样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淦昌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

“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一道看似简单的填空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填法。

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像王淦昌一样,在前一个空填入了“自己”,在后一个空填入了“祖国”。

参考文献:

[1]崔兴毅 程瑜.45年前这封信,诉尽报国情[N].光明日报,2024.05.20

[2]孔凡岱 朱军 林玉树.信仰 信任 信心——王淦昌入党记[N].光明日报,1980.01.22

[3]【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誓言】王淦昌:我愿“以身事国”[OL].央视网,2016.06.09

[4]“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一片冰心在报国[OL].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3.01.12

[5]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简介[OL].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