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億年前地球曾經存在「行星環」? 新研究揭露證據
本月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认为,在奥陶纪时期,地球的陨石撞击坑急遽增加,与一个由小行星碎片组成的行星环有关,该环围绕地球存在了数百万年。示意图/ingimage
如果能回到大约4.66亿年前站在地球上仰望,科学家说,你可能会看到一道闪亮的环高挂天空。本月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认为,在奥陶纪(Ordovician)时期,地球的陨石撞击坑急遽增加,与一个由小行星碎片组成的行星环有关,该环围绕地球存在了数百万年。
纽约时报报导,奥陶纪是远自动物活在陆地之前的时代。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奥陶纪陨石事件的起源,当时地球遭到异常频繁的太空岩石轰击,产生数十个撞击坑,并沉积大量陨石。
先前研究认为,这是因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要小行星带中,一颗大型小行星分解,将岩石碎片送入内太阳系,并撞击我们的星球。
然而,澳洲蒙纳士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教授汤金斯(Andy Tomkins)研究团队提出一个新假设:如果这颗古老的天体其实是在地球附近解体?
研究人员设想,有一颗小行星曾近距离飞越地球,距离只有数千英里,并因为地球的引力而分裂。随后这些碎片聚集成一个环,围绕赤道,这个情景可能与当时地球的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剧变有关。
汤金斯团队绘制奥陶纪时期地球上21个陨石坑的分布图。如果这些碎片来自小行星带,那么陨石坑应该分布在全球各地。然而,这些陨石坑集中在赤道附近,暗示它们是由来自赤道环的小行星碎片所造成。
「这里就揭露了真相,」汤金斯说。「它们全都相对接近赤道,而正常的撞击陨石坑过程很难造成这样的分布。」
该团队认为,至今没证据显示火星和月球在那时期也经历类似的撞击高峰,暗示碎片可能仅局限于地球。研究人员还指出,来自瑞典的奥陶纪陨石显示其受到太空辐射的暴露时间很短,意味着这些岩石在母体解体后的数万年内就坠落到地球。相较之下,来自主小行星带的碎片通常会暴露在太空辐射中数百万年。
该研究团队还思考,环绕地球的行星环投下的阴影是否使地球降温,从而引发一次名为「赫南特期」(Hirnantian) 的重大冰河时期,颠覆生命的演化路径。汤金斯表示,这种关联虽然更具推测性,但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些「多重证据」综合起来形成「我们认为合理的假设」。
瑞典隆德大学地质学教授施密茨(Birger Schmitz)称赞该团队新颖且具创意的方法,但他也表示,需要更多数据来支持这个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