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汽车卖到海外,助中国出口超德国,“十冠王”奇瑞又回来了?
超过德国,直逼日本,中国成全球汽车第二大出口国,奇瑞竟是最大功臣?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出口数据,今年1月~8月份,中国累计出口汽车191万辆,同比增长47.5%,一举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8月份出口量甚至超过了日本2021年同期销量,达到30.8万辆。
其中,仅奇瑞一家就出口了5万辆,贡献了20%的份额。这是否表明,在燃油车时代“十冠王”的奇瑞汽车,正在新能源时代悄悄地崛起?
一、起得虽早,却赶了晚集
谈到2022年国内汽车产业的变化,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有两个:其一是比亚迪官宣放弃燃油车,其次就是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老牌燃油车的强势复苏。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奇瑞实现总销量42.45万辆,同比增长高达80.4%,而在最近3个月,奇瑞更是按下加速键,月销量稳定在10万辆以上。特别是在7、8月份,奇瑞两度超过吉利、长城,成为销售成绩仅次于比亚迪的自主品牌,8月份,奇瑞销量突破了14万台,其中40%用于出口。有趣的是,奇瑞连续10年的自主销冠,当初就是被长城、吉利先后终结,不知道奇瑞“掌门人”尹同跃看着这份最新成绩单,心里有没有一丝快意恩仇呢?
虽说销量上去了,但对于一直渴望转型的奇瑞来讲,现在还算不上成功。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奇瑞是最早入场的一批。奈何起得虽早,却赶了晚集。
在比亚迪推出首款纯电车型的2010年,奇瑞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公司。2014年,尹同跃便向市场推出了小型纯电汽车奇瑞eQ1。2016年,奇瑞又成功拿下国内首批第4张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单论布局时间,奇瑞堪称元老,那它的市场表现如何呢?
截至2022年8月,奇瑞eQ1累计销量仍不足20万辆,作为对比,相同市场定位的五菱宏光mini EV,仅今年前8个月就卖出了26.6万辆。
那奇瑞的其他新能源车型呢?表现更差。比如奇瑞2020年发布的纯电SUV大蚂蚁,上市首月销量仅为492辆,而今年9月份,大蚂蚁仅卖出去2辆。
为什么奇瑞的新能源转型如此艰难?是因为技术跟不上吗?
二、奇瑞,从来不缺技术
和王传福同是安徽老乡的尹同跃,为奇瑞制定的战略风格也颇像比亚迪。特别是在汽车业务发展的初期,双方都执行了一条:“技术驱动、性能至上”的实用派路线。即使是在新能源领域,奇瑞也掌握着很多令造车新秀垂涎的核心技术。
比如奇瑞在2021年公布的DHT技术,被业内公认为高压电气混合时代(混动2.0)的核心构成。DHT,又称混合动力专用驱动,对标燃油车,DHT在混动汽车里发挥着变速箱的作用。奇瑞研发的DHT,创新采用ISG和驱动电机共同构成双电机方案,支持单驱、双驱和联合驱动模式。
其特有的双驱机制和多电机辅助功能,可显著提升整车协同效率,降低基于档位弥补产生的摩擦顿挫,在实现510Nm最高输出扭矩的同时,百公里油耗维持在5L以内。这个性能表现,在已有混动平台中,绝对位于第一梯队。
此外,在发动机、混动架构等方面,奇瑞同样建树颇多,其最新发布的鲲鹏动力2.0T汽油缸内直喷发动机,还凭借高效燃烧系统和业内独创的35MPa超高压直喷技术,获得2021年度“国产十佳发动机”称号。
显然,在技术方面,奇瑞的短板并不突出,那它差在哪呢?我们仍拿比亚迪做比较:
1、部门协调不够充分
在内部管理方面,比亚迪虽然根据业务不同,成立了近20个事业部门,但各部门间的互补和技术沟通足够充分,如刀片电池、Dm-i的开发调试,都是多个部门精诚合作的产物。
反观奇瑞这边,新能源汽车公司和它的控股方奇瑞汽车,在平台、渠道、技术资源上没有充分共享,宛如两家只有财务往来的公司。
2、忽视消费者体验
在产品定位方面,奇瑞、比亚迪的起点都是“土又俗”,但比亚迪为提升“颜值”,近几年做足了功夫。特别是在德国设计师沃尔夫冈·艾格加盟后,比亚迪汽车采用的“Dragon Face"在外观造型、产品质感以及驾车体验上,已经完全不输于BBA的高端车型。
与之相比,奇瑞的产品设计,几乎一直在原地踏步。此前提到的大蚂蚁,为什么没有销路?一如许多车主反映,“怪异的内饰、充满廉价感的用料、车机交互过于古板”是主要原因。
三、结语
燃油车卖得好的奇瑞,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似乎还没跟上大部队。
随着汽车产业步入新能源后半场,“技术自主”似乎已经成为制约大多数车企的现实障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有这样一家车企,在核心技术上明明做到了最好,却仍在开拓市场时四处碰壁。
奇瑞过去的经历表明,对车企而言,精研技术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还是不能“偏科”。
公司治理、技术研发、品牌塑造、用户体验,奇瑞,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