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亿灰飞烟灭!穷鬼太多中产不够用,暴跌85%的千亿巨头要凉?

引言:“免税龙头”一落千丈。

现在的免税店是越来越少人,稀稀拉拉的几个人简直可以说是包场了,到了直接取号去拿货就行,都不用看排几号,连着几个免税店一个取完了再去取另一家,每一道口都是个人专属通道,因为根本没人。

这是近期在免税店真实上演的一幕,如果说要跟2016年的火爆场景相比的话,那可以说是一个天一个地,辉煌不再了。

以海南离岛免税店为例,与去年相比业绩也开始大幅下滑,曾经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的购物街,如今却变得异常寂静。

街道两旁,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琳琅满目的店铺,如今只剩下形单影只的橱窗灯火,在昏黄的夜色中摇曳,显得格外凄凉。

虽然游客貌似还是那一批人,但毫无疑问,他们的钱包算是彻底勒紧了。

今年海南省文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端午节期间,前往海南的游客数量与去年相比,几乎持平,未出现显著变化。然而,旅游收入却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而根据当地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落地海南港口和机场的旅客量超3598万人次,同比增长约9%。

但是另一边,在2021年至2022年间人均消费近9000元的业绩,在今年直接腰斩,下滑至4637元。

图为媒体整理的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间海南离岛购物的人均消费金额

当 2024 年国内上半年出游人次同比增长约为14%,约27 亿人次,出游总花费也高达 2.7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的时候。

作为国内免税店零售巨头,市值巅峰时期曾高达8000亿的中免集团(以下简称中免),如今也因为惨淡的业绩跌去85%。

由此可见,去了又不买的旅客把免税店“坑惨了”。

坐拥3200万个会员,穷鬼太多中产不够用?

“跳水”的千亿巨头,凉了30万股民的心

作为在全国范围拥有200 家免税店,其中在海南省拥有6 家离岛免税店。

还和全球1400 多个知名品牌合作,拥有8 大跨境物流中心的中免——这个曾经站在时代浪尖的巨头,如今也不得不面对业绩的断崖式下滑了。

回想起当年,特许经营模式的免税业务行业,因为免税品经营牌照的稀缺性,吃尽了时代红利,手握免税品经营牌照的企业也好像掌握了金钥匙,轻松打开了财富的大门。

而站在风口上的中免,也因为2020年海南离岛“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规定,旅客每人每年累计免税限额提至10万元”的新模式,让业绩自此一路暴涨。

股价最高至403.78元,书写了一年涨六倍的“免税茅”神话。

中免注册会员数也从2019 年的120 万人暴涨至2023 年的3200万人。

同时,也让海南离岛免税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行业标杆,海南地区也用电占比过半的门店数量成为中免的主心骨。

大概谁也没想到,仅仅过去不到4年,中免就开始创造“直跌八成”的历史,

它凭借着利润不足10亿元,同比下降38%的二季度业绩,熬死了一批投机者。

图源:海豚投研

虽然一路暴跌的模式,更是让坊间不断流传出“60元以下抄底一夜暴富”的传闻,但当初8000亿的辉煌不再已成为事实。

30多万的散户里面,其中不乏被深度套牢的老股民。这些老股民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因为中免就像是近年来免税店的晴雨表一样。

辉煌时吹起了一个巨大的泡沫,但是当这个泡沫被一点点戳破的时候,才是真正让人心悸的时刻。

虽然,面对中免的暴跌,近年来很多媒体都认为,是因为一直被视为消费新蓝海的中免,用自己的近期一系列的数据揭示了一个道理:

但其实有意思的是,他们真的买不动吗?

不是中产不爱了,是中产有更多选择

因为从中免的发布的营业报告来看。位于上海地区的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约为3亿元,虽然这个业绩仍然不咋地。

但比起去年只盈利839万元的“辣眼睛”业绩来看,这群的中产的消费能力似乎正在回温。

除了部分门店业绩回温,其实国内游客前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热门地点的出境游数据正在逐年上升。

以日元贬值,吸引了大量的客流的日本为例,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前往日本消费的大陆游客已经为当地贡献了4420亿日元(约合216亿人民币)的业绩,比去年全年的销售额还要多出上千亿。

不仅如此,这还是所有赴日外国游客消费总额的20%。

图为日媒对日本观光厅公布数据的整理

但是另一边,国内最大的海南离岛免税零售店业绩同比暴跌40%,所以,出入境的旅客量其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免的业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词精准地描述了中免近两年的股价走势。

千亿零售巨头走下神坛,比电商还惨

中免,原名中国国旅,稳坐免税行业的龙头宝座。

可能很多人还不太了解免税店的经营模式,说起免税的概念其实最早要追溯到爱尔兰香农机场,诞生于1947年的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免税港口。

最初这类港口的设计是专门为爱好旅游的中产及以上的富裕阶层设置的,对于“穷鬼”而言,旅游这一行为,确实难以被简单地归类为生活中的刚需。

而在国内免税业务同样需要门槛,没有持牌特许经营的店只能在梦里开。

最早的时候,国内市场上持有类牌照的数量极为有限,仅有八张。而在这稀缺的牌照资源中,中免公司就独占了三张。

所以,手握三张王牌的中免,稳坐免税行业的龙头宝座,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24.6%。

但是随着牌照三年一发的新属性,也让牌照不再稀缺。

2020年的时候,已经有一批新企业获得了免税牌照的资质,到了2023年,国内已经有10家企业拥有该资质,其中包括珠免(格力地产)、海免(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深免(深圳免税集团)等企业。

免税市场,本就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小,仅有几千亿的细分市场。

蛋糕就这么大,而且还要面对同样对这份蛋糕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们,结果可想而知,这对中免而言明显是一种尴尬的处境。

所以,打出一招“在国内捞不到钱,看上了外国游客”的中免,倒也算是一记高招。

出入境的外国人突破1.7亿人次,暴增152%

反向输出,国货潮牌有机会变成下一道风口

因为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复苏,国内各大口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外国人入境潮。

据出入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国从各口岸出入境的外国人总数已突破2.87亿人次。

同时,入境外国人也高达1463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将近152%的惊人增长率。

其中在今年前5个月,海南省接待入境游客高达42万人次,这一数字远超过去几年同期的水平,同比增长278%。

瞄准这一行情的免税店都开始往这个风口挤了。

除了早几个月在广州、成都、深圳等8个海外人口聚集较多的城市,开设了面对国内以及国外消费者的市内免税店之外。

根据《第一财经广播》的统计,如果加上北京、上海、哈尔滨等13家外汇商品免税店转为市内免税店,

国内的市内免税店将会从现有的6家扩容至27家。

图为媒体公布的部分可转型为室内免税店的外汇商品免税店名单

如果这样的商业布局成功的话,恐怕在未来就很难再看见有人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冲去机场免税店购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飞机的场面了。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其实也算是做大做强国货、擦亮老牌国货名片的一种方式了。

就像聊起韩国市内免税店,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去买韩妆、红参等,提起日本免税店就会想到日本药妆和低价奢侈品一样。

市内免税店销售国货“潮品”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变成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而另一边,中免也是下了血本地往机场、口岸这些地方砸钱,计划把这些海内外渠道扫出一条光明大道。

事实证明,这样的路线也是可行的。

因为在今年上半年,中免出入境免税门店的收入也进入了“爆发模式”,与去年相比可以说是咸鱼翻身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100%。

其中北京、上海等机场的免税门店收入也是嗖嗖地往上涨。虽说大有种苦中作乐的既视感,但也算是一种合理自救的办法。

但怎么说呢,当交通变得方便的时候,别人在进来的同时,国人也在往外走,哪里买已经便宜已经变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

所以免税店客流量大幅减少,业绩下滑,往日的繁忙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门可罗雀的冷清,其实是整个市场行情的缩影。

而中免集团作为免税店巨头,市值和业绩自然首当其冲遭遇重挫,从巅峰时期的8000亿跌至仅剩15%。

但随着国际旅游市场复苏,入境外国游客数量激增,这或许又是一道新的风口了,大家觉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