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与新型战争

编者按:

“9.11”开启了全球反恐的浪潮,而与传统战争相比,反恐战争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具体的敌人目标,打击对象变成了一种战术。这意味着军事行动几乎不存在退出机制,再大的胜利也换不来谈判桌上的有利条件,因为根本没有谈判可言。

美国的暗面

作者:[美]奥利弗·斯通,彼得·库茨尼克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9·11”事件及美国对此事件的反应,改变了历史进程。当日,极端分子给了美国致命一击。当总统及其高级顾问们还在玩忽职守时,“基地”组织成员劫持了一架客机,撞向了象征着美利坚帝国权力的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此次袭击导致纽约市2750多人罹难, 其中包括来自91个国家的大约500名外国人。双子塔在熊熊火焰中轰然倒塌,整个美国陷入恐慌之中,五角大楼中的125人殒命。于是,小布什政府对“基地”组织发起了疯狂反击,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随后,小布什无视了人们要求调查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情报和领导失误的呼声。最终压力变得太大时,小布什转向亨利·基辛格求助,请他为官方粉饰。就连《纽约时报》都怀疑,选择基辛格

这位“完美的华盛顿内部人士”,凭借其“固有的交情和商业往来”,主持的调查委员会不过是“白宫为遏制长期以来它所反对的调查,而设的狡黠一计”。

基辛格接待了一群新泽西州的妇女,她们因为“9·11”袭击失去丈夫,当中有人问他有个合作对象叫本·拉登是否属实。基辛格听完后打翻了手中的咖啡,整个人差点从沙发上摔下来。来访者忙着上去帮他收拾,基辛格谎称自己“眼神不好”,以此掩饰内心的慌张。第二天早上,他便辞去了委员会的职务。

取而代之的是新泽西州前州长托马斯·基恩(Thomas Kean),他和副主席,即印第安纳州前议员李·汉密尔顿,在2004年递交了一份极力为政府辩解的报告。《纽约时报》记者菲利普·谢农(Philip Shenon)在他的书中表示, 委员会之所以包庇白宫有关责任人,是因为委员会中占据话语权的执行主任菲利普·泽利科(Philip Zelikow)是康多莉扎·赖斯的知己,手下们甚至认为他是“白宫派来的奸细”。《华盛顿邮报》报道国际内容的记者格伦·凯斯勒(Glenn Kessler)称他是“赖斯的私人智囊”和“智识上的灵魂伴侣”。赖斯无视“9·11”事件发生之前的种种预警信息,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002年7月,士兵在向小布什总统讲解重型机枪

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9·11”事件是一个可怕的悲剧,但对小布什和切尼而言,它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的新保守主义盟友精心准备了几十年的计划终于有机会实现了。“新美国世纪计划”近期发布的报告《重建美国防御》(“Rebuilding America’s Defenses”)指出:“变革的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因为缺少珍珠港袭击这样灾难性和催化性事件。”“基地”组织正好为“新美国世纪计划”的规划师们提供了最佳契机。袭击发生几分钟后,小布什的手下在总统缺席的情况下,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副总统切尼和他的法律顾问戴维·阿丁顿(David Addington)负责牵头。阿丁顿、蒂莫西·弗拉尼根(Timothy Flanigan)和约翰·柳(John Yoo)认为,作为战时总司令,总统几乎不受任何法律约束。正是基于这一论调,小布什大幅提高行政部门的权力,限制公民自由,扬言“我才不在乎国际律师会说什么,我们准备狠狠教训一些人了”。

“9·11”袭击发生的两天后的世贸中心大楼,现场几乎是一片废墟

切尼出席了节目《与媒体见面》(Meet the Press),他表示:“我们也要采取行动,甚至有些行动可能要在暗面……许多情报活动都必须秘密进行。如果想要成功,很多事情都要悄悄完成,要利用好情报机构的一切资源和手段,决不能有任何议论。那伙人就是这么干的,所以我们也要用尽一切手段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当局政府迅速转向“暗面”。第二天,小布什授权中情局在美国境外设立拘留中心,后来很多的酷刑和严刑逼供都在那里上演。4天后,小布什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宣布,美国要发动全球反恐战争,反恐行动要扩展到“所有窝藏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根据非常规引渡政策,美国中情局绕过法律诉讼的环节,在世界各地抓捕嫌疑人,并将他们关到中情局设在各地的“黑牢”。

中情局要求前往世界各地追捕、俘获和击杀“基地”组织成员及其他恐怖分子, 这一要求得到了总统的批准。10月, 一位美国高官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的采访时表示,总统授意中情局“开展该局自1947年成立以来最全面、 下手最狠的秘密活动”。这位官员说道:“一切束缚都被松绑了,总统给中情局一路开绿灯,他们可以做任何必要的事情。‘9·11’袭击之前无法想象的致命行动正在悄然进行。”切尼指出了另一个重要变化,他告诉伍德沃德:“这与海湾战争不一样,在某种意义上,它可能永远不会结束。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内无法结束。”

事实上,很多“9·11”袭击之前不可想象的事情都在发生。首先以及最重要的是,白宫开始谋取前所未有的权力,这些权力甚至威胁到了美国的宪政秩序。为了使之成为可能,小布什充分利用了“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社会充斥的恐惧感和不确定性。袭击发生后的几天里,政府在美国境内逮捕并拘留了1200人,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及中东或南亚人的后裔,另有8000人接受审讯。来自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拉斯·范戈尔德(Russ Feingold)要求停止这种定性。他警告说:“这是美国公民自由的黑暗时刻,我听闻了许多美国穆斯林、阿拉伯及南亚后裔对政府的恐惧,其程度前所未有。”

911遗址

小布什催促国会尽快通过《美国爱国者法案》(USA PATRIOT Act)。于是,该法案就在没经过讨论、辩论和听证等程序的情况下,直接在参议院投票表决。在这种刻意渲染危机的氛围下,只有范戈尔德有反对的勇气, 他一再坚称:“保证我国的公民自由至关重要, 否则, 我担心恐怖主义会不战而胜。”法案在众议院以337比79的票选结果通过。2001年10月26日, 经小布什签字,该法案正式成为法律。《美国爱国者法案》扩大了政府监控和调查的权力。2002年,小布什授权国家安全局窃听美国公民电话,监控他们的电子邮件, 这违反了《外国情报监视法案》(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规定的进行此类活动必须先进行法庭审查的要求。

为了说服美国人民接受这种公然侵犯隐私和自由的行为,政府不断向公众发出安全预警。政府设置了一套警报系统,用5种不同的颜色显示每日的恐怖袭击危险系数。这套系统很明显是由拉姆斯菲尔德和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在幕后操纵,而小布什政府的国土安全部长汤姆·里奇(Tom Ridge)在经历了一次特别恶劣的事件后决定辞职。政府还列出了一些容易遭到恐怖主义袭击的地点,将160处地点列为恐怖分子的潜在袭击目标。到2003年底,这个数字上升到1849。一年后,又增加到28360处。到2005年,猛增至7.8万处,2007年又扩大为30万处,甚至连美国的腹地都没能幸免。令人惊讶的是,印第安纳州以8591个易受袭击目标位列榜首, 数量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将近三倍。抚摸动物园(petting zoo)、甜甜圈店、爆米花摊位和冰淇淋店甚至田纳西州哥伦比亚市的骡子节都在名单之上。

小布什清楚地表示,这是一场新型战争,打击的目标不是某个国家,也不是某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战术,即恐怖主义。前美国大使罗纳德·施皮尔斯(Ronald Spiers)指出,这种说法显然是蓄意为之且用心险恶。他在2004年写道:“用‘战争’作比喻,不但不准确,而且很有害,因为战争意味着终究会有结束的时候,不论胜利还是失败……而‘反恐战争’是永无止境的, 没有退出策略,敌人不是固定的具体目标,而是一种战术……总统发现这种借口简直是万能的,可以为他所有想做或不想做的事辩护……它让我想起奥威尔《1984》里老大哥说的模糊又无尽的战争。”

这也是一种新型战争,因为并不需要绝大多数美国人做出牺牲。战斗主要由来自社会底层的成员组成的志愿军承担,而战争要付出的代价则由未来几代人承担。

在二战爆发之初, 罗斯福曾警告过:“战争要花钱……这就意味着要不断增加税收和债务,意味着要减少奢侈品以及其他非生活必需品。”然而,小布什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为富人减税,鼓励美国人游览“旅游胜地……以我们想要的方式享受生活”。《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弗兰克·里奇(Frank Rich)描述了当时有悖常理的情景:“没有人要求我们为支出庞大的航空安全、生物恐怖主义买单,也没有人要求我们减少油耗,从而帮助美国降低对沙特阿拉伯产油区的依赖,因为那里的另一种重要出口产品就是恐怖主义。相反,政府鼓励我们逛街购物、观看演出、去迪士尼乐园。”

小布什总统要求美国人民做出“艰难抉择”:是看迪士尼电影还是逛迪士尼乐园。他也让阿富汗的塔利班做出选择:要么推翻“基地”组织领导人,要么美国轰炸这片大多数阿富汗人从未离开过的土地,让它重返石器时代。塔米姆·安萨里(Tamim Ansary)是在美国生活了35年的阿富汗人,也是本·拉登和塔利班的眼中钉,他写道:“把阿富汗炸回石器时代……苏联已经完成了这事。要让阿富汗人受苦?他们已经在受苦了。把房子夷为平地?已经是平地了。把学校炸成废墟?已经是一片废墟了。让医院瘫痪?已经瘫痪了。摧毁其基础设施?让他们无法享受医疗卫生保障?一切都太迟了,早就有人把这些事都干完了,新的轰炸不过就是折腾先前已经炸毁的废墟而已。那么,美国至少能搞掉塔利班吧?也不见得。”

美国的暗面

作者:[美]奥利弗·斯通,彼得·库茨尼克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作者简介:

-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

美国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好莱坞重量级导演、编剧。奥利弗·斯通是一名越战老兵,曾在战争中负伤,因而对战争的危害深有体会。越战结束后,他开始学习电影创作,凭借“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闻名于世,其中前两部影片帮他两度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斯通之后又拍摄了多部政治题材的作品,展示了他处理战争、混乱和阴谋的出色技巧,如《刺杀肯尼迪》《华尔街》《尼克松》《世贸中心》《小布什传》《斯诺登》等。

- 彼得·库茨尼克(Peter Kuznick)

美国人,美利坚大学历史教授兼核问题研究所创始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杰出讲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及核能历史,著有《超越实验室》(Beyond the Laboratory)《反思冷战文化》(Rethinking Cold War Culture)等。

内容简介:

本书完整记述了美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黑暗面。

好莱坞知名导演奥利弗·斯通与历史学家彼得·库茨尼克携手,全面整理、分析了美国从威尔逊到特朗普这18任总统任内对外军事干涉的历史,展示了美国自踏上帝国与征服之路所犯下的种种错误。从血腥镇压菲律宾独立斗争开始,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到持续多年的反恐战争,美国以保卫国家安全、消除潜在威胁、传播民主与自由等借口,在拉美、亚洲和中东等地区反复卷入冲突。

借助解密档案、新闻报导、学界研究等各种资料,本书精心记录了帝国缔造过程中的种种残酷画面,充分展现了在20世纪里,美国如何在资本家和野心家的裹挟下做出种种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也很好地解释了它为何能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一跃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 End -

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