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战争

周良栋

不得不说,《假如中美开战》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本书竟让大多数的人信以为真。而这本好书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百度上找到它的序言。定睛一看不禁让人目瞪口呆,原来当年红极一时的意见领袖、公知陈破空先生浪迹美国后摇身一变成了为畅销而畅销的「小说家」。当然,我没有看过这本书,暂且不予评论。不过,可以想像的是该书的故事定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大有蛊惑人心之嫌!

中国的「内忧外患」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内部面临的主要是可持续发展、贫富差距日益增加、政府的廉洁与公正这三大问题。而外部主要是因历史而遗留下来的岛争问题,如钓鱼岛问题、南海岛屿争议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没有被中央政府看成是重大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如何留住既得利益的改革,怎样确保中国的GDP稳速增长。

随着中国在各方面的崛起,「中国威胁论」也日益被一些与中国意识形态不同或同中国有利益冲突国家所注重,所以有些国家和地区常会抛出一些中国因解决不了「内忧」问题转而像上个世纪的军国主义国家一般进行对外领土扩张。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幽默的谎言。以史为鉴,这个国家总是不屑于周边国家打交道,反倒是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而从现在那几个外交部发言人软绵绵的回应来看,以现阶段来看,中国根本就不会去侵占别国的领土。而抛出「中国威胁论」的国家,总是「意淫」着中国哪天会前来攻打它,以制造敌对中国的气氛。这还没打呢!若是真打起来那还不一团乱麻。

而按此书的观点,既然中国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那么它必然会引起另一军国主义的影响,试问频频把中国设为敌人的日本难道没有军国主义的余孽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是两个经常友好往来的国家,虽然近代因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而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这不能阻止两国人民交流。两国的文化是最相似也是最接近的,当然你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己远远的超越了中国,但不能以此为起点证明两国未来的关系会如何变化。仇恨与仇恨之间最好的化解方式是友好,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国家会依托于仇恨而使其健康强大的。仇恨与仇恨的交锋,只会产生新仇以及在旧恨上撒把盐的新仇,用战争来解决仇恨,解决不了任何仇恨。

日本自信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输入了这么多意识形态上的软实力诸如动漫美食电子产品……为什么没有自信像德国在欧洲那样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承认二战所犯下的罪行?两国的人民手拉着手决对能够绕地球一圈。现在很多中国的年轻人之所以喜爱日本的原因不只是缘于其流行的文化,更多的是日本的社会和政治上的自由。他们赞叹日本人的素养,折服于日本政府的廉洁、高效,以及向往生活在这个美丽国度的人民所充分享有的自由。

中美关系的发展

在中国大陆这边,大多数人面对中美战争有问题时,不禁会因爱国主义的思想」走入复杂未知的盲区。他们条条分析据理力争,最终得出令人惊喜的结论:若中美开战,美国必败无疑。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岂能用几句话就能草草了之?这己不是单纯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命运走向的问题。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中国若想打赢美国,不管是在事实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难以预料的,而美国若想彻底打赢中国,只有对中国像其管瞎区一样了若只掌。超级大国之间不会轻易开战,开战必须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试问,两个国家会为了一个荒芜人烟且毫无半点利用价值的小岛而开战吗?一旦开战,联合国不会出面调停?真一旦开战,那就不是单纯的两国军事上的切磋,而是一场冷战时代遗留阵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纵使美国胜利,那也是惨胜,到那时,地球或许也会变得如同科幻电影中那么满目疮痍了。

我以为,冲突升级后最有可能的便是冷战的第二次落幕。可美国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伸出的是手掌,而不是拳头。打过架的人都应清楚,拳头与拳头相碰只会两败俱伤。握手言和,才是最中庸的解决方式。倘若美国伸出的热乎乎的手,那么即使中国伸出的是冷冰冰的手,时间一长,日子一久,「冷冰冰」也会变得有点「热乎乎」的。相反,中国伸出的是热乎乎的手,以目前的形势来看,美国还是伸出手与中国相拥为好,不管那双手是「冷」的还是「热」的。

因为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问题,两国之间时常会擦出一些矛盾的火花出来。而中国政府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自由、民主民权这些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两国因该多多交流,而不应是相互诋毁。就像在面对钓鱼岛问题时,中国大陆的媒体都会洋洋自得的引述一些专家、「砖家」的观点证明中国在为全球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若中日开战、中美开战,那么这些国家的经济会崩溃,随之而来的是政权的瓦解。这一度让我也认为美国不能失去中国、失去中国会给美国带来海啸一般的空难,可真是这样子吗?细细分析,原来这只不过是「天朝自大」罢了!

美国己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这一次,又为什么没有以前那么自信用软实力来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开放」?虽然中国的自由、民主之路还很长远,可却不是没有尽头!和平来之不易,和平不是靠打着战争的旗帜进行和平的,战争只是贱踏和平的工具。很多国家会问,在全球化进程的同时,能为世界的和平做点什么?这实在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不要问和平离我们还有多远,要问我们为和平的到来做了些什么。

●作者周良栋,深圳大学学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