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驶入深水区
10月31日,阿里一年一度的云栖大会召开。已拥有14年历史的阿里云,此刻也正面临着史上最大的机会与挑战。
其一,遍地开花的“百模大战”,带来了对算力的爆炸性需求,也打开了新的周期。这让云市场加速朝向头部厂商聚集,也带来了更多变量。
作为布局最早、投入最多的阿里云,领跑身位仍然明显。“目前全国80%的科技企业和超过一半的AI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云上”,阿里集团新任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在云栖大会上披露。
阿里云CTO周靖人对「市界」表示:“其他的开发者也许不具备模型能力的创新。它可以用这样的(阿里)模型,更好集成在自己的业务体系里来。”
但为适应客户复杂多样的开放性需求,阿里云的技术与组织架构需要加速调整,并及早划定商业模式。也要“把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下来”,周靖人说。
其二,在阿里集团“1+6+N”改革后,阿里云今年的震荡最为剧烈。阿里云前CEO张勇上任9个月后,便黯然退场。他所主导的阿里云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等策略是否还将延续,也被画上问号。
其三,正紧锣密鼓准备打包上市的阿里云,眼下面临着增速下降的事实。今年4-6月,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4%,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此外,截至去年第四季度,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从38.6%跌至32.6%,华为云份额则节节攀升。上半年,阿里云又被曝出核心人才流失等问题,一度军心摇摆。
凡此种种疑问,外界都在等待着云栖大会能给出一些答案。
元老回归带队
云栖大会开场前,一张可被用来讨论“谁是C位”的照片在媒体中间流传。
居于照片正中的,是阿里的新掌舵者蔡崇信。但与他一起走在C位的,并非接棒张勇的阿里云CEO吴泳铭,而是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虽然他并无管理职务。
在大会的开幕演讲序列中,也可看出此刻阿里云权力地带的“模糊”。
同时担任着阿里集团CEO的吴泳铭,权威无需质疑,但他没有在第一天发表演讲,引发了不少猜测——云栖大会由蔡崇信做开场发言后,产品发布主要是由CTO周靖人完成。
作为阿里云的“大客户”代表,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反而被提上优先级。他在演讲中先感谢了阿里云:“百川成立仅半年便发布了7款大模型,快速迭代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
王小川还表示:明年中国的大模型领域,大概率会有若干超级应用出现——显然,阿里云想做这些公司的算力“水电煤”。
开幕式的压轴演讲,则由王坚完成。据悉,早在去年底,王坚就曾应张勇邀请,以幕后顾问的角色,考察和指导阿里云工作。
今年,王坚的露面更明显增加。
5月中旬,市场有消息传出:王坚将以全职身份回归阿里云。不过在5月参加天津世界智能大会时,他仍表示:“我在阿里(集团)没有任何职务。”
但6月,在复旦大学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的发布会上,王坚已出席站台。9月,金山办公与阿里云达成合作。王坚也作为代表,与金山办公CEO章庆元进行了现场签约。
来到7月,王坚获得了一个新的令人瞩目的头衔——他出任了由浙江省政府主导举办的之江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主攻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并成为了全国首批获批建设的9家公共算力平台之一。
此刻的阿里云,也很需要一位王坚这样“德高望重”的灵魂人物稳住阵脚。
今年9月,曾一度表示要All in阿里云的张勇在挂帅9个月后离场。在其身后,阿里云正在显露颓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在国内IaaS市场,阿里云市场份额从2021年上半年的38.6%降至2022年下半年的32.6%,增速也慢于15.7%的行业平均值。
阿里云内部的军心也在摇摆。今年3月,曾领导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事业部的贾扬清离职创业。同期,阿里M6大模型带头人杨红霞被爆加盟字节跳动AI Lab。5月,市场传出了阿里云内部给出了裁员7%的指标。
与此同时,大厂之间竞逐大模型赛道,人才、算力、应用生态缺一不可。阿里云持续向外开放算力的同时,也需要将旗下的更多应用装入大模型中。
9月12日张勇离去后。吴泳铭在全员信中提到,阿里确立了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AI驱动。“我们各业务有大量用户场景,必须让这些场景都变成AI技术最佳的应用场。如果跟不上AI时代的变迁,一定会有新的物种将我们取代。”
而张勇的退位,也曾被外界解读为,“元老”们比张勇具备更强的内部资源“动员”能力。
吴泳铭发布全员信后的第二天,通义千问大模型通过了政府备案,正式向公众开放。当天,淘宝宣布基于通义千问能力,内测应用“淘宝问问”,不久后,阿里妈妈、天猫精灵等也接入AI。
阿里要做“开放云”
如上所述的种种变化之下,阿里云栖大会今年反复强调的战略便是:做“AI时代最开放的云”,让开发AI、使用AI变得更加容易和便宜。
此次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了几款重量级产品和升级:升级AI基础设施,发布千亿级参数大模型通义千问2.0;发布八款行业大模型;发布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阿里云百炼”等系列产品。
同时,云栖大会也“重启”了2015年的主题:“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彼时,正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阿里云借提供算力营收翻倍增长、走上高速发展的开端。
如今,阿里云的二次爆发更不容有失。
在客户层面,阿里云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基础依旧雄厚。不仅快手、B站、本站、虎牙、小米、小红书等科技巨头,均在阿里云上运作。小鹏、理想、极氪、智己等新能源头部玩家,也奔跑在阿里云上。
蔡崇信介绍:在科技行业里,阿里云用户占有率超过8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百川智能、智谱AI、零一万物、昆仑万维、vivo、复旦大学等头部企业及科研机构,也选择在阿里云上训练大模型——它们也是目前角逐大模型、对算力需求最为饥渴的主力军。
随着算力成本高企、GPU芯片难求、行业备案和监管的不断出台,围绕大模型的“基座”之争基本已尘埃落定——只有头部有雄厚资金、资源与研发实力的大厂才能留在牌桌上。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近日在“2023百度世界大会”上重申:大模型本身不产生价值,卷大模型已没有意义,卷应用机会更大。
现在,参与“百模大战”的玩家对于算力,也已逐渐从垂直整合购买,走向对外租赁。王小川表示:通过和阿里云合作,百川智能很好地完成了“千(GPU)卡”大模型训练任务。
据阿里介绍:小红书信息流推荐的核心功能也深度使用了阿里云。阿里云承担了前期模型训练,到后期模型推理等任务。阿里云PAI的推理优化,帮小红书节约了30%的成本。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也在分论坛上表示:“(大模型)推理成本的高昂对产业发展不利。只有与巨头公司合作,才能把推理成本打到最低。”
而为了更好地服务不同领域客户,阿里此次推出的8大系列”通义全家桶”,包括通义灵码、通义智文、通义点金、通义仁心、通义法睿等多个模型,便是为了尽可能广泛覆盖金融、法律、医疗等可能先期在大模型领域取得落地应用的垂直场景。
对于需要大模型开发的客户,阿里云也推出了应用开发平台“阿里云百炼”。在其中集成了国内外主流优质大模型,提供全链路应用开发工具,为用户简化了底层算力部署、模型预训练、工具开发等复杂工作。“百炼”可让开发者在5分钟内开发一款大模型应用,几小时即可“炼”出一个企业专属模型。
目前已经有能源公司朗新科技、央视网、亚信科技等已率先在“百炼”上开发专属模型和应用。
现在,阿里云也是中国头部云计算厂商中,唯一一家选择开源的企业。
今年7月,为了阻击OpenAI的攻势,Meta发布了最新一代开源且可商用的大语言模型Llama 2。外界将OpenAI的GPT训练与开源模式比喻为苹果和安卓的区别——开源可以通过更低成本、更快速度的开发,形成大模型发展的另一极。
对标Llama 2,阿里云目前开源了70亿参数、140亿参数、720亿参数的多款大模型。
此外,在2022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牵头建设了国内首个AI开源社区“魔搭”(ModelScope),通过首批开源超300个顶尖模型,践行MaaS(模型即服务)的新理念。
一年内,“魔搭”已发展为中国最大的AI模型社区,上面汇聚了2300+款AI模型,吸引了280万名AI开发者,成为了中国大模型开源第一门户。现在,百川智能、智谱 AI、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头部机构都把“魔搭”作为自家模型开源首发平台。
“我们在模型层面,通过魔搭社区、通过开源,能够进一步降低整个使用的成本。我们是所有大公司里面唯一主动开源的公司……我们一再讲要降低用云的门槛,降低使用模型的门槛。”周靖人说。
寻找爆款应用
不过,大模型的底层训练一方面倚赖于海量的数据更新,一方面“超级应用”才能教化市场,帮助大模型更快地落地与变现。在过去各家打响“百模大战”的同时,对于爆款应用的寻找也从未停歇。
在云栖大会现场,最火热的也无疑是应用层展台。
在AI试衣、3D数字人、妙鸭相机这些更贴近普通人认知的展位前,挤满了好奇的目光。也有一些已先期实现落地的文生文、文生图、自动写作、研报分析等功能性产品,它们多出自阿里达摩院XR实验室,一个负责探索前沿的创新部门。
“妙鸭相机”作为今年被大模型带火的第一个爆款应用,在本次云栖大会上依然热度不减。
虽然它并不基于“通义千问”研发,而是出自阿里大文娱旗下。一位妙鸭相机工作人员告诉「市界」,“我们的核心优势就在于一开始想得很清楚,所以在模型训练上很精准。”
妙鸭相机负责人张月曾公开过团队研发过程:大约在今年1、2月发起,初始以五六人兴趣小组的形式,研讨AI和图像方面的产品和前沿技术。3月定下了“写实人像”的研究方向,6月底内测,7月中便上线发布。
不过,妙鸭相机也存在着用户多为一次性使用,用后即走的争议。对于现在的用户规模,该工作人员向「市界」表示,“领导特意嘱咐,这个不方便说。”
在数字人试衣的展台前,工作人员告诉「市界」,自己最大的客户就是淘宝,“(没拆分)前合作深度会多一些,能做很多PoC(Proof of Concept)。一旦收钱了,就要考虑服务器、CPU、GPU这些真金白银怎么花。”
AI写作展台前的工作人员也遇到了AI与大模型的落地困惑。该人员告诉「市界」,自己团队前身是做数字人的,试水直播带货后发现,虽能拉长直播时长,但很难带来销售转化。
如今,他们在和央视网等合作,用其提供的数据和资料,生成写作资料库,并可追溯生成的资料初始来源。当输入既定关键词时,可生成标题、大纲和正文。
该工作人员透露,此款产品的未来收费或将达到百万级,主要面向有需求的B端客户。
不过,上述落地C端应用的尝试,整体仍显得数量不足,也都已出现了相似的收费与变现困境。
特别是,海内外的云市场在大模型收费层面,已逐渐显现出分水岭。微软在今年7月公布了收费计划,Microsoft 365的Copilot服务定价为每用户每月30美元。
而今年8月,钉钉在公布最新收费标准时,则引发了C端的情绪反弹:企业购买年费9800元的钉钉专业版,需每年再付1万元,以获得20万次的大模型调用额度。
由此,国内目前开发者的共识是:AI大模型想在C端形成付费习惯并不容易,云厂商仍然要将视野重点放在B端。
周靖人在会后的访谈中,被问及“是否会和兄弟公司产生竞争”的问题时,也对「市界」表示:阿里云所有产品都是“for开发者”的,“希望所有开发者都能基于阿里云不同层面的能力和模型,或者是API,做出更多妙鸭相机。阿里云并不是要做to C的产品,而是要做端到端的应用。”
不过从整体来看,周靖人认为,如今只是下一个周期的初始阶段,谈竞争还太早了。“大家要站在更广的维度上(来看)。”
毕竟从王坚在云栖大会做开场白时来看,云计算的第三次浪潮将要到来,而如今只是前夜。
王坚谈到:在第一次浪潮中,云计算改变了全球互联网,“奈飞、米哈游为代表的企业从第一天起就100%在云上”。第二次浪潮中,“传统企业”开始使用云计算。其中最标志性的事件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云计算第一次承载了赛事的核心系统。第三次浪潮中,2023年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有了集中的体现和爆发。
在他看来,即使像英伟达这样的企业,最后都回避不了一件事情——未来的“所有计算,都会以云的方式来提供”。
作者 | 赵子坤
编辑 | 李 原
运营 | 刘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