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连爆兆元巨量 指数涨不动

近一个月上证指数走势

沪深两市13日合计成交额达到人民币(下同)1.3兆元,为连续第18个交易日成交额破兆元,已超越2020年(连17日),成为历史次高纪录,仅次于2015年的大牛市(连99日)。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证指数13日收报3,516.3点,时隔近六年,指数表现却与2015年12月16日(收报3,516.19点)相当。

新浪财经报导,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比较2015年、2021年的A股市场情况后示警,2015年加杠杆股票相对分散,反观2021年加杠杆股票相对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他提醒,投资者目前正面临全球极高杠杆制造出的「史诗级」泡沫。

李大霄指出,截至13日,A股融资余额为1.86兆元,创六年以来新高,非常接近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盘中触及5,178点时,2.27兆元的历史高峰。回顾2015年,两融余额在超越1.8兆元后,在上方停留的时间极为短暂,随后就迅速回落至9,000亿元以下,因为很多帐户被强制平仓。

李大霄说,2021年已过了大半年,上证指数仅在2月18日盘中创下3,731点的年内新高,远不如5,178点,虽然仍存在部分低估股票,但两融余额差不多已达到高位。虽然不能排除这次会更高,但每次接近历史高位时,都应该保持充分的敬畏和尊重,毕竟六年前的教训太惨痛、代价太大。

针对A股连18日成交破兆元一事,李大霄指出,虽然目前上证指数距离历史高位尚有距离,但成交量过大、过久却不涨,预示着市场风险越来越大,高风险股票伴随着巨量长时间成交,已悄然转移到不知情的散户手中。

中国基金报报导,与A股近六年零涨幅的情况相比,普通股票型基金2015年12月16日至今的平均收益率高达121.14%,凸显公募基金在选股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长期来看,指数型基金整体表现不如主动权益基金,说明基金经理更能透过深度挖掘获得好标的。随着机构化时代来临,公募基金的研究优势可能会有明显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