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一位河南乡村中医:“要让老百姓,在村里享受三甲医院待遇”

河南平顶山鲁山县 丁东亚

文/揭欢 图/杜浩 余俊枭

寻访基层好医生,近期我们来到了河南平顶山鲁山县,去探访一位乡村医生——丁东亚。在当地人口中,他是村里的“守护神”。

从鲁山县找了辆车继续出发,在虎盘河村,终于找到丁东亚的卫生室,这是一处普通的农村宅院,四周停满了车。

走进屋子,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正在看病的是两个年轻的姑娘,听他们的对话,可以知道,两个人都在上高中,学习压力很大,患有抑郁症,今天是来复诊。

两个姑娘低着头,很少说话,好像是人多害羞,两人说话,也挨着耳朵说。

“我这姑娘以前一直都懂事得很,不知道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旁边的母亲抱怨道。

“抑郁症其实是有先天的胆气不足,这种病会有两个特征,一是特别的懂事,从小就懂事,二是胆小,后天的压力或者事情的影响下,造成抑郁症。”丁医生在给两个姑娘看完以后解释着。丁医生觉得,后天的事情和心情是标,而胆气不足才是本,在治疗的过程中是标本兼治,本为主。这样的理念,应用起来确实颇有效果。

我们趁着丁医生看病空隙,讲明来意,问及他的学医之路,他的脸上浮现出痛苦的神情。

从小开始,丁东亚就想学医,但是考上医学院以后,家庭发生变故,经济困难,那时候,正是夏天,偶尔有两个窝窝头充饥,由于极度的营养不良,丁东亚在一个周内晕倒了6次。

“那个时候,是我这辈子过的最难的时候。”丁东亚说,但是他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读书,除了上课,其他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一泡就是一天,“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学好医”。

毕业之后,丁东亚开始在医院实习,为了巩固自己的医术,他前前后后在三甲医院工作了11年,后面毅然决然地回到老家,又拜师“三部六病”的掌门人马文辉为师,继续学习,汲取了传统中医的智慧,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病风格。

“到现在一年12个月,俺3个月基本都在学习。”丁东亚说起自己的时间安排,除了学习之外,基本都在看病,每天从早晨7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白天,基本都是远方患者,下午或则晚上,附近的乡亲看着人少了才会过来。每个周只给自己休息一天。

我不禁好奇,丁医生为什么会选择回到老家当一名乡医,不留在三甲医院。

丁医生没有直说,顿了顿,讲起了以前家中变故时,“乡亲们有送菜的,有拿米的,他们帮了我家很多,我挺过来了,就不能忘本。”

丁医生仰了仰头,接着说“俺妈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知道感恩。”所以,丁医生今年52岁,守护乡村几十年,也打算一直守下去。回到乡里没几年,卫生局的人找上门,让他出去上班,他还是拒绝了。

“我们的医疗资源两极分化,好的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农村是弱势群体。很多村里的人,看个病,还要让子女回家陪着,坐很久的车到大城市去,很麻烦,如果是着急的病情,根本等不到。我在这个村,就得守住这个村,让老百姓在村里也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待遇。”

在口罩那几年,很多老人都没挺过来,这个村里7个老人,一个也没事。“要过去了又给救过来。”丁医生说起来还是颇为骄傲。在村子里这些年,他对乡亲的病都了如指掌,治病也得心应手。

“一个病人之所以能给他看好,是我全盘了解了他的生活。”这是丁医生的治病理念,在看病时,能准确抓药的前提,就是了解病人的生活。所以,丁医生看病,一向仔细。

“我用药有3个原则,第一个是效果确切;第二个是安全性,副作用尽量小,第三是得经济实惠。”

同县有一个病人,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浑身肿,最终确定为膜性肾病,在丁医生这里治了5个月的时间,恢复正常,由于医生说这个病治不好,病人一直纠结送不送锦旗,过了两年,也没有复发,才真正打心底里认可,送上锦旗。

由于同县,距离比较近,在晚饭空闲的时间,我们就让丁医生带我们一起,去探访一下病人。

还没有进病人家里,狗吠声四起,大门里出来个30多岁的女人,看见是丁医生,连忙招呼我们进屋,十分热情地拿出凳子,端来水果,又与丁医生闲聊了一通。

我们说明来意后,她很高兴,发自肺腑地告诉我们:“中医真的应该传播,我以前也不信。”

谈及丁医生,嘴里都是赞扬的话:“真的是我的恩人,这一辈子第二条命就是丁医生给的。”

这些话听来很夸张,但是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在现场,就能感觉到,患者劫后重生的庆幸和感谢,十分真诚。她仔细回想起来,告诉我们经过,那个时候她只有20多岁,一直不敢相信自己得病,最终在医院肾穿刺确诊为膜性肾炎,并且医生告诉她,后面会发展成尿毒症。

“变成尿毒症,一家人都要被拖累,经济上也受不住。”说着她用手抹了抹眼角,她说她不敢想,那样的生活,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办。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院子里,两个小孩,正嬉笑打闹,什么也不懂。

又闲聊一会,天色不早,我们准备离开,患者拿着自家种的土特产,沿着山路,送了医生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