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鼓动红军攻打西安的“姜政委”,历史上的他是谁?

01

《白鹿原》鹿兆鹏所在队伍的遭遇

鹿兆鹏发现,所在的红军队伍里存在严峻的分歧和争论,主流意见是迫不及待的攻打西安。而队伍的姜政委就是攻打西安的狂热者,用他那极富感染力的演讲鼓动大家去攻打西安。把西安守军的弱点和缺点掌握得一清二楚,却忽视了自身力量的不足,根本不足以在大平原上与敌人作战。

把队伍拉到关中平原时,天刚刚高。鹿兆鹏此时才看清楚,这支红军部队实际上根本就不足一千人,最多只有九百多人,在山区时,九百多人显得显得队伍非常庞大,看不出来,队伍一旦到平原上以后,这九百多人的队伍就显得过于细瘦了。

而最后的结局是可以预测的,队伍被打散,鹿兆鹏只带着二十几个人逃了出来,投奔了黑娃,当时慷慨激昂的姜政委,兵败后一句:“我回省委汇报情况兼作城内策应,你们继续前进,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情绪。咱们在滋桥北桥头会面。”转身便叛变投敌,一切显得那么不可思议。

这一段历史并不是陈忠实杜撰出来的,陕北红军还真有那么一段让人难忘的经历。一切都显得那么必然和偶然。

02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惊喜,这里有一支红军队伍

我们最开始所了解的红军一般都是湘赣闽的朱毛红军,湘西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徐向前的红四军,即使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都不知道陕北还有一支红军队伍。

陕西,在旧中国属于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怎么也会有一支红军队伍呢?对于中央红军而言,这消息太重要了,假如没有这支红军,那红一方面军长征最后就找不到一个终点和支点,这支重要的红军队伍,正是刘志丹等人创建的陕北红军。在陕北这个贫瘠的地区创建了一块相当巩固的根据地,成为后来的革命圣地。

一直到中央红军走出草地时,红军高级领导层才知道陕北有一支红军。做梦都想不到陕北还有这么一块蓬勃发展的红色区域。

红军从草地走出来之后,到达甘肃的哈达铺这个小镇,当时侦察队队长梁兴初,找到了很多报纸,这些报纸上就报道了陕北有一支红军的新闻。通过这样的渠道,中央红军初步知道陕北有一支红军。

另一个人则是彭雪枫。在战斗中俘虏了国民党军一个通讯官,从他身上搜出了一些报纸。知道了在陕北有一支红军在活动,而且报纸上说得非常清楚,这支红军队伍是由刘志丹率领的,报道这支红军的兵力达到一万人枪。当时已经控制了陕北的吴堡县、神木县等五个县城,此外,刘志丹正在靖边县与国民党军进行拉锯战。

这个消息的重要性非同小可。梁兴初和黄克诚都很快带着报纸去找毛泽东了。毛泽东看了以后也很吃惊,两份报纸一对,可以肯定,红军还真有一块这样的根据地。

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这支队伍的历史,一般会认为是刘志丹创建的队伍,如果告诉你这支队伍最初的创建者,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做梦都不会想到,实际上陕北红军的前身叫靖国军。

北伐战争前,孙中山的同盟会在陕西当地组建了一支靖国军。当时这支陕西靖国军的总指挥是大书法家于右任,军队里还有一个关键作用的我党人士:许权中。

许权中是资格很老的共产党员,也是靖国军中的将领。许权中在靖国军主要与北洋军阀陈树藩的部队打仗。

双方线下打得十分激烈,舆论战也同样激烈,陈树藩在媒体面前攻击靖国军,说他们不是革命部队,而是土匪。而靖国军方面则反击,于右任难道是土匪吗?他就是我们的总指挥。

舆论上占了上风,靖国军得到了冯玉祥的支持,军事上也占了上风,当然,这个时候靖国军主要还是国民党控制下的军队,一点红色的影子都没有,为什么会变成了红军呢?北伐战争期间,冯玉祥看到办军校的好处,就自己在创办了西安的中山军事政治学校。

学校当时请了很多人来任教,其中就包括了许权中和邓小平等人。在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一批我党陕北军事干部。

通过许权中控制了三旅。这是一支完全由共产党控制的队伍,这支队伍也成为后来发动陕北红色武装起义星星之火。

而刘志丹这个时候正在黄埔军校学习,是黄埔四期,与林彪是同学,后来参加北伐战争,被派回到陕西才开始了他在故乡传奇的革命生涯。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时候,刘志丹已经在冯玉祥的部队做到少将高参的职位,也因此被“礼送出境”,刘志丹后来在武汉找到党组织,奉党组织命令,回到陕西西安,与政治学校的同志们开始共同筹划在陕西发动起义,试图建立一个陕西的红色根据地。

第一次起义在1928年5月1日,他和许权中等人共同发动渭华起义。那个时候共产党人已经控制了大概一个旅的兵力。

这支旅战斗力非强,而且当时的军阀都出关去打冯玉祥去了,西安附近也比较空虚。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渭华起义发动起来以后,开始打得顺风顺水,很快占领了周围的几个县城。

渭华起义后,显然这支队伍缺乏战略上的经难,准备兵锋直指西安,犯了南方红军刚开始也犯了的错误,总想直接占领大城市

出关作战的陕西军阀,立即回头反击。虽然渭华起义的部队打两次都打败了敌军的进攻。但是毕竟力量悬殊,各种条件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与敌人硬拼,而敌人的兵力却是越打越多,最终这支队伍被各路军阀彻底打败,总指挥唐澎阵亡,根据地全部丧失。

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只带着几个人突围。但他并不灰心,想方设法和另一位陕北革命领导人谢子长一起东山再起,1931年8月,最终在陕北和谢子长建立了第一支自己的游击队,这就是后来陕北红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前身。建立南梁等山区为中心的根据地。游击队员也发展到一千多人,在当时当地,这已经是一支相当有影响力的红色力量。

但是这支队伍成分复杂,就有点像《白鹿原》里黑娃那样的人都在里面,为了改造这支队伍。于1928年,当时的上海中央,派来一名叫作杜衡的代表来陕北主持大局,有点类似《白鹿原》里的姜政委。杜衡到达了陕西以后,担任陕西省委书记,兼任红二十六军的政委。不知道什么原因,杜衡排挤刘志丹,实施“左”倾路线。利用其地位分别把谢子长许权中派到上海和苏联去学习,从而全面掌握了对陕北红军的控制权。

此刻,杜衡又提出了一个与当年一样激进的作战方案,主张放弃南梁根据地直接去打西安,又开始冒险进攻打大城市。刘志丹此时已经无力反对。结果怎么样?

这个情境就与《白鹿原》中的所描述的几乎一样。队伍还没有到达西安的时候,杜衡自己可能也感觉实现不了战斗目标。但是并没有迷途知返,而是自称要到西安的省委开会而脱离了队伍。

到了西安以后成为了一个叛徒,把刘志丹在陕北苦心经营、先后发展的几百个地下党员都出卖了,换取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历史上这个可耻的叛徒“姜政委”杜衡没有被清算,最后成为了中统特务,1965年病殁于台湾。

当时部队已经被拉到了平原,面对四面围攻的敌人。红军又一次被打散。

刘志丹最后只带着十几个战士退到山里去,一路遭到敌军的追击。且打且退,十几个战士先后牺牲。最后只剩他和一个警卫员,最后遭到敌人伏击,刘志丹在混战中掉下山崖,腿部受伤,差点饿死。幸好警卫员找到了他,把他救了。

1933年,刘志丹再次开始组织自己的部队。这一次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武装以后不再急于向南,也就是不再向西安方向发展,而是转向北边,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再后来,就有与中央红军会师的结局了。

因为有了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使陕北根据地的老百姓很快信任了中央红军,通过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可看得出陕北人民对中央红的喜爱程度,后来给予了中央红军极大的支持,使中央红军顺利在陕北站住了脚。

陕北当时拿了最大的力量来迎接中央红军,当时陕北根据地只有四十万人口,但是无论在吃、穿,还是药品方面,都尽量使中央红军能够有回家的感觉。

03

英雄无悔

因此,白鹿原中的鹿兆鹏是有原型的,当然,所取原型不是某一个人,或许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所以很对白良师原认识比较肤浅的人,无法理解鹿兆鹏的行为,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千千万万像鹿兆鹏这样的英雄们,都主动舍弃了小家,投身入革命的浪潮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