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宇在小说里冬泳

班宇的作品直击人生不堪的状态与困境。(新经典文化提供)

班宇作品《冬泳》。(新经典文化提供)

不折不扣的理工男,班宇的文学创作却能一出手便获严肃文学与普罗大众的认可,大学时念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了业有十年的时间当编辑,写乐评,直到参加了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开始写第一部小说,便获得喜剧故事组首奖,陆续获选《收获》推荐青年作家、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及第四届茅盾新人奖。

小说是容器 包容性最强

出生于沈阳市,大学时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读的是计算机,但班宇愈来愈有感,他说:「其实不想写代码,不想用代码语言去跟机器构通,发出指令。我更喜欢跟人之间的交往,互相是有温度的。」自高中开始,他一直喜欢摇滚乐,从中获得许多养分,也亲近了20世纪的欧美文化,于是毕业后认为自己想从事的是文字工作,便去出版社当了近十年编辑,一边也写乐评。

出版社的工作是校对古籍,每日只是尽职地校对每一个注释和翻译,班宇除了写乐评,最大的娱乐大概便是周末疯狂地刷电影,然而写乐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限制,好像只能依靠别人的作品来说自己的话。」就在他觉得离大学那些文艺年代愈来愈远,愈来愈渴望表达自我的同时,他觉得自己必须写点什么,而小说,对他来说「是容器」,特别地宽容,包容性最强,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在其中放入历史、音乐各种元素,「让我感觉最没有束缚感,怎么写都可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正确。」

征文获奖为班宇带来信心,而后他持续地创作小说,2018年出版了个人短篇小说集《冬泳》,获得小说家余华、文学评论者王德威的肯定,今年并在台湾推出繁中版;2020年小说集《逍遥游》出版,他也在2022年获得大陆颇具分量的茅盾文学新人奖;2023年以文学策划的角色参与了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制作,该剧在豆瓣获得9.4分好评,创下纪录。

以今日语言 重构上世纪

《冬泳》和《漫长的季节》都重构了上世纪东北的产业变化,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何在命运的冰面上踽踽独行,一如他在《冬泳》封面所描述「人们从水中仰起面庞,承接命运的无声飘落」。班宇表示写小说往往会选择跟自己生命经验关联密切的、熟悉的事物,「一种是记忆里根深蒂固的东西,一种就是现实的生活,我最早的作品其实恰好是把两者做了一个结合」。

90年代的记忆,对班宇而言,是整个成长中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大影响的阶段,「那些故事是一直被埋藏着的状态,我觉得让它重见天日应该是我的使命之一。」另一方面,班宇认为几十年前的故事在今日若仍要有活力,就必须以今天的语言、结构和节奏来重构故事,「我觉得这一点上我也做了一点努力吧,就是尽量使用此刻的语言而非80年代的话语来讲述」。

王德威形容班宇的作品「残酷凌厉,讲人生不堪的状态,尤其是青年人的生命困境。但是最后往往有非常抒情的时刻,这是诗的时刻,给我们一下子的震撼。」班宇表示对于这些状态的「嗅觉」,是全方位的体验,「写小说的时候,第一个映入我身体里的是我那个『原始的一部分』,包括感受到的社会环境,不像今天是彩色的而是灰蒙蒙的,所有人的衣着也是灰黑色的,人们的情绪跟那也是完全相符的。」

得奖是认同 写作是使命

班宇特别有感于人处于变革后那种不知道是该往前走一步?还是留在原地?还是后退一步才是对的,「内心的游移状态,所有的不确定,可能构成了一张网就覆盖在这个城市里面,让所有的人其实是动弹不得的。」班宇说自己特别对于人的困境,那些无所依傍的时刻,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刻感同身受,「因为他们就曾经在我的身边,最开始写的时候都是和这些息息相关的」。

接下来班宇仍会写一些和自己成长土地相关的题材,但时序将会往前拉到上世纪20年代左右,对他而言「不断从时间的缝隙里进入,等于也是获得了一次新的体验机会,也才能更理解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至于得奖后生活是否有什么改变?班宇认为,得奖就是受到了一次认同,但对于自己的文学判断并不产生什么直接关系,「我觉得还是想写自己想写的小说吧!这是每个作者的使命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