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六区及通州区169公里非机动车道将拓宽
近日,北京市发布《2024年北京市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18项重点工作任务,持续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发展,不断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质,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让交通出行“更绿色”。根据方案,城六区和通州区将完成169.0公里非机动车道拓宽、12.7公里非机动车道增设工作,让市民骑行更安全。
多举措保障自行车路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市将继续多举措保障自行车路权,进一步提升与明确骑行空间,确保非机动车道连续顺畅。
据介绍,北京城六区和通州区共完成169.0公里非机动车道拓宽、12.7公里非机动车道增设工作,完成201.5公里自行车优先标识设置工作;因地制宜完成丰北路、三里河路、北苑路、友谊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工作,提高沿线慢行系统畅通性和系统性;建设中关村大街公共空间改造工程。同时增加步道通行空间,持续推进道路骑沿井问题治理工作,保持骑沿井问题“动态清零”,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加强林荫覆盖、改善路域生态环境等方式,继续提升步行骑行舒适度。今年,将完成建设林荫化道路20条。
为保障残障人士、老年人以及其他行动不便群体的出行需求,今年还将开展人行道路面铺装材质研究工作,提升步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并结合公园、巡河路等,开展人行道试点改造。此外,加快推进重点道路环境整治提升,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路一设计”的原则,在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因地制宜地考虑慢行出行需求,综合提升慢行设施及环境品质,打造高品质街道活力空间。2024年底完成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东城区朝阳门南、北小街和朝阜路(东城段)5条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持续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
近年来,北京市的公园绿道逐渐和城市的慢行系统打通,让市民可以享受长距离的骑行道、步道,既可通勤,也可健身。
今年,北京将继续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进一步提升三网融合品质。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方面,立足建设以休闲健身为目的绿道慢行系统,完成40.2公里西山绿道建设、绿隔地区公园环绿道(朝阳段一期)建设,在20处公园实施“减围栏、促联通”,开展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增加50处口袋公园或小微绿地。
滨水慢行系统建设方面,通过盘活现有城市滨水空间资源,持续推动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工作。推进清河老河湾生态治理工程慢行系统建设,完成4.3公里步行、骑行相结合的滨水绿道建设,完成凉水河永胜桥至旧宫桥段两岸13.8公里巡河路慢行改造,完成南旱河两岸5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工程。
同时,加快推进滨水空间融合。统筹实施河湖水体治理和滨水岸线景观建设,打造功能复合、开合有致的滨水空间,增加河道亲水性,优化沿线业态,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观赏、体验等需求,实施永定河引水渠(海淀段)、“点靓凉水河”石榴庄段等美丽河湖提升工程。
加强非机动车交通秩序治理
在市民骑行安全方面,加强重点路口非机动车交通秩序治理,确保市民骑行舒适、安全、顺畅,针对朝阳门北大街、太平桥大街、建国门大街、西直门南大街、朝阳门南大街5条断面骑行量最高的道路沿线路口,将通过“一口一策”优化交通组织,结合非机动车与行人流量流向,科学调整信号配时,提升路口通行效率;督促共享单车企业落实管理责任,减少车辆违规堆放路口问题,切实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据统计,2023年,北京市共计完成251公里非机动车道整治、73处人行步道拓宽连续和8000余处骑沿井治理,保障市民脚下安全;打通4处滨水步道断点,清河下段10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实现连通,自行车专用路南展工程全线贯通。全年共享单车骑行量超过10亿人次,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7%。
文/本报记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