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望率先形成空天信息产业新模式

数日前,神舟十八号发射圆满成功,两组航天员在空间站会合,令人们欢欣鼓舞,在我国航天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商业航天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晰,空天信息产业新模式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4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直击“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大会以“星地融合、万里同频”为主题,紧扣全空间互联、“通导遥”一体化、卫星应用场景创新、航天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等产业关注焦点。大会上,航天领域院士及专家、领军企业等近200位嘉宾深度交流探讨天地一体构建中的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商业航天明星企业不断涌现

空天信息产业看似与人们相隔遥远,但实际上,它已深刻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例如空天信息产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低空经济,大众所熟知的无人机是其中代表。除了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实体产品之外,空天信息产业在整个链条上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为千百行业赋能,例如航天测运控、智慧政府、气象生态、线上能源等方面,无不以空天信息产品为依托。

在大会上,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如今已经有一批企业在空天信息产业方面走在技术前沿,例如本次会议嘉宾之一的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便抓紧空天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加速创新、整合资源,在商业航天技术应用上结出硕果。

中科星图对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公司作为国内数字地球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先行者,长期专注于数字地球行业,陆续推出GEOVIS数字地球基础软件系列产品,为特种领域、政府、企业用户提供软件销售与数据服务。

北京商报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中科星图这样的企业并非个例,在政策支持下,商业航天领域的明星企业不断涌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确要求。北京、上海、重庆、安徽、湖北等多地政府积极响应,加快布局商业航天产业。截至2023年,国内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约500家。

我国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经步入商业化进程,将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在商业航天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下,卫星组件化、频谱化、批量化生产工艺持续优化,卫星发射制造成本将显著降低。卫星精度持续提高,数据获取成本进一步下降,为空天信息应用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源。

“南箭北星”在北京

在空天信息产业的宏伟蓝图中,北京市以独特的创新资源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会上,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介绍称,北京市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的高地,作为建设部署,服务支撑国家卫星互联网产业,实施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推动空天信息规模化应用。

据了解,目前北京在通信、导航、遥感、测运控领域等优势企业齐备,不但有传统的航天企业,也有新兴商业航天企业,形成了卫星研制、地面测运控、通导遥等全产业链生态,多个商业航天的卫星星座近百颗卫星在轨运行。

面向商业航天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北京市有望率先形成空天信息产业的新模式。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南箭北星”的格局,即现在海淀区和亦庄两个相对大的产业聚集区。具体来说,今年初,在亦庄召开了北京商业航天发展大会,重点推出了关于火箭发展等一系列政策,而海淀则是北京众多卫星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集聚地,也是空天信息产业的源头和主力军。

面向未来,北京将把空天信息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重要方向,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激发产业活力,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北京市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提升低成本整星研制能力,加速地面运营与应用终端布局,推进大规模星座的建设运营。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