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坑了?花3亿美元引进的野牛气垫船,为何造了两艘就停产?

远洋巨兽的尴尬:中国海军为何放弃“欧洲野牛”?

2009年,中国从乌克兰订购了4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这一消息在当时引发了国内外军事爱好者的强烈关注。

这款被称为“海上巨兽”的登陆舰,以其惊人的运载能力和高速航行性能,被寄予厚望,被视为中国海军两栖作战力量的重大提升。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项原本计划引进4艘的军购案,最终只交付了2艘便戛然而止。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海军放弃了这款看似强大的“海上巨兽”?

或许很多人会说,“欧洲野牛”太贵了,一艘造价高达一亿美元,中国海军不能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

的确,成本问题是导致“欧洲野牛”停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仅仅是成本问题,中国海军完全可以选择减少购买数量,而不是彻底放弃。事实上,“欧洲野牛”的停产背后,隐藏着中国海军战略转型和装备发展方向的深刻考量,更折射出中国海军在追求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需求和成本效益的理性选择。

“海上巨兽”的诞生:登陆作战的利器

“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又称12322型“zubr”级气垫登陆舰,是苏联研制的一种大型气垫登陆艇,其设计理念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

当时,为了应对北约的强大海军力量,苏联急需一种能够快速投送兵力和装备的登陆作战工具,“欧洲野牛”应运而生。“欧洲野牛”之所以被称为“海上巨兽”,是因为它拥有惊人的尺寸和运载能力,其舰长57.3米,宽25.6米,排水量高达555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气垫登陆舰。

它能够搭载3辆T-80主战坦克或10辆BTR-80装甲车,或者36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次突击登陆的运力相当于一个营级单位。

除了强大的运载能力外,“欧洲野牛”还拥有惊人的航速。它采用燃气涡轮发动机驱动,最高航速可达60节(约111公里/小时),相当于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行驶速度。

这意味着它能够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将大批部队和装备运送到数百公里外的目标滩头,实现快速突击登陆。

“欧洲野牛”强大的火力配置,也使其具备了不俗的自卫能力,它配备了两门AK-630型30毫米六管速射舰炮,每分钟射速高达3200发,能够有效拦截来袭的反舰导弹和飞机。

此外,它还装备了“针”式防空导弹系统和多管火箭炮,能够对敌方舰艇和地面目标实施打击。凭借着强大的运载能力、高速航行性能和强大的火力配置,“欧洲野牛”成为了登陆作战中的“利器”,在世界范围内也赢得了不少国家的青睐。

俄罗斯海军将其作为登陆作战的主力装备之一,印度、希腊等国家也相继引进或计划引进该型气垫登陆舰。

中国海军的“野牛”梦:快速提升两栖作战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成为了中国海军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海军提出了建设“蓝水海军”的目标,即打造一支能够远洋作战、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海上力量,而两栖作战能力,作为“蓝水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国海军建设的重点之一。

然而,与其他海军强国相比,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大型登陆舰艇的数量和性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快速提升两栖作战能力,中国海军将目光投向了“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这款性能先进的登陆舰,被视为快速弥补中国海军两栖作战能力短板的“良方”。2009年,中国与乌克兰签署了购买4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的合同,总价值超过3亿美元,并计划引进相关技术,在国内实现国产化。

中国海军引进“欧洲野牛”的决定,在当时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一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此举是为了加强对台湾的军事压力,甚至将其解读为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又一例证。然而,对于中国海军而言,引进“欧洲野牛”的考量,更多的是基于自身战略需求和装备发展现状的理性选择。首先,快速提升两栖作战能力是当务之急,“欧洲野牛”强大的运载能力和高速航行性能,能够快速增强中国海军的登陆作战实力,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欧洲野牛”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气垫登陆舰之一,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代表了当时该领域的最前沿。

引进“欧洲野牛”不仅能够获得先进的装备,更能够学习和借鉴其设计理念和技术,为中国自主研发大型气垫登陆舰积累经验。“欧洲野牛”的到来,被视为中国海军两栖作战力量的一次重大提升,也承载着中国海军建设“蓝水海军”的雄心壮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野牛”在中国海军的服役生涯,却远不如预期那般顺利。

水土不服的“巨兽”:实战应用中的困境

“欧洲野牛”的到来,的确为中国海军两栖作战力量带来了一抹亮色,它庞大的身躯和强大的运载能力,在演习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威慑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海上巨兽”在实战应用中,却逐渐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最终导致了其在中国海军的“昙花一现”。首先,高昂的成本是制约“欧洲野牛”发展的最大障碍,一艘“欧洲野牛”的造价高达一亿美元,相当于一艘054A型护卫舰的造价。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在有限的军费预算下,大规模装备“欧洲野牛”显然是不现实的。其次,“欧洲野牛”的技术复杂性和对后勤保障的要求较高,也给中国海军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作为一款从乌克兰引进的装备,“欧洲野牛”的很多零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也影响了装备的妥善率。

更重要的是,“欧洲野牛”的设计理念和作战模式,与中国海军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欧洲野牛”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波罗的海等相对平静的海域,执行快速突击登陆任务,它更像是一位“短跑健将”,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批部队和装备运送到目标滩头。然而,中国近海海域环境复杂,风浪较大,“欧洲野牛”在恶劣海况下的航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受到很大影响,其高速航行的优势难以发挥,甚至可能成为“活靶子”。

此外,“欧洲野牛”缺乏远洋作战能力,也是其在中国海军服役的一大短板,由于体积庞大,“欧洲野牛”无法搭载在其他舰艇上进行远洋投送,只能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远距离航行。

然而,“欧洲野牛”的续航能力有限,且自卫能力较弱,在远海作战中很容易受到敌方空中和水面力量的威胁。

换句话说,“欧洲野牛”更像是一位“近海短跑健将”,在特定的作战环境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缺乏远洋作战能力和复杂海况下的适应性,难以满足中国海军多样化的作战需求。

理性抉择:中国海军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

“欧洲野牛”的停产,并非简单的“拍脑袋”决策,而是中国海军在经过慎重考虑和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在“欧洲野牛”服役期间,中国海军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和评估,对其优缺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最终,中国海军决定放弃大规模装备“欧洲野牛”,转而发展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两栖作战力量。这一决策,体现了中国海军在装备发展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首先,中国海军更加注重装备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近年来,中国海军更加注重装备的实际作战效能,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先进技术,“欧洲野牛”虽然性能先进,但在中国近海的复杂海况下难以发挥其优势,因此被放弃也是必然的选择。其次,中国海军更加注重装备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防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中国海军依然坚持“勤俭建军”的原则,更加注重装备的成本效益和全寿命周期管理。

“欧洲野牛”高昂的采购成本和维护费用,与中国海军的经济实力和装备发展理念不相符,因此被放弃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中国海军更加注重装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近年来,中国在军工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相继问世,中国海军更加注重装备的自主可控性,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保障国家安全。“欧洲野牛”作为一款从国外引进的装备,其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都掌握在外国手中,这与中国海军发展自主装备的目标背道而驰。

扬帆远航:中国海军两栖作战力量的未来

“欧洲野牛”的停产,并不意味着中国海军放弃了对大型气垫登陆舰的研发和装备,相反,中国海军正在积极探索更加适合自身需求的两栖作战装备发展道路。一方面,中国海军正在积极发展国产大型气垫登陆舰,据报道,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新型气垫登陆舰,其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欧洲野牛”的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海军正在积极发展其他类型的两栖作战舰艇,例如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等,这些舰艇的综合作战能力更强,能够满足中国海军多样化的作战需求。

2019年,中国海军首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两栖作战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075型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是“欧洲野牛”的70多倍,它能够搭载数十架各型直升机、气垫登陆艇和两栖装甲车辆,具备强大的两栖作战和远洋投送能力。

未来,中国海军将继续发展大型两栖作战舰艇,并将其作为“蓝水海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野牛”的停产,是中国海军装备发展历程中的一段插曲。它让我们认识到,装备发展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而要更加注重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中国海军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打造一支更加强大的两栖作战力量,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