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谁的瑜伽裤更破,现在是 TikTok上最酷的事?
今夏 TikTok 上最火的话题除了 #BratGirlSummer 和 #VeryDemure,另一个就是#underconsumption core,直译过来,叫做“消费不足核”。
超级消费主义本是 TikTok、IG 等社交平台的主流,每个时尚、潮流、生活方式博主都在告诉你:消费可以使你获得“幸福”,如果你不幸福,只是因为买得不够多。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反消费趋势的崛起可以说是一重惊喜。
在“消费不足核”话题下 TikTok 网友们展示已经用了几年的破碎的镜子、穿了数年的鞋子、底部已磨损掉皮的 Stanley 水杯、用到铁皮的化妆品、将旧衣服剪成洗碗布再次利用,或表示自己不再做美甲、不再染发,一切从简。
总之,不要再展示你新买的 lululemon 了,现在拥有一条缝缝补补的陈年瑜伽裤更酷。
用了六年的手机和手机壳
底部已经磨损了的 Stanley
管状化妆品用到最后要剪开继续用,榨干每一滴
穿了七年的旧 leggings,虽然起了球但不是不能穿
掉了皮的耳机
低消费,是一种"核"式美学
什么是“消费不足(underconsumption)”?这一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工人的工资和产出商品价值不平等的现象。也就是说,工人买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最终对产品需求不等导致的经济衰退。现在在 TikTok 上,它的定义是“只买需要的东西、延长一个快消品或衣物的生命”。
一切看起来很熟悉,不就是这几年的“消费降级”换了一个没那么惨的名字卷土重来吗?
两者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如果说消费降级是一种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生存策略,那么“消费不足核”(#underconsumption core)更多是一种无关生存危机的自发行为,一种应对消费主义、网红经济的主动出击。
当然,最开始,“消费不足核”的流行的确和经济下行和高失业率有关,人们重新审视过去十年的过度消费行为。参与“消费不足”挑战的网友们制定“可以买/不该买”清单,谨慎对待每一笔支出,反对铺天盖地的网红营销,呼吁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参与“消费不足挑战”的新加坡 TikToker Marsha Ho 预计自己每月因此节省了 100-150 美元
但,和任何以“核(-core)”结尾的趋势一样,消费不足核(#underconsumption core)在 TikTok 上,逐渐从一种实践变为一种固定形式的美学 ——— 一种精致的 “贫穷美学”。
“消费不足核”短视频大多共享一个模版:首先用慢速镜头展示几个摆在皱巴巴的床单上的“多年必备单品”,接着把它们逐一放在镜头前展示,BGM 是 Norah Jones 的 Don't Know Why,颇有乡村田园诗岁月静好之味。当然,东西虽然越破越好(最好是残破到好像没法用的那种),但背景一定要干净、整洁、看起来啥都不缺。
不可否认这些博主正常化低物欲、低消费行为这事儿挺好,但 讽刺的是,只有当本身有财富与社会地位的人选择低消费时,它才能在 TikTok 上获得流量。也只有这种情况,低消费才能变成潮流、一个可以被公共分享的内容。
穷,但富有
带火“消费不足核”的网红被人们称为“deinfluencer”。传统的网红(influencer)鼓动观众去购买、去消费,deinfluencer 正好相反,呼吁粉丝不去买不值得花钱的商品。
而大多 deinfluencer 曾经都是中产金发白女购物狂,并不缺乏财富和物质资源,其中一些甚至衣橱里全是价格不菲的设计师品牌,但如今却突然要抛弃原来铺张浪费的消费观 —— 有的的确是可持续基因觉醒了,有的可能只是临时跟风。
大多 deinfluencer 都是中产白女
一些 deinfluencer 自称是“奢侈品极简主义者”,他们会买设计简约的奢侈品,比如两千多块的白 T 恤,且不买多,所以认为自己也属于消费不足的一员。但买一个上万块的奢侈品包包比买三四个几百块的包包更“消费不足”吗?
只戴一个 Tiffany 和卡地亚也算是反消费
有的 deinfluencer 拍摄摆满一长桌的香水、护肤品,表示自己“在‘消费不足核’趋势影响下,看到我曾经买了这么多东西我感到很恶心”,但几天后却仍继续上传购物分享、去炫耀价值不菲的新品。
不难看出,和所有流行趋势一样,一些“消费不足核”视频多少带了点表演性质,除了将正常、健康的低消费行为浪漫化以外,有人或许将其当作了“what's in my bag?”的 2024 新形式。
如果低消费行为无法变成一支短视频、如果低消费不是一种“-core”,那么有的 deinfluencer 还会想要克制物欲吗?
更讽刺的是,有网友怀疑一些博主分享的“消费不足”视频中的产品其实是品牌委托的广告。
网友质疑博主的“消费不足核“分享实则是在带货
不是所有人的低消费行为,
都具有观赏性
拥有超过 25 万粉丝的生活方式博主 Sabrina Pare 说:“It is OK to be content with your simple life(满足于极简生活是正常的)” 。这句话恰好揭示了一个讽刺的事实:简单的生活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原本是不 OK 的。
“我的前苏联乌克兰犹太难民祖母是消费不足的终极 BOSS”
也许,只有外表时尚精致的白人分享才会制造反差,引人注目。就像所谓的白人“老钱风” —— 如果非白人、普通人或贫穷的人穿着简单朴素,很难会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得到同等规模的追捧。
而简朴生活对于在物资不足的环境中成长的人而言,只是生活日常和原始感受。跨文化环境保护主义文集 The Slow Grind:Practising Hope and Imagination 的编辑 Georgina Johnson 表示,没有被“低消费核”考虑到的,是文化和种族的差异。
我想大部分在中华文化生长下的人看到“消费不足核”只会想说:“这也能火?”
“如果你不穷的话,活得很穷就会是一件很酷的事。”
当"不消费",变得值得炫耀
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不足核“仍有积极影响。
讨论到消费不足,就离不开它的反面“过度消费(overconsumption)”。这一行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Shein Haul”。
在 TikTok 或 YouTube 搜索“Shein Haul”,你可以看到无数个年轻女孩在自己的卧室里开箱自己在 Shein 上购买的上千美金衣服。她们抱着一堆塑料袋包装好的衣服,用剪刀剪开一袋又一袋,在镜头前不断变换造型和姿势展示新衣。
图源:TikTok@tori_walker.nn
图源:TikTok@gisellecantuuuuub
Shein 上的衣服非常便宜,多为十几甚至几美金,买到几千刀得是一个极庞大的数量。为此博主们会给大量购置新衣的行为找借口:开学季、锐舞派对、某个节假日即将到来……
买一箱新东西美美迎接开学季总可以吧
开箱 4000 美刀的丝芙兰订单
在 Shein 出现之前,快时尚品牌(如 H&M、ZARA)的上新速度为一周一次。而 Shein 这类的“超级快时尚品牌”将这个速度提升到了一天一次。超级快时尚品牌一年能生产 52 个时尚季节,比如小姨风、芭蕾风、办公室塞壬或者已逐渐过时的 Y2K —— 这些都是这 52 个时尚季节下产出的微潮流。
为了赶潮流,我们会购买大量的衣服配饰。但我们又深知这个潮流不会持续太久,因此放弃质量,转向数量。
而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衣服、那么多东西吗?一小部分人终于厌倦了网红文化、意识到了过度消费的后果,所以带回了极简消费观。
“消费不足核”的出现,将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演变成了一场运动。潮流预测者 Shanu Walpita 认为,“消费不足核”是对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消费主义炒作的一种迷因式反抗。
虽然,谁也说不准“消费不足”潮流发展到顶峰时,会不会召唤“过度消费”回归。有网友评论,“消费不足核”或许只是一个短期趋势,在那之后博主们还是会购买大量商品。OCBC 银行的财富咨询部主管 Aaron Chwee 在接受 The Straits Times 采访时警告:过度节制消费可能会导致疯狂消费。
但无论如何,在经历了长期的营销洗脑后,我们渐渐明白:消费不会带来长久的快乐,而只能让我们感到孤独。“消费不足核”至少让人意识到“消费=幸福”是一个谎言,不买你也能快乐。
//作者:太子爷
//编辑:烧鸡
//设计:冬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