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天坑 专家吁严控施工品质

台北市南京西路近贵德街路面8日深夜发生塌陷,经紧急灌浆处理,9日恢复通车。不料10日发现新漏水点,再度发生塌陷。(刘宗龙摄)

不少县市都曾出现天坑,土木与结构技师分析指出,天坑常见原因包括地下水管爆管、过度抽地下水或建案挡土壁体变位,使管线变形跑出水来冲走泥沙,皆是因为土壤流失造成地质不稳定,尤其在河岸、海边,地下水位受潮汐影响,邻近的工程更加困难,因此工法、挡土设备要多加留意。

台北市土木技师公会理事长庄均纬指出,地下管线爆管或过度抽地下水都可能造成路基下陷,北市大同区南京西路、贵德街口的天坑,因南京西路离淡水河道近,地下水位本来应该是静止的,但会随潮汐上涨和下降而上下起伏,退潮时水压往下压,比较深的管线原本就有破洞,市府采用沙包防范,不料沙包不敌水流,泥沙冲入裂掉的管线内,打破地层稳定状况,管线外地层产生孔洞而下陷,造成再次崩塌。

他表示,开挖工程最难的就是在河岸或海边,只要没有做好挡土,就可能导致沙子进入管线内,因此工法、挡土设备在规画时,要多加考量安全性、支撑强度,如挡土设备做双层、密闭式挡土设备。

台湾省结构工程技师公会常务监事江世雄认为,地面下陷最常见的成因是如同北市信义区日前出现的天坑,周边建案地下室开挖工程造成,如挡土壁体变位太大,导致壁体外侧管线、排水箱涵因下方土壤被掏空,管线变形水跑出来冲走泥沙造成下陷,若挡土壁体有破口则更严重,外面泥沙因压力经破口往开挖地下室流入,就会掏空外面的地面。

江世雄提醒,预防路面下陷,开挖品质必须确实做好,且监造单位、建管单位也要严加看管施工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