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豹II家族 不断升级进化

图为豹II主力战车。(图/路透社)

不老豹II家族,不断升级进化

2022年乌俄战争开打之后,德国军援乌克兰作为一直饱受外界批评,许多北约盟国纷纷大幅加码,提供军备给乌克兰对抗俄罗斯,这些武器装备相较之下让德国政治当局压力颇大,但随着战事一拖再拖,先前援乌的重武器限制也开始松动。

当美国通过对乌克兰输送M2「布莱德雷」(Bradley)步兵战车后,德国也同意提供貂鼠步兵战车;当英国愿意提供挑战者主力战车、美国提供M1艾布兰主力战车后,德国总理也终于在今年(2022年)初同意提供豹Ⅱ A6主力战车给乌克兰!冷战期间,西方这些战车一直没有机会在战场上跟俄系战车交手,但现在读者们已有机会在乌克兰战场上,看到他们互相厮杀的场面。

根据可靠消息指出,俄罗斯国防部在获知乌克兰接获由波兰援助的豹Ⅱ A4战车后,已对前线部队开出了悬赏金额,当官兵缴获第一辆豹Ⅱ战车时,即可获得100万卢布的奖励金,而摧毁第一辆者也能拿到50万卢布。

由于美国诈术使然,原本承诺要援乌的M1战车,很可能要拖到2024年才能正式运抵乌克兰战场,所以短时间内,由欧洲国家援助的战车,才是乌克兰能否顶住防线的关键。

继A6型之后,豹Ⅱ A7型战车也在2010年被推出,第一辆豹Ⅱ A7型主力战车已于2014年12 月交付陆军使用(第203战车营[按:第203战车营的驻地名称为「隆美尔元帅军营」(Generalfeldmarschall Rommel Kaserne),正是纪念一代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共14辆,另有4辆交付给装甲兵训练中心,还有1辆交给科研机构作为试验用途),但严格来讲根本还没有普及化。

金钟罩与悬吊椅,地雷飞弹都不怕

由于阿富汗等绥靖作战型态的影响,升级逐渐往提高乘员生存率的走向迈进,如加装新型被动装甲和防地雷、IED的底盘装甲、推土铲、遥控武器站等;这被称为豹Ⅱ A7+型「城市作战」版,主要针对中东的石油富豪买家,却没受到国际客户的青睐。虽然,沙乌地阿拉伯曾在2012年的实弹测试中,成功使用配备改进型射控系统的豹Ⅱ A7+击中6,000公尺距离的目标,仍只叫好不叫座。

豹Ⅱ A7型战车在正面加装了一组被动装甲、车内为射手增加了第三代热显像装置、改良变速箱以提高机动力、砲塔内部换装新型聚乙烯纤维制成的防碎片衬层(该材质强度是钢材的15倍),减少反坦克弹药产生的爆炸效应所造成的伤害,砲塔后部安装了原子/生物/化学武器(ABC)防护系统、车内空调系统、加装数位化卫星通信系统、重新设计驾驶手舱门、全电动控制的砲塔系统、可输出高达20 kW电力的辅助动力单元、提供新型的可程式化DM 12 型高爆弹等。

为抗击来自地面日益严峻的即造爆裂物威胁,在强化底盘的装甲防护上,车底的V形抗雷附加装甲厚达210mm,可防护车组乘员遭受反坦克地雷、IED的攻击。此外,在驾驶舱所配置的新型「悬吊式座椅」,改变了一般战车座椅和底盘固定式的刚性结合模式,直接将座椅吊挂在车内,以防止驾驶员遭受地面爆炸后对车体内产生的冲击波伤害。

然而豹Ⅱ A7型战车在舞台上登场的时间有点短,没过几年后就推出了改进型的豹Ⅱ A7V(按:V为德文的Verbessert,意为「改进型」),并即将成为德国陆军的标配型号。德军在2015∼2019年间订购了205辆该型车款,将从68辆豹Ⅱ A4、67辆豹Ⅱ A6、50辆豹Ⅱ A6M2和20辆豹Ⅱ A7型升级到该标准。

第一辆原型车已于2018年交付测试,隔年(2019年)开始交付部队,而整个交付期程将于2026年完成。第一批接收的单位是第393战车营,德国已承诺这批豹Ⅱ A7V型战车将担任2023年北约「高度战备联合特遣队」(Very High Readiness Joint Task Force,缩写为VJTF)的装甲主力。

豹Ⅱ A7V战车的主要改进之处,是由「戴森罗特希腊工程办公室」(Engineering Office Deisenroth Hellas,缩写为EODH)生产的附加装甲,其据称能使车体正面达到与砲塔正面相同的防护等级,并可抵御大多数现代反坦克飞弹(ATGM)、大口径动能(KE)穿甲弹和RPG火箭筒的攻击。

也因为车体和砲塔的内部装甲已被更为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取代,其战斗重量几乎已逼近车体刚性所能承受的极限(70吨)。为了应对战斗重量的增加,虽然发动机没有更换型号,却对传动比做了修改,以提高车辆的加速性,并舍弃最高时速。变速箱也经过强化处理,让它能在不降低部件寿命的情况下,应付更高的车重负担。

日耳曼长剑:PzH-2000型自走砲

1987年时,联邦德国国防部正式提出了研制新式自走砲的案子,规格要求包括:射击普通榴弹的射程须大于30公里、使用火箭增程弹时须大于40公里;而这款由莱茵金属公司所研制的52倍口径155mm砲,是基于1970年代早期的FH155-1型野战砲改良而成,完全符合此战术需求。

这款自走砲的样车在测试期间,还曾远赴加拿大、美国、叶门等地进行寒带、热带地区极端气候的考验,在3年测试期间共行驶超过2万公里、曾在连续9天内发射8,116发砲弹;且不分昼夜的在不同阵地间机动变换125公里、测试7项射击科目、射击300发砲弹,这才淬炼出这款性能优异,堪称经典的自走砲。

2分钟内开完10砲走人,误差仅1公尺

回顾先前多国合作的PzH-70型自走砲计划,耗时15年后无疾而终,但德国人自己研发出PzH-2000型自走砲却仅用了10年时间,就打造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155mm自走砲,也算是现代大型武器装备研发的成功典范。

PzH-2000 型自走砲的编制乘员有5名(车长、驾驶手、砲长、两名装填手),战斗重量为46吨,使用MB 871型8汽缸涡轮增压柴油引擎,搭配HSWL-284C自动变速箱提供动力,最大输出动力为986匹马力,在2,700转时即可输出近1,000匹马力。

最大路速达每小时60公里,越野速度为每小时42公里,续航力在每小时30∼40公里的速度下可达420公里,油耗每100公里为240公升,使PzH-2000自走砲的机动性基本上与主力战车相同。

而车上的52倍径155mm榴弹砲俯仰角度为-2.5°~+65°,最快能在9秒内发射3发砲弹、射击10发砲弹只需56秒、20发则需1分47秒,后续持续射速也可达到每分钟10∼13发左右,若使用增程砲弹,射程则可轻易超过40公里,在2013年还经过美军使用「神剑」(Excalibur)精准弹药实测,并成功命中48公里外的目标,且每一发的弹着误差都不超过1公尺,令人相当满意。

该砲能在2分钟内由机动状态到静止、瞄准目标、发射10发砲弹后迅速转移阵地,以免遭敌实施反砲战。相较之下,美制的M109A3G却得耗时超过11分钟,两款自走砲的战场生存力在此可见一斑。

它的弹药装填也采全自动方式,两名操作手能在12分钟内,将60发容量的弹舱重新装填完毕。由于采用自动装填的方式,让该砲拥有较高的射速,能够执行精准的火力支援。而最多5发「同时弹着(按:指同一门火炮发射多发砲弹后,最后同时命中同一目标的能力)」(Time-On-Target,缩写为TOT)的「多发同步射击模式」(Multiple Rounds Simultaneous Impact, 缩写为MRSI)更是技压群雄。在阿富汗实战的表现,它凭借着远距离精准射击的威力,在极短时间内投射大量弹药至目标区,让敌军来不及脱离前便遭受极大伤亡,为它赢得了「联军长臂」(The long arm of ISAF)的美称。

中途杀出的程咬金:黑豹次世代战车

由于KF-51 黑豹型主力战车仍是以豹Ⅱ A4战车底盘为基础,发动机与变速箱也一样,但毕竟这样的车体设计已有三十多年了,而土耳其陆军在2017 年的巴卜(al-Bab)战役中,由于战术与操作失当而遭反装甲导引飞弹从车侧与后方击毁多辆旧式豹Ⅱ A4型战车,证实车身的装甲已不足以对抗现代化的反装甲飞弹。

在不愿走上继续增加车重,以求得更高防护力的设计思路下,开发人员将心思转移到主动防御系统上,希望运用新型态的「金钟罩」防护技术来抵销厚重装甲带来的钝重性,因此它的车重反而比美造现役的M1A2战车还轻,机动性略有提升。

车上安装了一款新式的双人砲塔,搭载了增大的52倍径130mm滑膛砲(最大射速每分钟10发)和自动装弹系统(由两个旋转式弹匣组成,每个弹匣容纳10发砲弹;如有必要,则可以在车体外部再携带10发备用,让携行总量达到30发,弹匣重新装填约需耗时5分钟)。

这样的火力携行数量与现今的主力战车相较实在偏低,因此也引起了一些议论。而砲塔除了配有1挺12.7mm的同轴机枪外,砲塔后方上部也装置了1挺7.62mm机枪的遥控武器站(机枪仰角可达+85°),用以应付复杂的住民地环境,或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无人机等。这辆战车拥有先进的车长和射手观瞄装备,射控系统也整合了人工智慧(AI)技术,能对目标自动侦测与辨识,全车也安装多部摄影机,大幅增强车辆对周遭环境的感知能力。

随着战场型态改变与无人机威胁的趋势大增,KF-51黑豹战车的砲塔与KF-41山猫步兵战车一样,也设计有模组化的功能型吊舱,让它不再只仰赖本身搭载的130mm战车砲与敌交战。它在双人砲塔内也设计有两座、各能容纳两具「英雄120」(HERO 120)神风弹药的模组化发射吊舱,平时收纳不外露,在需要时才升起发射。该型神风弹药可执行反坦克猎杀或摧毁其他战术目标的任务,本体重量18公斤(弹头重4.5公斤)、续航力60分钟、飞行距离超过60公里。除了火砲威力惊人之外,这种新型态的非视线范围打击能力,预期也将会带起后续各国在设计装甲车辆上的仿效风潮。

相较于战后德国长久以来在主力战车编制上的4人制,KF-51黑豹战车由于采用自动装填系统,因此编制车组人员减为3名(车长、射手、驾驶手,取消了装填手),但在内舱设计上,却依然保有第4名组员的席位于左前方,这样的弹性据称是一种可扩充性的功能席位,旨在让无人机、网路、电战系统操作员或上级指挥官能临机加入战斗,透过网状化作战系统运作,让「黑豹」战车具有「一车多能」的战场效果。

虽然无人战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将会推出,因此KF-51黑豹战车是否会是最后一代有人版本的主力战车,抑或是莱茵金属公司从有人到无人战车转换期间的过渡性产品,以及能否在后续的竞标案中脱颖而出,目前都是各国军事观察家们持续关注的焦点。

而莱茵金属公司高层在2023年2月时曾透露,正在与乌克兰政府商讨采购黑豹主力战车和KF-41山猫步兵战车的议题,甚至包括在乌克兰设厂直接组装等技术性问题,预计可投入约2亿欧元的资金,在乌克兰选址设立莱茵金属工厂,预计每年最多可生产400辆黑豹战车。此案历经数个月协商之后, 德国终于在2023年5月发布消息,放行莱茵金属公司赴乌的投资设厂案,并和「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UkrOboronProm)公司组成一家合资企业,负责维修和制造战车。莱茵金属希望从作战车辆的保养和维修工作开始,至于生产,则可能会先从「狐」(Fuchs)式装甲车着手。尽管乌克兰对KF-51主力战车和KF-41步兵战车更感兴趣。但后续能否在乌克兰境内躲过俄罗斯的空袭,并顺利量产出最新锐的德国战车,读者们不妨拭目以待,毕竟要在基辅组装该新型战车,至少也需要花上15到18个月呢!

(本文摘自《德国坦克不败的秘密》/大是文化)

【作者简介】

黄竣民

毕业于陆军官校84年班步兵科,曾于美国陆军情报学校、法国联合情报培训中心接受训练,并赴非洲协训友邦,退役后经营「James的军事寰宇」粉丝专页与军事专题写作。

曾获邀赴美国北乔治亚ROTC军校、「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CIS)、乔治梅森大学「安全政策研究中心」(CSPS)等讲座,多次亲身观摩德国联邦国防军ILÜ年度军演与「坚强欧洲战车挑战赛」(SETC),及参访莱茵金属公司的兵工厂。

着有《德意志雄师》、《少尉.等一等》、《东线之鹰》、《装甲指挥官战纪》、《无役不与》系列;译有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元帅著作《步兵攻击》(Infanterie Greift An)、海因兹.古德林(Heinz Guderian)将军著作《注意,战车!》(Achtung – Panzer!)等书籍共十余部,并专访过隆美尔元帅、古德林将军家族后人。

《德国坦克不败的秘密》/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