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死的,跟我来!”
01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农历正月初九,正值新春佳节。
须发皆白、年近七旬的老将军——冯子材,却要带着他的9000萃军,从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市),风尘仆仆地赶往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前线支援。
一路上紧赶慢赶,赶到镇南关的时候,却只看到法国人留下的废墟和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广西的门户已不复存在!想要捍卫国土,靠的是条约而不是关隘!”
很明显:清军已在谅山溃败。
冯子材当即决定改变作战计划,坚守镇南关,以防法军再次攻入中国境内。
然而,此时的镇南关一带,虽然还有四万多清军,却是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02
这四万多清军里,有淮军、湘军、滇军、桂军、粤军等几个山头。
新任清军最高统帅——广西军务督办苏元春根本指挥不动。
现在冯子材来了,老苏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
为什么呢?
一来,老冯二十多年前就是广西提督,论资历、论战功,广西的清军里没人比得上老冯这威信;
二来,老冯治军有方,他的萃军虽然只是团练性质的部队,装备也不怎么样,但士气旺盛、上下一心,战斗力比正规清军更强。
老苏马上找到老冯,希望老冯能把这个帅印挂起来,号令镇南关一带的清军各部。
大敌当前、军情紧急,老冯接下帅印,火线上任。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山头,但都听说过老冯的威名。
更重要的是,大家亲眼看到冯子材六十七岁高龄,却和普通士兵一样饮食起居,还亲自爬山越岭勘查地形,手下的萃军将士虽然装备不行,但斗志昂扬、军纪严明,那精神头谁都比不上。
他来挂帅,大家心里都是服气的,心气儿也就不一样了,精神面貌马上发生了变化......
03
经过一番实地勘察,老冯心中逐渐形成了作战计划:
首先——
镇南关已经被毁,仓促间重建不现实,镇南关外地形又相对开阔,利于法军炮火发挥威力,不利于防守,因此防线必须向后收缩到镇南关后方大约四公里处的关前隘(今广西凭祥市友谊镇隘口村)。
关前隘峡谷地形,两侧都是山头,海拔要高于镇南关两侧山头,可以掌握制高点;正面宽度只有一公里左右,道路崎岖,不利于法军炮兵展开。
其次——
为了保证有生力量的完整,兵力不能堆在一起,应当按照梯次展开,逐次投入,反复消耗法军。
最后——
组织奇兵从侧翼出击,袭扰和攻击法军的补给线。
为了表示决心,冯子材亲率自己的九千萃军守卫关前隘第一线,直接面对法军的攻击。
04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冯子材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万一法国人不来进攻怎么办呢?
老冯想来想去,想出了一条计策——你不来打我,我就主动去打你,把你引过来!
二月初五晚上,冯子材亲率萃军精锐二千人,在夜色掩护下出了镇南关,悄悄接近法军设在镇南关外的前哨据点——文渊州。
老冯一声令下,萃军将士如狼似虎扑出,法国人还没反应过来就纷纷被砍得身首异处。
毙伤法军一百余人,炸毁了法军碉堡工事两座。
奇袭战持续了约一个小时,冯子材看差不多了,令旗一挥,迅速撤回镇南关内。
果然,法军第二旅旅长尼格里上校得到文渊州遭袭的消息,带援兵赶到时,看见满地的尸体和碉堡的废墟,顿时气得七窍生烟,没有做任何调查,认真研究清军的新防线和兵力部署,就下令第二旅集结,向镇南关再次进攻,为文渊州的法军报仇!
05
二月初七一大早,天降浓雾,咫尺莫辨。
尼格里大喜:天助我法军也。
指挥一千多法军在大雾掩护下摸进了镇南关,另一派一千人抢占镇南关东南侧高地,作为预备队。
可等摸进镇南关的法军行军到关前隘时,浓雾渐渐消散,他们才看清清军构筑好的长墙工事。
尼格里再一看地形,马上意识到必须先夺取东侧的小青山高地,以控制制高点。
于是分出部分兵力,在数门火炮支援下扑上了小青山高地。
守卫高地的萃军将士同法军拼死搏杀,但因为工事还没有全部构筑好,顶不住法军炮火轰击,在抵抗了5个小时后不得不撤出阵地。
法军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攻占了小青山高地。
小青山后面还有大青山,海拔更高。
清军驻防在大青山上依然可以居高临下射击法军。
第二天,二月初八上午,四百多法军人在爱尔明加中校率领下向大青山进发。
但山路极其崎岖,地形极其复杂,法军走了3个多小时,硬是没摸到大青山的工事。
眼看大家都已经累得不行了,爱尔明加只好下令全军回撤,等明天找个向导再说。
可他们还没走下山,就听见山下炮声轰鸣了起来。
原来,尼格里在山下等了几个小时,既没听见枪声,又没看到爱尔明加的通信兵,因此判断大青山上的清军已经不战而逃了,于是一声令下,山下的法军就开始对长墙工事发起了炮击。
正如冯子材预料的那样,由于地形限制,法军只能在长墙正面展开七八门轻型火炮,炮击的威力大大下降。
而对清军的蔑视,又让尼格里在简单进行了几轮炮击之后,在没有认真评估炮击的实际效果的情况下,就轻率下令步兵发起了进攻。
越南伪军在前,法国步兵在后,军官们吹着哨子,旗手挥舞着旗帜,开始朝长墙扑来......
06
等法军接近到距离长墙只有数十米远的时候,冯子材突然跃身而起,振臂高呼:
“法国佬已经毁了镇南关,再让他们杀进我们的国土,我们还有什么面目再见广西的父老?!不怕死的,跟我来!”
说罢,须发皆白的老将冯子材手持长矛,第一个冲出长墙,他的两个儿子紧随其后。
这样的画面之下,再胆怯懦弱的人也忍不住血脉贲张。
何况是早已对法国人憋着一股气的萃军将士。
九千健一边高喊“丢那妈”,一边同迎面而来的法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须臾之间,就有数名法军军官被砍倒在地。
此时,尼格里才在望远镜中发现,清军此次的战斗意志十分惊人,人数又多,在近身白刃战中,法军的枪炮完全无法发挥出优势......
尼格里正在犹豫是否要继续作战时,右翼的小青山突然枪声四起。
原来,淮军奉命从凭祥赶来,向小青山阵地发起反击。
小青山的崎岖地又限制了法军枪炮的威力,法军人数又处于绝对劣势。
尼格里一看情况不对,赶紧下令回撤,同时调预备队增援小青山,以防被清军夺占制高点。
然而,预备队刚调上去不久,尼格里又听到一个噩耗——湘军王德榜部从油隘出击,抄了自己的后路,法军的补给队已经被一锅端了。
这仗没法打了!尼格里最终认怂,傍晚时分,法军开始全线败退。
冯子材抓住战机,尾随追击,杀得法军狼奔豕突。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镇南关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镇南关大捷作为中国近代抵御列强侵略的战争史上极其难得的光辉一页,将永远载于史册之中!
07
镇南关之战后的第二天,冯子材下令清军乘胜向谅山方向反击。
二月初十,清军收复文渊州,法军仓皇败退。
二月十二日,清军发起对谅山的进攻。
尼格里指挥法军第二旅拼死抵抗,结果在激战中被子弹击中,受了重伤。
接替他的是爱尔明加中校。
爱尔明加见清军攻势凶猛,尼格里又受重伤,心态崩了,马上下令撤退。
二月十三日拂晓,清军收复谅山,并衔尾追击二十多里。
法军伤亡惨重,大批武器装备和物资被清军缴获。
第二天,法军惨败的消息传回了巴黎,顿时一片哗然。
一直主张对华强硬的茹费里内阁随即扑街。
但法国人并不打算就此收手。
接替茹费理的新总理——布里松,马上推动议会通过了一项增加五千万法郎军费的法案,继续向越南增兵,“一直打到中国人接受失败的现实为止”。
但布里松没想到的是,法案还没落实,法国总统布雷维就下令,与大清签订了停战协议!
08
法国人为什么突然咽了这口气,不继续打了呢?
因为法国政府发现,经过这一年半的战争,中国表现出的战斗力远远超出自己的预计。
虽然总体上法军胜多负少,但想彻底打垮大清是没有可能的。
当时的法军:
在台湾陷入毫无希望的对峙;
在宁波被镇海要塞阻挡,远东舰队司令孤拔被打成重伤;
在越南又败于镇南关......
军费已经花掉几亿法郎,法军及其附庸军伤亡万人之多,再打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大清这边同样头疼——
军费花了两千多万两银子,国库快要见底;
清军败多胜少,即使取得镇南关大捷,但也只能扭转局部的形势,无力成建制歼灭法军的主力;
台湾海峡被封锁,刘铭传已经快撑不住;
东南沿海因为法军的袭扰,贸易量暴跌,海关税收大幅下降;
越南前线的清军供给也是十分困难,朝廷借了一千七百多万两的外债来应付开支;
再继续打下去,财政难以为继,完全胜利却是遥遥无期。
如果东边的日本或者北边的沙俄再趁机发难,大清将无法应对!
09
两者都明白,到了不得不停战的时候了。
双方也都要做出了让步——
大清同意从北圻撤军,不再要求控制北圻;也不再阻止法国控制越南;同意给予法国商人在滇桂做生意的权利。
法国呢,不再要一分钱的赔款;同意从台湾撤军,解除对台湾海峡的封锁;同时承诺绝不侵犯滇桂两省。
就这样,和平实现了。
但冯子材却痛彻心扉!
因为收复谅山之后,北圻各地义军纷纷打着“冯”字旗号袭击法军。
清军也是难得的士气旺盛。
正是一举收复北圻的大好机会。
这个时候停战,岂不是前功尽弃?!
冯子材的悲愤是有道理的。
但客观地说,再打下去,清军也很难最终取得胜利。
因为清军无法威胁到法国本土,法军却可以从海上威胁中国本土。
而且真到了红河平原地带,法军重新集结兵力,清军的弱点将暴露无遗。
在悬殊的实力面前,靠战术和勇气是填不上的。
刘永福的黑旗军也曾威震北圻,但面对法军的强大火力,最终精锐丧尽,神话不再。
10
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正式宣布了这场中法战争的结束。
五月十三日,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残部及家属两千多人,离开经营了十六年的越南保胜(今越南老街)根据地,进入云南境内,终于可以回家了。
临行之前,他对前来送别的越南百姓说:“大家不必害怕法夷,我这次只是奉天朝之命回去汇报情况,不久之后还要回来的!”
然而,他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到越南。
回到中国之后,刘永福被任命为广东南澳镇总兵,驻守南澳岛。
在南澳岛上,刘永福的心情是十分苦闷的——朝廷虽然封他官职,却又处处提防他,将他的黑旗军旧部一批批遣散,让他几乎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渐渐老去的刘永福时常坐在海边,回想着当年在越南血战法军的往事,回想起一个个曾经鲜活的黑旗军弟兄的面孔……
然而,回到现实,眼前却只有无尽的大海……他以为自己的一生就将这样结束了。
可八年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再次把他推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让他在人生的晚年又一次书写出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实录》、《清史列传》、《刘永福历史草》、《请缨日记》、《中法战争史料》、《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