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拚回馈率、也没好市多助阵 揭中信银重夺信用卡王关键

中信银重回信用卡龙头,在红海市场不靠打回馈战,又要稳定成长,支付金融事业处处长陈德风(前排中)说,须重视客户「目的」而非「目的地」。(摄影者.杨文财)

当国泰世华银行拚CUBE卡、台北富邦银行抢下好市多发卡权,为信用卡王者宝座,使出浑身解数,但是没想到,最新的数据结果,中国信托银行才是冠军。

根据金管会统计,中信银一口气抢下流通卡、有效卡和签帐金额「三冠王」。

奇怪的是,信用卡市场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比的是谁优惠高,谁就能抢到客户。但中信卡的回馈率不见得第一,有的卡一般回馈率甚至只有一%,优惠比它好的卡,比比皆是。

为何它能稳住成长,重返龙头地位?答案是,不只打价格战,而先搞清楚客户的「目的」,不要只想「目的地」。

中信银曾经失去好市多发卡权,被国泰银抢走,其后痛失信用卡龙头宝座。二○一六年年底,他们推出Line Pay卡,主打三%高回馈率,可是非但没抢回冠军,却因不堪补贴压力,到二○一九年,回馈率降到剩一%。

结果,此举招致负面批评,中信流通卡成长的动能顿失,四年内从六%萎缩至不到一%,成长率远低于竞争对手国泰银,而部分客户也不满、抱怨,得出动客服部门,逐个致电解释。

「这给我们上了一课,只靠拚回馈率不是一个好方法,」中信银支付金融事业处处长陈德风表示。

可是不拚回馈率,信用卡还能拚什么?他们用台铁鸣日号做为启发的案例之一。

「我们去花莲、宜兰和台东等地玩,不知道去了多少遍,但为什么还要花好几万元,参加旅行社的行程,搭鸣日号再去一次?」陈德风说,「其实客户不见得在乎去哪里,但在乎过程有没有exciting(兴奋)。」

「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件事,客户的『目的』比『目的地』重要,」他说。

举例来说,客户的「目的地」可能都是去日本,但各自的「目的」却不同,可能是探亲、出差或是游玩。因此必须洞察客户真正的目的,了解需求,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有好的体验,进而绑住他们。

中信银布局三种不同卡,纵使不靠回馈率,也能扩大客群,且客户不易离开。

第一种,他们运用签帐金融卡,从无法办卡的年轻客户培养起,成为未来客源的生力军。

中经院第二研究所研究员王俪容指出,支付分别有先付的储值卡、现在付的签帐金融卡,到后付的信用卡,但台湾的签帐金融卡,发展比信用卡晚,是最空白的一块市场。

当其他银行抢进信用卡时,中信银却看向这块处女地。虽然签帐金融卡消费金额较低,不如信用卡,但办此卡的主要族群,是没有收入证明、难以办信用卡的年轻人,这是没被满足的需求。

中信银想的是:短期消费金额高低并不重要,若能解决这群年轻人痛点,成为他们第一张签帐金融卡,这群人未来可能转成信用卡的客户,成为新的生力军。

因此,中信和Line合作时,推出的不只是信用卡,也有签帐金融卡,并先推出针对年轻人,主打游戏、动漫等消费折扣的相关签帐金融卡。

以今年前九月,中信签帐金融卡消费金额市占率第一,超过三成,赢国泰银、北富银。

不只要有客源,客户到不同地点刷卡,就有不同的优惠和服务。

中信银是台湾发行最多联名卡的银行,与超过二十家不同企业合作,从中油、中华电信、台北一○一百货,到订房网Agoda等都有,用户到这些通路刷卡时,能得到更多优惠。

这种运用多种联名卡的策略,与国泰银、北富银做法很不同。

不愿具名的信用卡部门主管分析,北富银还在扩大信用卡规模,抢下好市多发卡权之后,发卡量大增上百万,可以和富邦集团旗下台湾大、momo等跨业合作;国泰银较少联名卡,目标策略是将各卡整合成一张CUBE卡,透过手机App,让客户随选优惠。

但中信银的模式,是一家一家企业去谈合作、发卡。为什么?他们认为,客户从早到晚,要去加油站、要逛百货等,企业通路才是主导者,银行扮演的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协助者。

但合作对象要挑选。陈德风表示,与他们联名的企业有三个特色:第一,该企业是行业的领导品牌;第二,有足够的会员数;第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不论中油或Agoda等,都是行业龙头,也有数十万,甚至百万会员。

这种方法不易一次到位,得花时间、花苦功累积。

政大商学院教授兼副院长邱奕嘉指出,联名卡就像银行的「带路鸡」。这一来让企业的用户有机会变成银行的客户;二来,银行各种金融服务包括贷款等,透过不同企业接触到客户。

当合作的企业越多,客户能使用的场景也越多,越容易被银行的各种服务包围,更离不开他们。

「当你的联名卡规模够大的时候,又会带来更多、更大的企业愿意和你合作,变成大者恒大,」邱奕嘉指出。

不过卡片一多,客户就难管理,也难使用,他们就用Line Pay卡解决这个难题。

这张卡是台湾第一家银行和社群平台合作推出,对中信银来说,这张卡是教训,也带来果实。

「(Line Pay卡)回馈金是二%、三%,高过银行的一.五五%成本,所以是赔钱生意,」Line前台湾区总经理、现任口袋证券董事长陶韵智指出,但中信银一开始敢砸钱合作,是因为「这布局的目的是要让用户爱上你。」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Line Pay卡刷完后,一秒钟就知道刷了多少,得到多少回馈,其他卡有的要等上一个月。

「消费者(刷卡)需要更爽、更直接的体验和回馈,不是给几次机场接送,或者给一些没有用的优惠,」陶韵智说。

第二,中信银发行多种联名卡,最大困扰之一,就是塞满客户皮夹,但透过手机绑定,不但可以一次管理多张信用卡,而且因为已绑定到手机,客户通常也不会剪卡。

根据金融产品比较平台Money101调查指出,疫情后,目前台湾有六成民众使用Line Pay等电子支付工具,反观信用卡只有一成六,这趋势显然不会回头。

而Line Pay卡历经大砍回馈率的阵痛期后,中信银的流通信用卡开始逐步回升,从最低点不到一%的年成长,到二一年,成长率已接近八%。

「银行未来绝对不会是靠信用卡赚钱,」邱奕嘉表示,信用卡市场高度饱和,台湾人几乎皆有卡,不和其他金融服务连结,很难赚到钱。

简单来说,客户办一张卡,银行要负担的成本少说一千多元,尤其通膨时代更难获利,有银行高层便说,「光砍掉信用卡机场接送的服务,一年少说可以为银行省下好几百万元。」

所以,连同中信银,还有其他银行包括兆丰、台新等,都纷纷开始整顿「呆卡」,也就是运用不续卡或邀请停卡方式,进行卡片清理,目的是降低信用卡发卡和维护运作的成本。

当每分钱都要花在刀口上,如何发挥信用卡最大效益,成为银行的必修课。

信用卡如同通路,带来客户流量,若结合其他金融服务,如信贷、财富管理等,就有机会变现。因为是带路鸡,洞察客户的体验旅程更为重要,从办卡、核卡到刷卡的每一站,都须仔细观察。

做好洞察功夫,在重要节点施力,纵使失去大型客户,仍有可能扳回一城;这是中信银逆转胜的秘诀,也是你在红海市场找出蓝海的策略。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8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