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未来人力资本竞争将在人类智能与AI间展开 政府需大幅提高教育投资
1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开幕式上表示,从人力资本培养和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宏观经济部门需首先转变观念,充实和贯通政策工具箱。
蔡昉指出,过去宏观经济部门谈论就业时,关注的是“菲利普斯曲线”,也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取舍关系。
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需求侧遭遇冲击时,通过实施刺激性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实现充分就业,即消除周期性失业。蔡昉指出,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少子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有所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回到充分就业状态,也不再对应原有的自然失业率水平,而是会更高。
因此,需要运用标准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周期性失业,使宏观经济回归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贝弗里奇曲线,扩充、贯通长期化政策工具(公共就业服务和提高匹配效率政策)应对结构性矛盾,降低自然失业率。
蔡昉表示,未来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加快减少和结构性矛盾加剧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三方面: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转向依靠生产率的新动能、以人力资本质量替代数量。
其中,要首先从结构入手释放总量潜力,增加劳动供给和增强社会流动。具体路径包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延迟退休政策。蔡昉表示,延迟退休政策不能“一延了之”,应该针对大龄群体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
在改善人力资本质量方面,蔡昉提到,未来人力资本竞争将从个人之间变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因此,教育也因此具有更高的外部特征、公共属性,这就要求政府承担更大支出责任,大幅提高教育投资——不能止步于达到GDP的4%,从娃娃抓起培养通识能力,帮助大龄群体跟上科技潮流。
此外,蔡昉表示,要以新范式、新理念应对挑战。不再仅以(教育或工作)年限作为人力资本识别标准;解决AI“对齐”问题助人力资源取(扬)长避(补)短;年龄两端劳动力混搭配置,形成中间群体的生产率效应;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社会保护。
“未来人口结构中,中间群体会有所缺失,如果将青年群体和高年龄人群混搭在一起,可能会产生1+1>2的效应。”蔡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