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诗萍》我支持蒋万安跨出这一步 蒋家评价要回归民主 而非一座空洞的圣堂
蔡诗萍》我支持蒋万安跨出这一步 蒋家评价要回归民主 而非一座空洞的圣堂(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蔡诗萍专栏】蒋万安建议中正纪念堂,可更名为「台湾建设纪念馆」,果然两面不讨好!
绿营得寸进尺,吃起豆腐,要他进一步谈蒋介石铜像的去留!深蓝更不爽,批他何必自己搬石头砸脚!《中国时报》直接以社论,逼他讲清楚,到底怎么看待两蒋的定位!
《中国时报》的社论,姿态很威,点出了「蒋万安认不认同自己也是中国人」这个前提。
毫无疑问,这篇社论,把台湾蓝绿的政治对峙,窄化为「中国人vs.台湾人」的选择,似乎认为两蒋的理念,就是「中国人对台湾人的抉择」!?
我不知道蒋万安,或他的阵营,会怎么因应这后续,毕竟,蒋万安代表蓝营选台北市长,如何不得罪蓝营内部不同想法,整合出他的胜利方程式,仍然是「认同分歧」的国民党阵营,要努力克服的内部隐忧。
不过,做为评论者,分析者,我必须说,蒋万安试图跨出「中正纪念堂」的「图腾泥淖」,不管他是不是「蒋家后代」,做为一位蓝营的中生代,每一位想要在未来台湾的政局中,有所宏图有所作为的蓝营政治菁英,难道不该主动积极的,去挑战这议题,而只能任由绿营一直把「蒋家功过」,当提款机使用吗?
这是我会支持蒋万安跳出来,谈中正纪念堂之未来的理由。因为,任何有企图心的蓝营政治人物,都得想想这议题该怎么办才好!
蒋介石无疑是以「中国人自居的」,相较于蒋经国晚年说他来台湾近四十年,「也是台湾人了」,看似很不一样,但那是每个人的「时代的限制」,老蒋主要的历史舞台在中国现代史,他以中国人自居,没有什么好挑剔的,这就像李登辉在日治时期以日本人自居一样,那都是「个人的时代经历使然」。
但,小蒋以「也是台湾人了」自居,则无疑,是有着客观上的台湾居住近四十年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晚年深深明白,国民党必须在这块土地上,彻底本土化、台湾化,否则没有立足之地的一种主观认同!
这才是蒋经国跟他父亲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他之所以,在历任总统的评价上,始终能维持第一的原因,他超越了省籍、族群,献身于政治典范的转移与创造上!
不了解他这翻苦心的蓝营,其实是真正扭曲了他,误解了他。如果不是这样苦心孤诣的转换典范认知,台湾的民主化怎么可能只是反对者的不畏牺牲,而没有执政者最后关头上的忍让与妥协?台湾从威权转型到民主,社会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关键不也在这里吗?
所以,若把「中正纪念堂」的存废去留,仅仅视之为「中国人vs.台湾人」的对立,那真是太窄化了这议题的丰硕性,以及,这议题对台湾民主之未来的意义性。
蒋介石,蒋经国,都有他们的历史舞台,都有他们在时代的限制下,政治评价的功与过,这些,都是台湾迈向民主化的发展时,必须要处理的历史遗绪。
但谁能否认,从蒋介石过世的「帝王驾崩仪式」,到中正纪念堂的矗立如「帝王之陵寝」,不都是在威权的年代,威权的体制下,才会有的思维吗?蒋经国过世的相对朴实化,李登辉人生谢幕的不过是一位卸任总统的辞世而已,不才是民主台湾该有的画面吗?
也许,在深蓝来看,蒋家后代的蒋万安,急着跳出来呼应绿营诉求,是难以忍受,但从民主价值的深化,从国民党也可以在民主典范的议题上,主动出击来看,我不觉得蒋万安这样做有何不妥?
蒋介石的历史功过,可以是学者的论述,可以是政治的攻防,可以是蒋家的骄傲,也可以是二二八事件之家属,白色恐怖时期受难者之亲人的痛苦记忆,那都是可以公开对话,彼此倾听的「开放场域」!
唯独,一个以威权时期,威权思索而出发的中正纪念堂,确实是可以转型,转化为,不同族群,不同政治认同的台湾民众,都坦然视之为「台湾走过之共同路」的和平广场,或历史场域!
我必须要对绿营说,转型正义不能变成政治追杀,转型正义必须服从民主价值。
我也要提醒蓝营,两蒋价值不是神话,不是圣经,蒋家历史要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被肯定被认可,最终是要在回归民主价值,而非一座空洞的圣堂!
谁能说蒋家后代蒋万安走出的第一步,不对,不该,不能呢?当民主价值肯定了两蒋,谁也不能再移动他们的位置了!
作者为知名作家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截图。
●经授权刊载,原文分享于作者脸书。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