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有“粮”方 “中国饭碗”成色足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2024年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在当天举办的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以下简称活动)中,粮食产业链上的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交出了喜人的“成绩单”。
“我国粮食库存充裕,远高于17%至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一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大国粮仓’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建桥乡一谷子种植基地,多台收割机在谷田穿梭,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连日来,当地逾万亩谷子陆续成熟,迎来丰收季。(图片由CNSPHOTO提供)
粮食产业的价值更高
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积极探索构建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粮食产业链上的“产购储加销”各个环节升级。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6万亿元,同比增长3.6%。粮食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省份达13个,其中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广东、四川等省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首先离不开充足的粮食储备保障。“中央储备规模稳中有增,地方储备规模增加、结构优化,原粮储备充足,成品粮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口粮储备保持较高水平,兼顾玉米、大豆等品种。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现有应急加工企业6900余家,应急日加工能力170万吨,可满足全国人民2天的消费需求。”
随着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的推进,更多好粮油产品流向市场。数据显示,《小麦》《大豆》2项国家强制性标准、2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51项行业标准发布,切实增加了市场上优质粮油产品的供给。各地围绕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累计建设优质粮食示范种植基地273个,如山东省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到1400多万亩,新增优质粮食1000多万吨,年助农增收30亿元以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强调,要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促进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节粮减损就是增产增效
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是我国粮食产业仍在全链条推行节粮减损,“粮袋子”的口子越扎越紧。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高度重视节粮减损标准化工作,构建了粮食流通节粮减损标准体系,覆盖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各环节。
在粮食储存环节,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较2014年增长36%;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气调储粮仓容5500万吨;国有粮库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另外,近10年来农户储粮损失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左右,由8%降至约3%。
在加工环节,全谷物概念的引入,正在有效解决粮食资源浪费、营养损失的问题。据悉,《大米》国家标准通过设置加工精度上限来引导企业适度加工,既更多地保留了大米的营养成分,又能将总出米率提高1.25个百分点。
刘焕鑫表示,要积极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强化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广绿色低温储粮、粮油适度加工等技术,推动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促进居民营养健康消费,共同营造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良法守护粮食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已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端牢“中国饭碗”有了更坚实的法治支撑。
粮食安全保障法对从耕地保护到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各环节,以及粮食应急、节约减损等方面作了系统规定,为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对照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我们将抓紧研究完善粮食储备、流通、应急、节约等方面的配套制度规范,该制定的制定、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履行监管职责,依法行使监管职权,将粮食安全保障法确定的重要原则、重大战略、重要制度等落实到粮食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强调。
今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在主会场活动现场,一批“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典型案例集中亮相,并向全社会发出粮食安全主题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