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极左体制 笔下柔情又矛盾

作家米兰‧昆德拉惯以嘲笑和幽默的方式书写人生。(美联社)

米兰.昆德拉去世的消息在两岸都引起波澜,而相较之下若说在台湾是吹皱的池水,在大陆则如水漫金山。自80年代昆德拉的作品出现中译本,《为了告别的聚会》(台译《赋别曲》)的译者景凯旋就曾表示:「有个时期,几乎口必称昆德拉」。

文学评论家李欧梵于1985年的《外国文学研究》的〈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被普遍认为是向大陆读者介绍昆德拉的第一篇文章,1987年作家出版社以「作家参考丛书」的方式,推出了韩少功所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台译),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轰动,很快掀起了「昆德拉热」。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成为影响了当代中国文青的精神之书,莫言、王安忆、毕飞宇等作家都专门写过关于昆德拉的文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自己读昆德拉的小说是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讽刺,且这种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

在近40年的时间里,昆德拉在大陆广为人知,甚至可说是中国大陆读者最喜爱的当代外国作家之一。大陆翻译家余中先认为,中国读者喜欢昆德拉,是喜欢他面对生存的态度,以嘲笑、戏谑、幽默、举重若轻的方式来书写人生。作家王安忆则最喜欢昆德拉早期作品《玩笑》,认为其中有女性才有的痛苦而温暖的情感。「在世界的男作家里,只有昆德拉才具备这样的柔情和矛盾」。

作为译者,韩少功认为「我们并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这对于译者和读者来说都一样。然而种种理解都不会没有意义。」他也指出,若以为昆德拉只是政治化的「伤痕」作家,恐怕误解了他的创作,如果是基于对人类取得自由的责任感,对心灵奥秘的坦诚与严肃,对文学鉴赏和创作的探索精进,「那么昆德拉这位陌生人,值得认识和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