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非遗手拉壶,多款壶型,小巧雅致,品味工夫茶艺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一把壶,三个杯。便是潮州人的一天。
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都可以在一席茶中,长斟短酌,芳香溢齿。
潮州工夫茶,始自宋代,至清中期已蔚然成风,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夫茶之特别之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品工夫茶,不为大口解渴,意在小口品茶香,体茶意。这也是为什么潮汕地区的茶具看起来都特别的“小”的原因。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巧雅致、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主要特点。
“壶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100ml左右的手拉壶是潮汕工夫茶常用的茶具。且不仅茶壶,炭炉、砂铫、茶杯等一应茶席用具都十分小巧精致。
今天,一条就为各位茶友带来四款“袖珍”潮州手拉壶及一款手拉小茶船。由潮州手拉壶工艺师林汉彬老师纯手工制作。
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有以下作品可选
迷你水平壶
君德壶
渔翁壶
福容侧把壶
手拉小茶船
林汉彬,1986年出生于中国瓷都潮州湘桥区。
自幼耳濡目染,对壶艺产生浓厚兴趣,后随手拉壶老工艺师黄刚清师傅学习壶艺文化及制壶技艺,得其真传。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良。所得壶品优雅、出水流畅。作品多次获得壶友和藏家的青睐和好评。
本次众筹,支持任意一款筹品,均赠送骨瓷“若琛瓯”工夫茶品茗杯三只。
“若琛瓯”即品茗杯,潮汕的工夫茶四宝之一。
白瓷翻口,杯小且浅,容量约为10~20ml,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专门用来品饮工夫茶。 一般在潮州工夫茶席中,搭配2~4只这样的小茶杯专供饮用。
潮州有老话说:“茶薄人情厚”。街头巷尾,汲泉烹茶,民宅店舍,无一不见工夫茶具。
潮州工夫茶艺讲求淳朴自然,崇尚大道至简。
在冲饮的方式技法上,也无繁复细节与多余的动作,追求简单纯粹的茶之本味。
潮州地处省尾国角,历史变迁让中原文化在此尘埃落定,很好地保留了古代茶事的美学理念和冲泡方法,具有唐宋茶文化之遗风。
清末民初,潮州工夫茶己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冲泡程式。
如今,喝工夫茶已不限于粤闽台地区,其影响力早已遍及全国,蜚声海外。
工夫茶具,独特泥料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宜兴紫砂壶在明末清初时,是潮州工夫茶冲泡器具的不二之选,然而其价格昂贵,非常人可得。
因此,迫于需求普遍,使得潮州人不得不去革新,去制作实用价廉的茶壶。于是潮州手拉壶随着历史变迁,应运而生。
潮州手拉壶的制作工艺源于宜兴紫砂壶,清初开始被引进到潮州枫溪。
不仅壶型精巧细腻,同时还能锁住茶香,是泡茶利器。
历经百年,作为潮州工夫茶不可缺少的茶具组成,是工夫茶品饮精髓的很好体现。
众所周知,泥料的优劣是决定一把壶好坏的基础,而泥料的配方则关系着这把壶的质量和外观。
潮州自引入手拉壶制作工艺后,泥料大多选用潮汕本地田土。这种田土,以往在行内常被笼统地称为朱泥,多产自枫溪。彼时,田泥虽取材方便,却有弊病,即烧制的过程中容易变形,成品率低。
且不易熟,烧制不熟会造成茶壶有吸水率高、冲泡的茶汤有泥腥味、使用寿命不长、容易损坏开裂等缺点。
潮州匠人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多次改革,将潮州手拉壶的工艺、品质和艺术价值又提升到了新的层面。
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做出了突出贡献,从90年代开始,他先后对原材料、制壶工艺以及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对潮州境内近百种风化石进行试验,发现了可与紫砂泥媲美的上乘泥料,那就是含铁量高的风化石。最终实现了潮州手拉壶在泥料上质的飞跃。
本次众筹的五款产品选自潮州境内的风化石为底料,采用宜兴紫砂练泥手法炼制。
进而从泥质上达到可塑性高,入窑后收缩率小,成品透气性好的优点。
迷你水平壶
容量:50ml
该壶型为林汉彬老师代表作之一,藏于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
潮州人泡工夫茶,对小巧精妙的“水平壶”情有独钟。
有道是“手上无水平,怎可论工夫”。
水平壶是紫砂名壶之一,也是工夫茶壶的鼻祖,是工夫茶席上实用经典、不可或缺的壶型。
林老师的这款水平壶亮点在于“小”,容量仅有约50ml。
是名副其实的“一人饮”容量。
水平壶又叫孟臣壶,早年为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所作。
400年来,水平壶一直是茶友心目中工夫茶的图腾,民间甚至流传有“壶必孟臣”之说,足见人们对这款壶型的痴迷。
众所周知,无论是宜兴紫砂或是潮州手拉壶,容量越小,制作难度越高。
这款迷你水平壶可以说是在“能用”的基础上,将“精致小巧”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工艺师的指尖技艺是非常大的考验。
君德壶
容量:70ml
“君德”壶型,乃手拉壶传统经典壶型。正如古言中以“君德”一词形容君子美德与修养,载入经典,流传至今。
此作品造型简朴圆润,壶腹便便,平稳大度,立意有容乃大,风华内蕴,恰如君德之义。
“君德式”因壶工张君德而名。
整体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捺底。
壶身圆润敦厚,呈鼓腹梨形,线条柔和。
三弯流朝天,圈把颇为大方。
壶盖高耸,一枚珠钮上立。呈挺拔飞逸之态。
壶底部略微收缩,壶体呈下沉之势,稳重敦厚,大气有形。
君德器,鼓腹,容量大。所以也有“君子之德”的美意,寓意宽宏大量、大度能容,突显主人气度风骨。
上窄下宽,聚气效果好,对香气的表达也更到位。
渔翁壶
容量:70ml
同款陶瓷作品《寒江孤影》为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所藏,且荣获2020年广东(潮州)工艺美术精品展网络评选市民最喜爱的潮州工艺美术十大精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介蓑翁,心怀的却是天下。
此壶造型奇特。从壶把,壶盖,延至壶嘴,线条浑厚流畅,宛若天成。
细看这把壶,壶盖形似一顶老渔翁的竹帽,轻而稳地契合着壶口,透露着一丝神秘超然的味道。
壶身圆润饱满、阳刚大气,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与敦厚憨实的渔翁性情暗相呼应。
而那直挺修长的壶嘴更是像伸出的鱼竿,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粗拙。
一分一寸,恰到好处,真是惟妙惟肖、妙不可言!
远观这把壶,犹如一首隽永悠长的古调。
色泽古典富有润泽光芒,稳重而不失灵气。
福容侧把
容量:120ml
作为潮州手拉壶经典款式,福容侧把壶出自经典器型“容天”。
潮州的制壶匠人在容天壶的基础上,把壶把做成侧把,把壶盖墙做高,使之能够90度倒茶卡盖。
林老师的这款福容侧把,壶身更接近容天壶的造型,在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
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壶把翘挺,灵动有趣,拿捏舒适。
壶嘴短直,出水流畅。
出水效果佳,使用起来方便舒适。
同时这款也是四款筹品壶型里,容量最大的一款,适用3~4人冲泡工夫茶。
手拉小茶船
尺寸:直径16cm 高3.5cm
“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出,最便。”文震亨《长物志》中所描写的“茶洗”,就类似如今的茶船。
在潮州,茶船几乎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实用茶器。除了常见的瓷茶船,还有红泥手拉制。古器中则有铜制、锡制、青花瓷制等,器形上除了圆形之外,还有八边形。
林老师的这款手拉茶船,造型像一个“飞碟”。
高度仅有3.5cm,单孔沥水。
古朴简单,并无过多的修饰和装饰,搭配任何壶型都能恰当地映衬茶壶的精致。
看似朴实无华的设计,实际制作起来一点也不简单。
恰恰是因为只有单孔,茶船的承面更要平整且向中间凹陷,十分考验作者的制作水平。
指尖上的艺术,潮州手拉壶
轱辘拉坯,是潮州手拉壶技艺的核心内容。
同时,原料的选择和制作技艺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做一把好壶,原料的制作是关键。
要经过挑选矿土、提炼泥料、揉土等多道工序,使原料的粘度、韧度、含砂量和干温度等恰到好处,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泥料。
做手拉壶的第一步,是将提前制好的熟泥,切割后放在平台上,反复揉捏,排出泥中的空气,均匀泥料的含水量,增加泥料的柔韧性和可塑性。
手拉壶讲求的是“快、准、巧”三字。泥料的干湿,轮盘的转速,手指的每一次动作,都在刹那间发生。
这考验着制壶师的手、眼、心合力。不同性情的手艺人对器物的感知,造就了不同气质的手拉壶。
一把壶拉好坯后,要静置阴干数十小时,才能进行修坯。
修坯是展现一把壶型态神韵的关键。
修坯之后,就可以根据壶的大小做出壶盖、壶把和壶嘴,要讲究使壶的比例协调合理,浑然天成。
最后,手拉壶还要再进行精修,才能入窑烧制。
内容来源一条app
有任何产品反馈,请联系一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