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还在开,车企却没了!16万新能源存量车主遇困境,该如何避坑?

有些人啊,走着走着就没了;有些汽车厂商吧,开着开着就关门了。

那么,针对那些关门了的车企,我们买的车怎么办呢?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这里,车企的“生老病死”轮番上演,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目前大约有16万存量车主面临“车还在开,车企却没了”的窘境。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应该怎么避雷呢?

1、16万存量车主之中有你吗?

中汽协的数据,统计的是申请破产或者长时间不生产的新能源车企的存量车主,约为16万辆,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北欧电动车重镇挪威,2023年电动汽车销量仅为10.46万辆。

其实,这个数字还是有点保守的。

例如与吉利汽车有着深厚血缘关系的知豆(参数丨图片),2019年之前累计销量就超过了10万辆;目前正在破产重整的威马汽车,2019-2021年的3年间,就销售了超过8万辆新车。

这还不算那些规模较小、半路出家、走了都没人知道的小厂。

除此之外,16万辆这个数字,预计还会大幅增长,因为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淘汰期,关、停、并、转的车企还会更多。

2、新能源车企“没了”,为什么危害更大?

其实这些年消失的不单单有新能源厂商,传统燃油车厂商也有很多都没了,例如“皮尺部”众泰,巅峰时也是年销30万辆的一方诸侯。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车企消失,对消费者的伤害要比燃油车更大。

这首先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属于新生事物,零部件供应链并不稳定,不同厂商之间的规格也不统一,独立的第三方售后服务网络也不完善。一旦汽车厂商倒闭,车主想自己修车都买不到零部件。

其次,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还有点不一样,它们中有不少都搭载智能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系统,厂商一旦停止运营,后台无人维护、升级,旗下车型可能会直接变成“板砖”。

而且,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人才也比较少,车主想修车,就算好不容易找到配件,想找熟练技工去修车也很麻烦。

你想找个修发动机的人,随便一个汽修店都能找到;但在现阶段,想找到一个修动力电池的师傅并不太容易。

3、到底该怎么避坑?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据我目前的了解,即便是一些背靠国家队的新品牌,目前内部也在人心惶动。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该怎么避雷呢?这儿有2个妙招。

首先,买车要先看品牌,优先选择规模较大、经营时间较长、信誉比较好的车企。

大型车企的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般情况下要比小型厂商更“稳”,就算经营出了问题,也会有人接盘。

其次,要经常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新闻,如果你看上了某个车企的车型,但这家公司却负面新闻不断,或者是不务正业、云里雾里,这种车企最好需要留个心。

其实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那些很长时间不更新换代的、经销商动不动就退网的、动不动就换个掌门人的,都是前景不明的征兆,就算它们没有破产,也应该远离它们。

4、真碰上了咱该怎么办?

新能源汽车厂商突然“跑路”这个事儿,咱们这几年经常能听到,甚至说,某些品牌都传出倒闭的新闻了,人们才知道还有这么个牌子,我还没买呢,你就不干了?

经过这几年的淘汰,这样的牌子越来越少,能淘汰的都淘汰了,能活下来的都是多少有点底子的。

从理论上来说,消费者被坑的几率,比前几年小多了。

但风险还是存在,想想看,现代和起亚这两个难兄难弟,2016年的时候还是韩系双雄。所以,目前还在存活的新能源品牌,不出事儿则已,一出事儿可能就会玩个大的。

那么如果你真的碰上了这种事情,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积极找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障组织维权。

根据2017年实施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汽车厂商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应该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

其次,就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在厂商不管的时候,寻找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专门服务于新能源汽车的第三方车辆维修、保养机构也会大量出现。

但还是那句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注意甄别,别遇上这些事儿。

结束语:

目前新能源市场还不成熟,各种乱象比较多,因此强烈建议消费者购车时需要多长几 个心眼。谨记一句话:千万不要贪便宜!最后也留一个互动问题:如果现在有某些冷门小厂的车型在超低价大甩卖,你会放弃大品牌而去选择吗?咱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