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要想卖好车,高管得先学会吵架?

曾几何时,中国车市竞争的主旋律从比拼产品、比拼品牌变成了比拼谁更会吵架。

燃油车时代,各家品牌竞争或者说宣传的重点,要么是新发车型的设计和技术亮点,软性一点的就是换代车型的口碑宣传,要么是讲述品牌故事,再就是请几个有代表性的车主聊聊多年以来的用车体验,主打的就是有条不紊,面面俱到。别说车企高管之间吵架闻所未闻,就连公关层面的竞对稿件,审稿极其严格,对竞品缺陷的描述尽可能的留有回旋余地。

可是到了23年,各家车企之间温良恭俭让的竞争氛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对抗风气。特别是头部的新能源品牌,高管下场直接对线的情况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就差当面指鼻子互飚脏话了。

市场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奇怪的认知,仿佛谁更会吵架,谁成为热门,谁家的销量就会更好。

事实也证明,2023年那些吵得凶的品牌,确实在销量表现不错。比如,比亚迪和理想就是如此。这两位是2023年社交媒体上的长期热门,时不时就上一把热搜。

尤其是李想人称微博之王,各路友商总是被强势输出,关键是还吵不过。还有余承东也是一位狠人,不仅吵架的功夫无人能敌,火力输出强度连李想都甘拜下风。

引来泼天流量的同时也带来无尽的质疑,但是它们的销量确实芝麻(参数丨图片)开花节节高,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形成了断崖式的领先。

难道现在的车企要想卖好车,高管一定要学会吵架?

吵架不停

准确地说,现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吵架”风气始于马斯克。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始终都是以特斯拉为榜样,所以马斯克的一举一动也深刻影响了国内诸如李斌、李想、雷军等一批由互联网转入汽车领域的创业者。

马斯克在2018年愚人节当天发推文宣布“特斯拉破产了”,并配上自己盖纸皮露宿街头的照片。特斯拉股价当日大跌7%。同年8月,马斯克发推文表示“想将特斯拉私有化”,次日特斯拉股价上涨13%。马斯克这种“任意妄为”的操作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现在马斯克收敛了很多。但是他的中国同行们并没有收手,反而是有发扬光大的趋势。

我们以去年年底何小鹏和余承东关于AEB的争论为例。何小鹏说“友商AEB造假”,余承东说“连AEB是什么,居然有车企的一把手还根本没有搞懂”。两位大佬在社交媒体上虽然没有直接指名道姓,但是地球人都知道他们指代的是谁。

这种大佬级别的互怼,在以前的汽车圈完全都看不到。

2023年最猛烈的一次吵架来自长城和比亚迪。这一次没有大佬参与,而是双方的官微在战斗。5月25日,长城发布声明,就比亚迪秦PLUSDM-i、宋PLUS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举报;比亚迪在当天回击:“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我们的产品及相关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认证。”

之后双方反复拉扯,给各路媒体贡献了一波选题,消费者也狠狠地吃了一次大瓜。

而年底的懂车帝冬季测评,更是为各路车企大佬提供了炮火集中攻击的靶子。余承东炮轰“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吉利副总裁杨学良直言“不科学、不严谨,结论不令人信服,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伤害了懂车帝自身的公信力”,长城举行新闻发布会,还提出“共建中国新能源高质量测试标准”。

不得不说,以上敢于吵架的高管所在的企业销量表现都十分不错。像比亚迪完成了300万的销量目标,吉利也完成了年度KPI,长城、小鹏、华为各自的销量成绩同比增长喜人,可以说为2024年的发展打造了有利局面。

再看新势力和传统自主的二代新能源品牌各自的高管也都火力十足,蔚来马麟和李想关于营销费用的争论引发了关注,也引发了争议。还是那句话,敢于吵架和引战的高管,其所在的品牌销量都不错。

背后真因

或许是看到了高管引战、吵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2023年有更多的品牌加入到这个阵营里。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发展到2023年了,各家车企也抛弃掉了以往“一本正经”的竞争模式。什么不能撕破脸皮,什么要给竞争对手留有余地,什么娓娓道来的品牌故事,这些都不如一句“遥遥领先”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移动互联网时代,什么最紧要?当然是舆论。现在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每天都在接收各种信息,大多数都石沉大海了。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各家产品的技术参数、设计理念蜂拥而来,说实话没几个人能记住。不是说这些信息不重要,而是说在传播的优先度上,车企宣传更应该看重的是加深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印象,之后才是参数细节方面的信息。

可以说,车企高管吵架也好,引战也罢,他们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让消费者对这个品牌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换句话说就是,先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高管树立个人IP和公司品牌深度绑定,他们输出观点、引导舆论,说着放飞自我、看似口无遮拦的话,比如500万最好的SUV之类的,其实这是一个筛选用户的过程。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个品牌是全民都喜欢的。哪怕是再完美,总是会挑出毛病的。这个逻辑反过来说,那就是一个再讨厌的人,他也不会是孤家寡人。老话说得好,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呢!

在汽车行业,一个品牌注定是一部分人喜欢,一部分人不喜欢。新能源也是如此。

客观地说,新加入的高管也不全是为了引战而来的,他们更多是为了引流而来的,筛选出对自己品牌感兴趣的消费者。

这也是新能源汽车改变旧的市场规则的一种体现。而不仅是电池、电机、电驱等技术的应用和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体验。

所以,我们只是看到了“吵架”的表象。

当然,新事物、新逻辑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些言论确实很容易犯众怒,特别是对优点无限放大,对缺点只字不提。还是那句话,信息爆炸时代,消费者很容易进行信息比对,一旦给消费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今后再想掰回来,可就难了。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送给车企高管们!

百姓评车

比亚迪、理想等品牌销量完成目标,确实值得所有品牌学习和仰望。从结果往前推导,它们的成功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的,精准的产品定位,令人心动的性价比,出色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还有成本控制,当然也包括高管的“吵架”助攻,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在一起才有的结果。

如果说后来者只看到了吵架的表象,而在产品方面做得一塌糊涂,那就只能成为行业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