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恆/首善台北與世界宜居的幾步之遙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Resonance Consultancy新近发布的「二○二四全球最佳城市」(World's Best Cities 2024),我们的首善地区大台北(包含新北)名列亚洲第六、世界第四十二,考量到台湾的历史与幅员,这项成绩确实肯定了大台北多年以来的苦心经营。

该报告以宜居度(Livibility)、可爱度(Lovability)与繁荣度(Prosperity)等三大维度、共廿四个面向来评选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会。有趣的是,我们能从数百个国际城市中脱颖而出,还要归功于美食与购物这两大特色。

虽然我不是一个城市鉴赏家,但从这份名单上看来,我至少去过其中三分之二,还在一半的城市里留下过生意足迹。做生意可不是观光景点拍照打卡的走马看花,而是需要实地了解人文商情的详尽探访,所以走过大半个地球之后,我相信我对一个城市的宜居度、可爱度与繁荣度的高低深浅应该也有些许的话语权。

我认为一个城市的伟大与否,除了都市更新、青创生态、催生扶贫等志存高远的宏大议题,当然也有守望冷暖、柴米油盐的生活琐务。单从情感上说来,这座承载了吾人成长与立足的台北城,永远是我心目中全球最佳城市的第一名,然而从客观的角度看来,我们必须要承认咱们的大台北在诸多面向上还有程度不一的成长空间。

近来有此感慨,肇因于我觉得台北逐渐落入一种「大处着眼、小处失手」的诡异场景之中,原本城市之中鸡犬相闻的人车扰嚷,属于烟火人间的一种美好姿态,但台北市区的喧嚣尖锐却显得有些面目狰狞。据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大概以音量五十五分贝左右作为住宅区户外的参考值,目前台北公车在转弯或路边停靠时须启动蜂鸣器并持续警示,该音量可能高达七十五至九十五分贝,虽然我家位于大厦中高层也有防噪窗户,但某些夜晚清晨,还会不时被尖锐的蜂鸣惊醒,每每此时,我恼怒之余也为那些住在中低楼层又没能安装气密门窗的市民们寄予无限同情。

我理解公共交通的安全规范,也知道调整音量必须经过中央同意,然而,我们不是科技强岛与智慧城市?难道相关单位不能研拟出一套更符合AI时代的道路守则,例如设计出日夜调节的智慧化程序,毕竟高峰和半夜的道路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更有甚者,疫情之后路上出现了不少改装跑车与重机,在安静的街道上呼啸而过的时候,我有种仿佛又回到曾经飙车族猖獗的错乱时代,对于一个世界级的宜居城市而言,这难道不也是应该被严加取缔的另类污染?

除了扰民的噪音,强调清净家园的城市建设也有其治理盲区。例如,我家位于台北两座老牌公园之间,一直都是邻里家人休闲运动的好所在,然而,这两年不知何故,突然黑虫横行、神出鬼没,有人说是蚊蝇,有人说是铗蠓。但无论是哪种虫虫危机,随着炎夏将近,又有登革热等各种疾病潜伏,公园治理不应该只看绿化比例与硬体设施,掌握一套生态友善的害虫管控也是守护城市愿景的核心能力之一。

我们都知道魔鬼藏在细节之中,一座城市的经营规画又何尝不是无数个细节所点化而成?不只是秀出响亮的口号或是绚丽的场域,而是在日常细节的优化里,台北市才能真正超越历史与腹地,成为一个一年比一年更加可爱与愈见繁华的宜居城市。

(作者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