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Ying C./世界最佳甜點店出爐?看名單之前先看門道
许多因素影响餐饮评鉴结果,在解读之前须先了解运作逻辑。图/Ying C. 陈颖提供
你是否曾经想过,餐饮界有米其林、Gault & Millau、世界50最佳餐厅等知名评鉴,那甜点业界呢?是否也有相关评鉴?评鉴对象包含哪些、评审又是谁呢?其实,除了各家媒体随时都在发布「全球(或某地)最佳甜点店」榜单之外,上述几个餐饮评鉴近几年也都相当关注甜点领域,甜点主厨被视为影响餐厅整体餐饮水准的重要因素;世界50最佳餐厅、Gault & Millau以及Les Grandes Tables du Monde(世界美食评鉴,又称「大公鸡美食评鉴」)等餐饮评鉴,也年年颁发「世界最佳甜点主厨」。
不过,这些评鉴都聚焦在甜点主厨而非店家。与之相对,这两年有另外一个法国美食评鉴「La Liste」(全球顶尖1000餐厅),开始将全球甜点店、甜点餐厅、烘焙坊与下午茶沙龙等纳入雷达范围内,不仅在自家app上增列全球甜点店地图,也从2023年开始创设各类甜点奖项,除甜点主厨,也囊括各甜点店家与不同类别。以今年6月刚公布的奖项为例,在店家的部分,就包含全球最佳甜点店(得主是由François Perret主厨带领的巴黎丽池饭店甜点外带店Ritz Paris Le Comptoir)、最佳下午茶、年度注目新店家、永续与社会责任,以及工艺与原创性奖项,甚至还有鲜为人知好店奖;甜点师领域则包括世界最具创造力主厨、改变产业游戏规则者、创新者、年度新星。奖项包山包海,可说是到目前为止对甜点产业覆盖率最高的美食评鉴。
为颁发这些奖项,La Liste不仅举办颁奖典礼邀请得奖者共襄盛举,公关新闻与社群媒体资讯发布阵仗也极为盛大。然而,和此热闹场面相对,奖项究竟是经过什么样的评审过程、评审团成员有谁、评鉴方式为何,却无人知晓,也没有任何说明。若检视得奖名单及app上的甜点店家,会发现虽然看似触角延伸至世界各地,如本次得奖者除欧美外,还来自杜拜、巴基斯坦、澳洲、南韩与中国等地,但只有制作法式甜点、或以此为基础变化的店家与主厨才会纳入名单,大多数获奖者也是法国店家或主厨。
La Liste的餐饮评鉴号称「以全球餐饮评鉴、奖项与新闻媒体露出加权平均」算出全球餐厅排名(实际上的加权参数同样无人知晓),具影响力的知名评鉴如米其林、Gault & Millau、世界50最佳餐厅等一般说来权重较高,La Liste的最终名单也自然反应这些评鉴名单的观点,其中法国餐厅占比最大、排名也更靠前尚属合理,但甜点奖项「法国化」得更明确:评鉴本身代表法国观点,评鉴结果也持续输出、强化此观点。其内在逻辑很明显,法式甜点必须居于领导者的地位。
饮食文化向来脱离不了政治,法式甜点从名厨卡汉姆(Marie-Antoine Carême)在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惊艳欧洲皇室、贵族与上层阶级后席卷全欧,往后更输入世界各地。现今全球甜点趋势无不奉法国为尊、法国的甜点相关比赛更主宰全球甜点圈的影响力程度排名。日本历史学家池上俊一便曾出版过《甜点里的法国》一书,认为法国将「甜蜜当作武器」,以法式甜点向外强势输出法国文化。米其林评鉴其实也有类似的逻辑,法国菜与法式餐饮方式同样在米其林评鉴插旗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以法国标准定义精致餐饮。
除了历史文化,评鉴本身同样反映资本博弈的结果。世界50最佳餐厅评鉴便从不掩饰自己的商业运作逻辑,餐厅可以借公关手段炒热自己声量、招待媒体与潜在评审,而身为评鉴主要赞助商的两大矿泉水品牌更是餐厅指定用水,拥有可观运作空间。就如同各比赛赛事总有赞助商支持,La Liste的甜点奖项由全球巧克力领导品牌之一的可可巴芮(Cacao Barry)赞助,其背后资金与公关媒体曝光的考量,同样也再清晰不过。
台湾无论媒体或店家、消费者,经常唯欧美评鉴马首是瞻,但其实所有评鉴皆有观点,评鉴方式更规范了游戏规则、影响结果,准确与公正性不见得是评鉴目的。在解读、宣传与背书评鉴结果时,最好能先了解相关运作逻辑。以La Liste为例,在所有评鉴机制皆不透明的情形下,与其将排名或得奖名单奉为圭臬,不如视为一份了解产业人物及潮流的参考名单,或许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