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德】聂卫平说:70年代,我下棋也很嗜杀,但一碰到他就软了
陈祖德
中国棋院首任院长陈祖德,1944年2月19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小说《祖国高于一切》的作者陈祖芬的弟弟。他自幼就表现出围棋方面的天赋,尤其师从围棋前辈顾水如、刘棣怀等人后棋艺大增,1961年进入国家集训队、先后三次获得全国个人冠军。
1963年和1965年,陈祖德受先(每局均执黑)和分先(双方交替执黑)分别战胜日本杉内雅男九段和岩田达明九段,打破“日本九段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击败日本九段棋手的中国人。
1965年中国围棋代表团访日期间,陈祖德推出围棋新型布局,取得巨大反响,该布局后来被围棋界誉为“中国流”,陈祖德称为“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
香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曾拜陈祖德为师。围棋国手聂卫平谈到陈祖德时这么说:“70年代我的棋也很嗜杀,一般的棋手都不在话下了。但一碰到陈祖德我就软了,因为他比我更强大、更凶猛。我碰到他,就像棉花遇到了钢板。”
2012年11月1日,陈祖德大师因胰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值其忌辰,如去选摘他2007年4月16日在《光明日报》社的演讲“围棋与东方智慧”的部分内容,以志追思。
作为一代大师,陈祖德眼中的围棋,有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棋盘的中央是太极,棋子的黑白两色表示阴阳;围棋的棋子、棋盘又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子是圆的、即所谓“天圆而动”,棋盘是方的、即所谓“地方而静”。还有,围棋棋盘有361个交叉点,就表示我国传统历法中的农历一年为361天;棋盘分为四部分,就是四季,每部分有90个交叉点、就代表一个季度有90天……
顾水如和陈祖德
陈祖德年轻时
包括围棋对弈的胜负也都体现着中国文化。其他的棋类,往往都是赢者通吃、输者被斩尽杀绝,或者“将帅”被杀死、“旗帜”被拔掉。但围棋不是这样,赢一目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无须斩尽杀绝。这里面就有我国传统文化里的和谐、中庸思想。
千百年来,为我国围棋界广泛推崇的、唐代王积薪提出来的“围棋十诀”,则完美诠释了中华文化中的棋道、和做人之道,即所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第一、不能贪胜。
赢半目和一目半都是赢,就可以了;你明明只能赢二目,却非要大赢二十目,那就贪胜、不明智了。中国的中庸思想就是这样,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干什么事情、一贪就坏。
第二、入界宜缓。
侵犯到人家那里去,不要着急,慢慢地来,不要急于侵犯人家。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反倒可能害了自己。
第三、攻彼顾我。
进攻人家要顾到自己,盲目去攻、自己到处都是破绽,这种攻是不行的;自己没有破绽,才能去攻人家。匹夫之勇不可提倡。
第四、弃子争先。
你弃子才能争先,要抢先手,就要付出代价的。什么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世界上好处都给你得全?没有的事儿。不仅是下棋,做人就是这么做。
第五、舍小就大。
你要大的,就要舍小的,连小的都不能损失,那是不行的。一个人干任何事情就要有得失,人的一生最后总结得比失多一点,就成功了。
第六、逢危取弃。
碰到危险你就放弃,不要抱住不肯放。
第七、慎勿轻速。
什么东西都不能太快,轻举妄动是不行的,干什么事情也是如此,做人要谨慎小心,兢兢业业。
第八、动须相应。
你的行动要有照应,不要单干,蛮干更不行,下棋也是这样。
第九、彼强自保。
人家强了、你就得保,人家很强大、你还盲目地攻击人家,是傻瓜。
第十、势孤取和。
势力弱时,应直面现实,灵活地“取和”,这说是一种有准备的、积极主动的抵抗手段,包括对方如果坚持“不和”的话,自己也有预先准备的反击手段,这样才能确保“取和”成功。
陈祖德和前妻郑敏芝、儿子陈一秋
陈祖德和妻子夏彩娟和孩子
大家分析一下:上面的“围棋十诀”里,是不是每一条都不仅仅适用于下棋,而且还可用于经商、从政、治学……等等?
当然,更可应用于战争。据史料记载,毛主席也曾是围棋爱好者,井冈山时期,他跟朱总司令下棋,红军战士还给他刻个棋盘。在他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都曾用下棋做例子来讲述相关道理。
美国耶鲁大学斯哥特鲍尔曼教授在他的文章里,更是从围棋的角度来解释毛主席的战略,说毛主席是利用围棋的原理带领中国共产党打赢了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