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而去》:水上撑着船,人乘船而去

《乘船而去》是一部真诚的影片,真诚的导演,各类冲突和适当戏剧化情节会让你意识到这是一部贴近观众生活时代的电影。生死,故乡,中式家庭,这种主题表达很容易陷入一地鸡毛或苦大仇深的窠臼,但导演找到了一个轻盈又有张力的点,恰好对上了生活的频率。形式和内核都极具东方气韵,一如水墨画就的散文诗,散而不乱,淡而有味。家在哪里?其实你在意的人在哪里,你留下最美好回忆的地方在哪里,你的家就在哪里。

该片讲述了一个淡淡的关于告别的故事,叙事含蓄、平静如水。独自生活在运河边农村的老太太周瑾突然被确诊脑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大女儿苏念真在上海经营留学咨询机构,正在经历第二次离婚,她坚持要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小儿子苏念清是个四处漂泊的导游,他支持母亲放下,接受无常。在死亡面前,周瑾寻找着精神的归宿 ,苏念真和苏念清在不断发现母亲秘密的同时,正与故乡失去最后的连接。

电影通过对于一个家庭长辈走向生命尽头过程的剖析,彻底打开了东亚家庭中每个个体不为人知的隐秘真相,饱满的故事脉络与人物形象让整个观影过程与“无聊”这个词毫无关系,许多精妙台词更是让湖南企发文化的文案人大呼惊艳。而且影片中有很多让人心动的场景,喜欢姐弟划船,指尖划过冰凉的河水,家乡的触感、声音会在心里留存更久;喜欢妈妈的秋千、捧着的花束,走完一生,优雅离开;喜欢姐姐向“舅舅”的反抗以及弟弟的维护;喜欢船沉到水底的画面,有那么多船并肩躺在那里,好像也没那么孤单了。

“船”带着外婆远离曾经,带着她逃出了封建思想,船慢慢被车取代了,但外婆仍然怀念着船,但她从来没有想过让船抵抗车。顺势而为,这代表着外婆思想的开放,她是有极强的自主思想的,但船不是舟,她也从没有想过孤立于世,这一切都是外婆自己的选择。她选择勇敢脱离,选择投身于一个家庭之中,默默奉献。时代改变,思想进步,一切都在往前去,外婆也没有想过逆水行船,她选择乘船而去,代表着自主思想和女性主义思想前进的必然,乘船而去也是她人生的自主选择,“船”是她怀念的那个曾经。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邓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这部电影给人印象既现实又温情,“找到你的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离开“家”去为了生计奔波或是求学,说到底,我们最终的归宿是什么呢?导演把亲情,姐弟情,夫妻情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剧情发展很细腻。外婆的病榻外传来新生儿的啼哭,生与死的交替在这一刻似乎完成闭环,余华先生曾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死亡就是代表结束吗?或许那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人一生被生死、名利裹挟而不得自由,然而在面对死亡这个终极命题时,却仍保留着选择如何死去的权利。“乘船而去”是一种顺水推舟,遵循内心的声音,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这在面对人生困境的时候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影片在讲述老太太生前最后时光的同时,用闲笔勾勒出了这个家庭的尘封往事,早早过世的大哥念华、曾是童养媳的老太太、离异后重建家庭的姐姐念真、不被母亲念真理解的涛涛、渴望做木匠的弟弟念清…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内容,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影响着这个家庭每个人的选择,造成了摩擦的同时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凝聚力。

生死,故乡,中式家庭,这种主题表达很容易陷入一地鸡毛或苦大仇深的窠臼,但导演找到了一个轻盈又有张力的点,恰好对上了生活的频率。但影片的观看过程其实很累,很久没有与这样真挚纯粹的情感共鸣,感觉调动起来太多情绪,一时间抓起悬在空中又放不下去。难得的是,家中一切矛盾分歧没有被刻意回避,而是把好的不好的所有瞬间化为碎片,随意衔接。正是这种片段化的叙事带来一种松弛自然感,让人觉得生老病死好像也是可以拿得起放得下的。桥下流着水,水上撑着船,船上的人儿携着氤氲的芬芳,回望着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