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教授建立气候地图 作都市建筑及绿地规画的参考
成大建筑系教授林子平展示微气候量测器。(林志成摄)
热岛效应让城市的夏天像个闷烧锅,成大建筑系特聘教授林子平的团队,在台北、新北、台中、台南及高雄街道中设置了密集的温湿度感测器,绘制出高解析度的都市气候地图,并指出都市高温热点,已纳入中央及地方都市发展及建筑管理相关法令政策。
政府设置的标准气象站虽精确可靠,但多位于郊区或空旷地点,无法反应都市密集发展下的高温特征。在科技部支持下,林子平的团队在台北等5个城市,均建立一个高密度的温湿度量测网,将仪器架设于街道之中,以呈现都市覆盖及人工发热特征。
林子平的团队建立「都市环境气候地图」,它是一个涵盖整合气候因素、土地利用、建筑景观的重要资讯,并以色块及说明标示于地图之中,呈现都市的气候现象及现存问题。这些图资包含了热压力地图、通风路径地图、建筑耗能图,提供分区规画设计的具体建议。
林子平举例,台南、高雄是沿海城市,白天高温发生在内陆,夜晚高温则在沿海;台北是个盆地,白天芦洲、三重等地温度高,夜间整个台北盆地都是高温区。他们可以告诉地方政府,那个地方比较热,并提出温度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做为建筑和绿地规画时的参考。
林子平表示,位于高温市中心的一户住宅,每年会比低温郊区一户多出6400元的电费,因此都市热岛攸关荷包。都市热岛的研究不应只有分析成因及指认热点,重要的是如何让都市退烧,因此他提出「降温、通风、遮荫」的三个概念,关键作法是「多绿少空调、让路给风走、遮荫供人行」。
林子平与中央及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将这些高温地图及退烧守法转化为可管制、易操作的政策法令。举例来说,过去已协助台中市都发局建立了全国首创的「基地通风率」,来量化评估建筑基地通风设计,让被高楼占领的都市,留下给风走的廊道,并已纳入「台中市都市更新建筑容积奖励办法」,鼓励业者为城市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