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化/創新醫材精準守護長者健康

工研院锁定巴金森氏症手术,开发出「微创式颅内OCT术中辅助导引技术」,可减少破坏组织、降低发炎机率和漏电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撰文/邹明珆、王珮华】

全球人口老化趋势明显,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50年全球每5人就有1人超过60岁。台湾到2025年也将正式迈入「超高龄社会」,为医疗产业带来新商机。建构韧性高龄社会,迈向成功老化,不仅有助于台湾产业在全球高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有助于提升民众福祉,绽放生命精彩。

人口高龄化是世界趋势,联合国统计,全球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可望从2021年的7.6亿人,增加到2050年的16亿人,届时包括中国、美国与西欧先进国家的高龄人口比例均超过3成,带动的医疗相关市场相当可观。工研院产科国际所IEK Consulting指出,在高龄化结构下,全球医疗器材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4,833亿美元,成长到2025年的5,897亿美元,年均复合成长率达6.7%,吸引各方业者抢进。

为协助台湾产业掌握高龄社会商机,同时协助国人成功老化,工研院生医与医材研究所所长庄曜宇表示,工研院跨领域链结资通讯(ICT)产业及医疗体系,朝「智慧医疗」、「健康照护」两大次领域发展;在医材开发上,也因应高龄化趋势,针对市场需求与痛点,提出精准解决之道,提升产业附加价值。

链结资通讯与医疗 促ICT大厂跨足高阶医材

获得全球百大科技研发奖(R&D 100 Awards)与爱迪生奖(Edison Awards)双料大奖的「智慧射频热消融系统(iRFA)」,即是整合ICT与医疗的例子。该技术以系统内建的影像导引功能,让电极针穿刺到治疗标的,进行局部消融治疗。iRFA结合「超音波影像」和「方向可调式电极针」两大创新技术,并运用演算法自动计算消融范围,达到精准入针、精准治疗的目的,病患手术时间平均节省35%、消融范围误差低至2%以内,大幅提升手术安全性、精准性及降低复发风险,未来可扩大应用于肺部、乳房、肾脏肿瘤等更多元病灶治疗。现已技转仁宝电脑,并通过美国、台湾上市许可,促成ICT大厂跨足高阶医材的成功案例。

OCT技术精准守护 巴金森氏症手术治疗

好发于中老年族群的渐进式神经退化疾病-巴金森氏症,常见症状包含颤抖、重心不稳等,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目前全球约有940万患者饱受此病所苦。根据卫福部健保署统计,台湾巴金森氏症患者约7万多人,每年以2,000人的速度持续增长。

巴金森氏症初期治疗以服药为主,约5到8年会遇到药效减弱的问题,「脑深层电刺激手术」成为主要治疗方式。此手术运用电极植入「深脑核区」,以电流刺激调节脑内不正常的神经放电讯号。深脑核区仅米粒大小,十分仰赖医师「听音辨位」,且有高达40%的植入偏差率,一旦偏差则可能导致效果不佳或情绪障碍等后遗症。

工研院「微创式颅内OCT术中辅助导引技术」,结合光学同调断层扫描(OCT)光讯号,可在开刀时提供颅内断层影像及组织辨识,解决术中因脑位移造成定位不精准的问题;同时采用世界最细颅内OCT扫描探针,直径仅0.63毫米,搭配双层钢管设计,减少破坏组织、降低发炎机率和漏电风险,操作起来更安心,加以AI人工智慧判读,提高手术成功率。现已取得美国、日本、台湾专利,预计于2024年成立新创公司。

结合跨领域专业 助传产抢高龄市场

高龄与运动风气日盛,无形中增加运动伤害风险。工研院研发的「软硬组织整合之编纺人工韧带」,整合生物医学、材料化工、纺织3方专业,开发出具有高人体相容性的生物陶瓷,与聚酯塑料(PET)混合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取代现有的纯PET人工韧带,涂布胶原蛋白,更适宜组织生长,且可承受逾300公斤力道,为需要重建韧带的高龄者,提供了骨整合及支撑强度更高的人工韧带选择。这项新技术将化纤编纺产业优势应用到医材上,让原先一条不到20元的鞋带,变身一条8万元的人工韧带,促成纺织品的高值化。

随着年龄增加,骨盆底肌肉也会老化松弛,导致泌尿系统器官脱垂,造成漏尿困扰。针对此一需求,工研院创新研发的「生医高分子组织修复支撑复合网片」,以「特殊织法将PET编织后,再添加胶原蛋白」的解决方案,改善现行医材过硬、易致发炎等问题,打造出密度小、轻量化、适合细胞贴附的复合网片,大幅降低副作用,提升中高龄民众的生活品质。

超高龄社会就在眼前,如何活得久,还要活得好,科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工研院携手产业跨域创新,提升产业附加价值,不仅把握全球高龄商机,更助攻台湾社会迈向成功老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