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产业 Podcast纳广播金钟奖

(图/本报系资料照)

2020年是「台湾Podcast元年」,数据显示有愈来愈多人在听Podcast,但政府对这个新媒体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是近来不断被讨论的议题。它究竟是一时的流行,还是一个媒体平台发展的趋势?

所幸,就在3月19日,文化部公布的《113年度广播金钟奖奖励要点暨报名须知》,明确将「长期稳定制播Podcast节目之声音内容从业人员」列为奖励对象,也就代表广播金钟奖正式将Podcast纳入,值得嘉许。

2021年我与伙伴创立了「声鲜时采播客」,专注在以声音为媒介的数位内容品牌经营与行销推广,期间不少朋友质疑:如果Podcast只是一时的流行该如何?搞不好3年之后就消失无踪了!我回说,你会说Web2.0的代表YouTube是一种流行,可能3年后就消失了吗?

我经常说,我们公司做的不是Podcast,是产业。1991年我在纽约念的是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看过无数美国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意及技术,92年回国后有些适应不良,因为彼时电视台充斥太多抄袭跟风、粗制滥造的节目,当然这是由于台湾跟美国媒体环境的天壤之别,我的许多想法根本无缘被实现。

正因如此,在电视行业打滚十多年后,当2006年YouTube出现,让我这个自以为很有创意的传统制作人大感意外,我从没想过什么吃播、化装、自拍、kuso、开箱影片、个人新闻报导等,都可以成为影音内容!我深自检讨,为何以前没有这般的创意,原来,我受限于电台属性、节目长度、主题限定、节目预算等,所以再怎样有创意都在一个无形的框架里。还好,最终影音数位化加上网路平台兴起,使得各种可能性如雨后春笋,形形色色的创意于焉诞生。

媒体四大元素为影、音、图、文,类比图文早已转型成电子书,类比电视也成功转型为数位电视,但是,广播呢?

犹记在2017年此专栏我曾写过一篇专文〈被数位时代遗忘的广播〉,里面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台湾过去并不是没有推动数位广播,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似乎并不成功。媒体数位化之所以失败,很多时候不是载具数量,便是数位内容数量不够多,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台湾的数位广播问题是两者兼有。

偶尔我也会想,先撇开载具数量问题不谈,为何以影像为核心所谓的Web 2.0如YouTube,能影响数亿人的影像消费方式,影像的网红时而有之,但声音的网红却付诸阙如?为何这世界就没有一个足以影响全球的Web 2.0广播?

一言以蔽之,以听觉为主的广播世界里,破坏式创新一直没有真正爆发,延迟爆发有诸多原因,却不代表庞大市场不存在。在台湾,一直到2020年Podcast风起云涌,被定位为Podcast元年,我们才有缘听到许多有别于传统广播的新兴节目。这是迟来的产业,而非一时流行。

Podcast在美国发展最早,但一直到2015年才成为风潮。台湾则在2019年因SoundOn、Firstory两大平台加入,提供创作者需要的上架托管平台、广告代理、创作者社群一一建立,让Podcast在台湾逐渐发展。

1988年的第40届颁奖典礼之前,艾美奖还拒绝表彰有线电视节目,串流平台也直到2008年才得到艾美奖的入场券。传统媒体习惯对新媒体的破坏式创新抱持着抗拒的态度,直到不得不接纳为止。在台湾,2020才是Podcast元年,2024年已成金钟奖竞赛项目,代表政府真正了解听觉内容存在及形成产业的必要性,是美事一桩。 (作者为科技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