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群索居的蝗虫,是蝗灾的罪魁祸首,蝗虫大规模聚集有着深层原因

01

蝗虫的身体结构

1、剃刀一样锋利的大板牙

蝗虫的前肢和头部的附肢高度特化,形成了一对像钳子一样的大板牙,这种口器被称为咀嚼型口器。蝗虫的大板牙非常锋利,它的牙齿内边缘分化成了锯齿状,因此,它可以轻易地咬断植物的茎。它还会咀嚼,通过反复的咀嚼,蝗虫可以将食物彻底嚼烂并吞入肚中。

2、强有力的腿和翅膀

蝗虫的后腿非常粗壮,在它的外骨骼中,充满了强健的肌肉。强有力的肌肉,赋予了蝗虫超强的跳跃能力,蝗虫可以跳到离地面十几米的高度,这相当于人类跳到一百层楼那么高。后腿还是蝗虫挖洞用的利器,它的后腿上布满了锯齿。它依靠这个,可以挖掘很深的洞。蝗虫还可以飞行,它的翅膀如折扇一般,收缩在后背上。这种扇形结构的翅膀不能久飞,所以蝗虫总是走走停停。虽然一次不能飞得很远,但是,通过这种走走停停的飞行方式,蝗虫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它们可以从非洲东海岸,跨越上万公里的距离,到达非洲西海岸。

3、会“发酵”的嗉囊

蝗虫会把吃下去的食物储存在头部和腹部连接处的嗉囊中,这个嗉囊是蝗虫暂时存储食物的地方。时间久了,嗉囊中的食物在细菌的作用下开始腐败,最终化成了一团黑色的液体。这种腐败的液体散发着恶臭,非常恶心。蝗虫在遇到天敌的时候,就会挤压嗉囊。并释放出这种液体,让天敌知难而退。

02

蝗虫的繁殖过程

1、产卵

蝗虫一次交配就可以终身产卵,雌性蝗虫自己也可以在没有交配的情况下产卵,这种现象称为孤雌生殖。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雌性蝗虫孤雌生殖得到的后代也都是雌性蝗虫,这些雌性蝗虫也可以孤雌生殖。所以,蝗虫可以在没有雄性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群体数量急剧上升,这也是蝗灾发生的基础。雌性蝗虫会在地上挖洞,将腹部伸入地洞里,然后产下卵。大约十几天后,蝗虫产下的卵就会孵化成小蝗虫。

2、孵化

蝗虫的孵化是在土中进行的,蝗虫卵怕光怕热,泥土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的光和热量,为卵的孵化提供一个温和的环境。大约十几天后小蝗虫就会咬破卵壳从卵中钻出来了。这个时候的小蝗虫还不能钻出地面,因为它们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小蝗虫的外骨骼很软,无法突破坚硬的地面。

3、小蝗虫的童年

小蝗虫需要在土里呆上好几天,这些天,它们以自己的卵壳为食。蝗虫的卵壳有着丰富的营养,小蝗虫食用卵壳后,外骨骼逐渐变硬,身体也越来越强壮。随后,它们会突破坚硬的泥土,钻出地面。这个时候的小蝗虫,会主动寻找新鲜的植物,并开始大口大口的进食。小蝗虫出生后的样子和成年蝗虫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这时的小蝗虫体型和身体结构都比较小。蝗虫的这种发育方式,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有着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虽然会保护蝗虫的身体,但是,它却阻碍着蝗虫的生长。所以,蝗虫会蜕皮,每蜕一次皮,蝗虫就长大一点。经过七次蜕皮后,小蝗虫就完全地发育成成年蝗虫了。

03

蝗虫大规模聚集的深层原因

1、干旱启动了蝗虫的恶魔之眼

蝗虫喜欢干燥的地方,因为蝗虫和蝗虫卵都怕水。所以,它们会寻找干旱的地方,越是干旱的地方,蝗虫的生命力越顽强。蝗虫的卵在干旱地区的孵化速度也比其他地区更快,只需要几天时间,小蝗虫就可以从钻出地面。干旱给蝗虫的大规模聚集提供了绝佳的场所,方法开启了蝗虫的恶魔之眼。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所以他们总结出了大旱之后必有蝗灾的经验。

2、群体蝗虫会发生变异

大规模聚集的蝗虫真的可以吃吗?有人曾豪言,没有一只蝗虫能够可以活着飞出中国。不就是几亿只蝗虫嘛,统统吃掉。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群体聚集的蝗虫有毒。蝗虫本来是离群索居的,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它们就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疯狂聚集,将所到之处的一切植物全部啃食殆尽。研究表明,蝗虫在相互聚集的过程中,会排泄出大量的粪便。蝗虫啃食同类的粪便,体内会产生一种叫苯乙腈的毒素,其他蝗虫感受到同伴散发的毒素,也像发了疯一样体内也跟着产生这种毒素。所以,成群的蝗虫时,千万不要捉来食用,以免中毒。

3、危害巨大

蝗虫的危害非常巨大,上亿只蝗虫,犹如乌云一样遮天蔽日而来,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据不完全统计,一亿只蝗虫组成的群体,可以在三天内吃完上万斤粮食。在古代,蝗灾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其他灾害所不能比的。因此,历朝历代都无比重视蝗灾的治理,然而,收效甚微。成群的蝗虫不能食用,而且有毒,简直是无敌的存在。要想治理蝗虫,就必须从源头下手,实时监控小蝗虫的种群数量,还要注重蝗虫卵的控制。

结语: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蝗虫都是如梦魇一般的存在。蝗虫的特殊习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疯狂的蝗虫,是无情的啃食机器,啃食掉它所遇到的一切植物。蝗虫的聚集是有深层的原因的,干旱是基础,再加上蝗虫强大的繁殖能力,还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在内。要想预防蝗灾,首先要做到抗旱保墒,其次才是监控蝗虫的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