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沸腾的深圳与中国经济改革样板

文 | 华商韬略 母泽良

敢为天下先的深圳,再一次站上时代变革的关键节点。

【跑出深圳速度,不负五年之约】

8月18日,于深圳而言是个特殊的日子。

五年前的这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意见》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区作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夏天。同年年末,“先行示范区”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词”,深圳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之下。

世界聚焦于深圳。

从吸引了全世界各地区顶尖企业参加的全球招商大会到“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国际文博会;从扎实落实全省“百千万工程”部署到推动深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让大湾区核心引擎持续轰鸣;舞剧《咏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从岭南大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五年间,被寄予厚望的深圳,再一次在这片曾经涌现无数奇迹的土地上,创造出了新的传奇。

从2019年开始至2023年期间,深圳GDP年均增长率达5.1%,增速领跑其他一线城市。

2024年上半年,深圳进一步加速,同比增长5.9%,GDP达17302亿元。

外贸方面,深圳的增长更是一骑绝尘。深圳海关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的进出口总额22013亿元,同比增长31.7%,创深圳市进出口历史同期新高。

广东,领跑全国,深圳,领跑广东。

而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更是在《意见》发布的这五年间,为全国下一步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成功经验。

【民众幸福了,也就消费了】

从日前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不难看出——经济改革,正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关键议题。

而《决定》的推行,也进一步展现出了深圳发展的战略前瞻性。

在本次有关经济改革的相关举措中,被反复讨论与报道的多是以“民众”和“企业”为主体的改革措施。

拿前者来说,《决定》指出,要进行居民收入和社保福利等改革,同时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改善政府税收结构。

这就意味着,在本轮经济调整中,《决定》强调了要鼓励广大民众的消费意愿,让民众在生活更加幸福的同时,更愿意去消费,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也就是近年来常常提到的“内循环”。

在这一点上,深圳近年来的相关改革措施为各地政府提供了发展样板。

刺激内循环消费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创造民众的消费意愿。站在政府角度来看,其实最佳的方案之一就是尽可能地从更多维度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度、舒适度,让更多人无负担,或低负担地去享受生活,消费热度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就拿近五年来说,深圳联合相关部门完成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8.4万个,让更多年轻人可以在这里扎根,从这里成长;同时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60.65万套,让年轻人与特殊群体的工作、生活负担进一步减小,活力进一步释放。

类似民生方面的举措,深圳政府总是不遗余力的,更是关注细节的。

在深圳这座城市里,一共藏着1260个公园。有人测算过,在深圳,差不多步行15分钟就能走到一个社区公园。每天的清晨、午后、晚间几个时间段,这些公园里遍布着写字楼里的年轻白领、下班“遛娃”的父母,以及锻炼、下棋的退休老人。

这种“松弛感”,一传十、十传百。而民众“松弛”起来了,消费自然便“充盈”起来了。

2024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72亿元,相较于2019年上半年的3076亿元增长了64.9%。

这股消费热潮,甚至传到了深圳的近邻香港那里。据香港入境处统计,仅今年一季度,由香港入境深圳的游客合计超千万人次,平均每天都有超过十万(人次)香港民众北上至深圳。

按这组数据看,每位香港民众平均一个月多点就得去一次深圳。这次的北上热潮,也逐渐辐射到更多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接踵而至,来一睹鹏城的风采。

最新的海关数据显示,8月10日这一天,深港间多个口岸迎来出入境客流高峰,深圳边检总站共查验出入境旅客92.9万人次,其中入境旅客50.8万人次、出境旅客42.1万人次,为今年第8次、暑期第3次创全面复关以来新高。

整体来看,这种准确且高效的“解题思路”极具深圳特色。毕竟,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一问题上,作为“样板”的深圳,切实地为全国其他地区开了一个好头。

【凝望过往,继往开来】

提到经济改革,企业是另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这里提到的企业,从所有制上可大致分为国企与民企两类。而如何促进这两类企业发展,让其各自茁壮成长的同时,又能形成差异化互补,一直是各地方企业改革的重点。

本次《决定》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方案:

国企,要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同时为民企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说白了,就是国企更加明晰发展方向,同时把更多的自主空间交给民企,甚至是将“5G、充电桩、大数据”这些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开放给民企,让更多有科研实力的民企参与到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中,从而真正地激发创新活力。

这一举措的有效性,在深圳发展历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作为先行示范区这五年来取得的成果,更是成为了《决定》推行相关举措的有力佐证。

一直以来,在激发民企创新活力和保障民企有效发展这件事上,深圳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这几年,在深圳政府与比亚迪等多方合力下,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项目、二期项目在短短数年内相继建设投产,成为了深圳汽车出口的坚实后盾,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便捷出海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比亚迪、腾讯、华为这些各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均是在深圳这片土地上从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这与深圳政府一直以来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特别在《意见》发布这五年来,深圳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仅2023年一年,就先后出台实施了阶段性稳经济“15条”、民营经济“20条”、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20条”、促消费“21条”等改善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

有为的政府,活跃的市场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鹏城。

截至2024年5月底,深圳市约有商事主体430万户,同比上升6.09%,其中,企业约占270万户,同比上升4.48%,占深圳市商事主体总量的61.36%;个体约占160万户,同比上升8.75%,占深圳市商事主体总量的38.64%。商事主体数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事实上,从诞生之日起,深圳便与生俱来地带着一股子炽热的活力。

更可贵的是,时至今日,深圳仍在沸腾。

如今,在深圳,每平方公里就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万家的数量,约占广东总量的三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一。

站在时代变革的关键路口,深圳用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路,为前路增添了更多确定性。

这种发展势头,更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为全国上下打了一剂强心针。在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下让人们看到了更多可能。同时,这种独具深圳特色的发展模式,也在时间与实践的验证和磨砺下,愈发完善。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