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安顺地戏 傩雕博物馆培训5千后辈
从事傩戏面具雕刻已有37年的秦发忠,为地戏使用的木刻假面自发成立博物馆,更培训学生学习跳地戏和傩雕技术。 (朱绍圣摄)
大陆贵州安顺独特的屯堡文化,除孕育出名人雅士,著名的安顺地戏传承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安顺脸子傩雕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秦发忠为地戏使用的木刻假面自发成立博物馆,更培训学生学习跳地戏和傩雕技术,要让屯堡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探寻屯堡文化,感受大明遗韵」,两岸媒体安顺行活动日前举行。形成于明代初叶的安顺地戏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贵州安顺屯堡人独有、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
随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亦随之而来,安顺也就自此出现了史料上所谓的「屯堡人」。当地方志记载,在地方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武事渐废」,引起有识之士担忧,于是有「跳神戏」之举,使屯堡人对演习武事不生疏,有寓兵于农的含意。
安顺地戏只演「正史」,不演庞杂剧目。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是表现战争格斗的打杀,演员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持刀枪等兵器,在锣鼓伴奏中相互唱和舞打,场面热烈。
地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其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和人文精神,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2006年,安顺地戏经大陆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戏演出时配戴的木雕面具被称为「脸子」,其制作工艺名为傩雕,缘起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胡氏家族的「24把小雕凿」,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从事傩戏面具雕刻已有37年的秦发忠,自发筹资人民币500多万元,在安顺市西秀区周官村建立了傩雕博物馆,馆内收藏近3000多副面具。
秦发忠表示,近年来,他带领当地傩雕企业免费培训民间艺人1000多人,培训学生4000多人次,帮助解决农民工就业400多人。当前,安顺地戏的传承人逐年萎缩,让他深感忧虑。他呼吁老年人支持年轻人学习跳地戏和傩雕技术,以便让流传下来的屯堡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