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长 东芝等日系品牌衰败是中国品牌的机会
【导读】东芝品牌是上个世纪很多国人拥有的梦想,但时过境迁,今天却走到了退市境地,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很多人会问,东芝这是怎么了?难道曾经的辉煌就是昙花一现吗?
秦仪||撰文
拥有近150年历史的东芝或将在2023年退市,届时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或落下帷幕。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东芝将被投资基金要约收购其超过2/3的股份。若收购将达成,将意味着东芝或最早于年内退市。
创立于1875年的东芝是日本制造业的代表之一,在家电、电气、能源、基建等领域都有巨大影响力。东芝还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曾发明NAND闪存芯片。东芝还曾是显像画质的标杆,在消费电子领域有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工业母机上更是让美国人忌惮而受到过制裁。
但是,2015年以来,东芝在被曝光会计造假丑闻后陷入财务危机,长期处于管理混乱、经营困难的状态。期间,东芝多次传出并购重组方案,均告流产。此外,东芝2020年1月曾被曝出虚构交易高达200亿日元,之后东芝虽采取了补救措施,但并没有摆脱经营混乱局面。
此消息曝出后,既令很多人唏嘘不已,更令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如此强大的企业会沦落到这样的下场。实际上,东芝的衰败的转折点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轰动世界的走私案:“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东芝事件开始的,之后东芝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首先,东芝对核电业务战略投资的失败。在本世纪初,东芝收购美国西屋电气核电业务时耗费巨资,称得上花了一大笔“冤枉钱”。2022年福岛核电事故后,东芝核电事业投资宣告失败,这次事件也成为东芝转折的滑铁卢,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且难以回头。
其次,东芝主营的家电业务难以为继是衰败的推手。虽然东芝是全球率先把家电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之一,但后来日本家电企业整体遭遇技术瓶颈,东芝也不愿意在家电业务上投资创新,同时又面临后来居上的中国企业后来居上的竞争,导致了东芝元气大伤。
第三,业绩造假为东芝衰败的致命一击。东芝自苏联的机床走私案后经营每况愈下,特别是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支柱产业崩塌,为掩盖企业亏损困境,东芝从2008年开始进行了长达7年的财务造假,假账丑闻曝光后东芝彻底陷入破产境地。
当然,这些不是东芝衰败的全部原因,只是主要和人们能够看到的或意识到的。这既有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必然结果,时代已经进入到物联网时代,日本家电企业却还抱着老观念不放,也有企业自身战略和管理落后,数据造假频频曝出就是例证。
实际上,东芝衰败是日本传统制造业大势的一个缩影。不仅是东芝,有些像夏普、日立已经被收购转卖,更是像三洋被松下收购后注销,品牌已经在市场彻底消失。近日丰田汽车子公司大发造假风波再次发酵,日本企业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日本企业的集体衰败,对日本经济来说是沉重打击,也逐渐丢失了市场和用户,而对于日本品牌的竞争者来说何尝不是一次机会。此前,有商业敏感的企业早就开始下手动作。
2016年,东芝把包括冰箱、洗衣机的白电业务出售给美的集团,现在市面上看到东芝不论是冰箱还是东芝洗衣机,都是美的品牌在运行,也成为美的品牌在海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海信电器斥资收购了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的股权,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此消彼长,岂不是中国品牌快速走向全球市场的机会?
为何中国企业要收购,东芝的这些家电业务呢?其实不难理解,一方面东芝在家电领域的品牌价值依然存在,利用东芝品牌在海外市场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另一方面东芝在家电领域还是掌握着一系列的核心技术,收购东芝家电业务是在技术上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进一步攀爬,可以省去很多前期的投入而事半功倍。
家电魂:深度解码家电行业热点事件,梳理家电厂商转型变革历程,互联网时代家电业最具深度自媒体。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