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公关变监制 王师40岁才看懂侯孝贤
「牵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人王师因促成电影「看见台湾」与「返校」大卖,被称为「国片推手」,日前他应邀录制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厅」,分享国片转型关键。(图/ 中央社)
与李烈共创「牵猴子」电影行销团队的王师,入行20年,从新闻公关熬成掌握全局的监制,他40岁才补课台湾新电影,如名导侯孝贤早期作品,「原来当年看不懂」。王师录制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厅」,分享国片转型关键。
文言文的散文选集「古文观止」是王师高中课外读物,上大学后,他把时间消磨在文青集散地「挪威的森林」与「海边的卡夫卡」2间咖啡馆,开启对艺术电影的探索,误打误撞摸清自己个性「好恶分明」,「我这辈子没办法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这是王师舍弃工商管理背景,投入电影业的起点。
然而,第一个折磨王师的关卡,竟是他极有自信的文字应用——撰写新闻稿,纵然老板手把手教他「发稿不是写诗」,王师仍闯了祸被资深大报记者呛不适任,他硬着头皮回嘴,「哪天你离开了,我都还在。」王师自嘲死皮赖脸才撑过最痛苦的黑暗时光,日后他有所体悟,「当热情大到某种程度,可以带你穿越撞墙期」。
公关、企划、宣传、行销与发行,这些职务王师全都经历了一轮,「在30岁左右,大家会思考前途问题。」王师引述香港电影工作者的感叹,「做这行是断六亲」。不但无法赚大钱,没有明确升迁管道,发展路径随机且模糊,必须不断摸石头过河,还得思考会不会影响父母亲。王师33岁刚当老板时,就曾在凌晨2时收到脸书陌生帐号传来恳求讯息,「你好,我是xxx的妈妈,你可不可以别让他再这么辛苦了?」
别人眼中,王师像电影圈中乐透彩的幸运儿,2003年有文创圈前辈马天宗(现为好丘所属集团中子创新事业群总经理)引入行,2011年又遇上知名制片李烈赏识,见面2次就认定他为开公司的合作对象,「如果有天我领到金马终身成就奖,再开口问她为什么选我?」
幸运之神的眷顾,在2013年与2014年间,因群众募资而能举办户外放映会的纪录片「看见台湾」达到高峰,它创造2亿元的票房,拿下金马奖,王师直言,「我不认为未来还能创造出票房超越『看见台湾』的纪录片」。
在IP(智慧财产权)创作蔚为风尚的时机点,王师成功发行连结电玩的电影「返校」,他发现年轻人面临的传播环境与生命体验,与自己这代很不同,「以前觉得每10年换世代,现在可能要缩短为3年」。
数位科技改变传播模式,小学生透过手机吸收资讯,偏好短的内容,追求最快速立即的刺激,王师认为,不可能要求他们理解各时代的历史纵深,他以强调写实的台湾新电影为例,「这是需要美学素养,或累积一定的人生历练,才能欣赏的电影类型」。
王师坦言,自己也是40岁后才开始慢慢补课侯孝贤或杨德昌早期的作品,如「恐怖份子」与「一一」,「看得时候我非常感动,内心产生愧疚感,原来当年我看不懂,或者认为与我无关。」童年景象重现眼前,王师发现那是只有透过电影才能记录下的时代风貌,「原来这些故事如此深沉与细腻,对应到生命某阶段的心境与成长」。
而导演魏德圣所制作的「海角7号」,给王师的震撼则是,「台湾终于有导演愿意把故事讲清楚了」。常民的生活拍成电影,国外叫「落水狗翻身underdog」,自称「工商型文艺青年」的王师,则乐于把艺术当生意,「做通俗电影能产生影响力,不是把品味强加别人身上,不然我当观众就好了」。
提起国片,王师认为有些作品与台湾人生命经验脱节,「连左邻右舍与爸妈都看不懂,那你真的要检讨自己」。台湾有了经济成就与逐渐拓展的外交空间后,「自我身分认同影响我们是不是能够讲好属于台湾人的故事」。王师指出,与土地有更强烈的连结,先打动自己人,才有机会打动国际。
80年代与90年代,电影在人民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建立电影产业链的第一步,台湾应该先做?未来中型电影真的会消失吗?这些内容将在19日「空中小客厅」(https://reurl.cc/YX8vgD)播出,或可上中央社YouTube观看全影音专访(https://youtu.be/TjVcY626G54)。
中央社Podcast频道「中央社好POD」除了既有的每周3个节目「文化普拉斯」、「特派谈新事」、「空中小客厅」外,在4月起推出由知名作家刘克襄所主持的「搭火车回台湾」共12集,于每月的第1个周六上架。(编辑:张芷瑄)1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