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隆山崩到花蓮土石溢流… 加強災害監測 別等事後補償
基隆山崩道路土石已全部清空,共运出1万3千立方米。图/公路局提供
端午节前基隆潮境公园路口的台二线公路崩塌,以及近日花莲和仁隧道南口大清水溪桥砂土溢流,分别造成人身伤害与财物损失。公路与铁路接连发生地质灾害,不由得让人心头一震,看似无关的两起事件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基隆台二线边坡崩塌处位于「岩屑崩滑高潜势及落石高潜势区」范围内,大清水溪则属「土石流潜势溪流」;基隆山崩时无雨,花莲砂土溢流发生前的累计雨量为零,事故当下之时雨量仅二点五毫米;事发前,基隆台二线边坡设有防护网,花莲和仁隧道南口则设防止落石的明隧道;两处均无即时监测告警系统且都不幸地发生事故。
很明显,政府相关单位早已预警此两处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公路或铁路管理单位亦有「预见」,于事前设置防免灾害发生之保护设施,却未料到在无雨或雨量未达警戒值下,竟然发生了地质灾害。经由接连两起事故可以了解,雨量大小虽可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但绝非唯一指标,仍须借由即时监测系统及早告警才是上策。
至于铁、公路事故发生之后,罹灾或受害的旅客却有着不同的两样情。台铁乘客依照铁路法第六十二条第二项,可以迅即获得补偿;公路旁驻足的人、车、游客,就只能依国家赔偿法向公路管理单位提出国赔申请。可能是公路网绵密,倘公路有类似铁路法的补助,政府财政恐难负担,是以目前只能由车主投保汽车天灾险,或游客自行投保意外险,以分担风险。
当然,灾害预警系统依「地质灾害潜势」之高低程度不同,而有设置监测仪器疏密之不同,并非因此取代「灾害潜势分析」。尤其台湾岛位处板块边缘,地理环境上,属于山坡地及山地者占全岛面积七成以上,地质构造上多为节理发达而使地层破碎,地质灾害频仍,足以预见。不过,现今科学进步,监测系统可减免灾害事故发生,政府与其将预算用于事故补偿,更应该将预算投入于防免事故发生。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近来的公路与铁路地质灾害幸未造成人命损失,乃不幸中大幸。借由以上两起事故分析,期待政府能有更多充足的准备。